童智聲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現實中,寫作教學和生活積累脫節,相互背離現象比較嚴重,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素材搜集脫離生活,這就導致小學生寫作變成了“一潭死水”。根據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教師需要立足生活,從日常生活起點開始,不斷將生活和小學作文教學相融合,走“生活化”作文教學新路。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應該基于“生活教育”思想,把學生視為學習體,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體驗、觀察與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真實感受,從生活中感受到習作的快樂。
一、依托教材載體,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工具,更是寫作教學的重要載體,由于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經典名篇,有著明顯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其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社會信息和語文知識,這是學生寫作的必備資料。因此,從教材中挖掘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更能立足學生主體,貼近生活學習寫作,學生會更具有激情而且能夠產生情感共鳴,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教師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遴選重組,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積累,拓展學生的寫作渠道,豐富學生的創作素材。
1.教材中設置的續寫、改寫、速寫、擴寫等作文形式便是好的訓練方法。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縮寫故事》訓練中,明確提出了訓練要求,教材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不少作文都是學生自己參與自己動手的材料,富有生活體驗和情感,學生的二次整合和創作出的,作品都極富有生活氣息。
2.課后小練筆是學生寫作的好素材。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設計了專門的“小練筆”環節,這些小練筆都緊貼文本主題,引導學生把讀、學、寫結合。可以借助這些讓學生大膽地發揮想象,通過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寫作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注意收集整理生活中的人和事,并關注自己身邊的景和情,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準確地表達和抒發心中的情感。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的課后“小練筆”設計:“你的家鄉應該也有很多美麗的地方,用你們的筆記錄下來,注意要寫出他們的特點來”。這就要求學生留心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關注家鄉的山山水水,努力寫出家鄉美景的特色來。
3.語文園地、資料包和快樂讀書吧是創新素材重要渠道。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根據教學的需要,精心設置和安排了“語文園地”和“資料包”等板塊,以供學生“開卷有益”,同時為學生拓展與單元有關的字詞句篇等相關知識,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資料和相關的閱讀資料,幫助學生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比如,統編版小語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快樂讀書吧”就安排了《美與淚,經歷與成長》、下冊第四單元“快樂讀書吧”就安排了《漫步世界名著花園》。這些內容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對寫作素材積累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這些知識非常豐富,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也給學生自主表達和展示生活創造了極好的寫作素材。
二、學科融合寫作資源的利用積累
小學階段開設的各種課程都是學生寫作的重要資源,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作用,像音樂課、美術課、科學課、思品(品德與社會)課、信息技術課程等等,它們都富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社科知識和生活常識,教師需要將其他學科知識融進寫作教學,使之成為切實有用的寫作素材。比如,小學美術中,學生學會了剪紙,教師也可以將剪紙的過程做成課件來展示,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并將重點的地方表述詳細清楚,這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再比如,小學體育課上學生們會游戲,教師也可以將游戲和作文結合起來。統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寫作訓練“我學會了× ×”,就可以進行學科移植,這樣學生的作品會更加貼近生活和個人實際。再比如,小學音樂課中的投影展示的歌曲知識介紹,學生收集起來形成知識卡片,便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小學思品(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許多教學案例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學生可以將生活中的人和事記下來,并將他們同書本中具有相似品質的人物相聯系,用對話、場面、環境等進行描寫,這既能加深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能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庫。比如,小學思品課《我們與誠信在一起》就是一篇很好的例文,教師可以生發出人性光輝的教育范例。
三、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寫作素材,豐厚學生個性化的生活體驗
1.從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教育的起源便是生活。學校是學生每天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與學生的學習密不可分。其中的多種活動都是學生寫作的好素材。我們需要積極利用好學校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從中尋找習作的素材。比如,學校根據節令安排的各種活動,便是素材的重要載體。元旦聯歡、元宵節、三八婦女節、3月5日雷鋒紀念日、植樹節、清明節、勞動節、兒童節、端午節、中秋節、教師節、重陽節等,都應該成為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時學校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也是小學作文教學的好素材。如運動會、越野賽、英語單詞拼寫大賽、口算驗收比賽、漢字聽寫大賽、詩歌朗誦比賽等,教師利用這些活動,引導學生要注意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場面環境,這樣觀察的效果表達起來會更好些。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作文訓練《我的心兒怦怦跳》,剛好就可以利用運動會的素材來表現。有學生是這樣描寫一個場景的:在驕陽的映襯下,運動員額頭上的汗水仿佛更加晶瑩剔透了,紅色的跑道也似乎一眼望不到邊際了。伴隨著“啪”的一聲(發令槍響),六名運動員像離弦的箭一樣射了出去,他們風馳電掣般的速度詮釋著他們為了班級榮譽而戰的必勝信心。觀眾席上的小伙伴們屏住了呼吸,睜大了雙眼,望著下面奔跑的同伴,隨著第一名運動員沖破了終點的飄帶,運動場上頓時爆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2.從班級的主題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最熟悉的班級活動中積累素材。比如,班級的主題隊會、演講比賽、手抄報評比、征文競賽、文娛匯演、電影觀摩、外出踏青等,這些主題活動也可以幫助學生豐富自己的個性體驗,進而積累到很好的寫作素材。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活動平臺將事情的過程表述清楚,既可以參加到活動中去,享受到參與的快樂,又能夠在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后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情感和心得,這樣的習作才有生命力。
3.從人際互動交往中獲得寫作素材
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學生最常接觸的人就是老師和同學。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經常會有一些愉快或苦惱的事情,不乏一些情緒激昂的討論,也少不了爭吵與摩擦的糾結,這些都是小學生情感日益豐富的具體體現。生活中有悲有喜、有笑有淚,有失有得,無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素材。比如,一位同學認真構思了一篇文章,他通過描寫老師的外貌、上課的過程,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都做了詳細的描繪,讓人讀后感到生動形象。而記錄這些點滴小事往往更能表現學生的真情實感,因此,生活中處處是習作,習作中處處有生活。
4.從家庭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
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中的每件事情都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對家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銘記在心。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中“找米下鍋”,把自己和親人之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記在心里,并把這些小事作為習作的素材。比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寫作訓練“我這一家子”,學生可以將自己家人的不同之處表現出來:不同的長相、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家中的變化,像新買的電腦、新裝修的房子、新買的汽車、新買的手機等等也可以表現每個人的不同感情;甚至是添了小寶貝、多了新成員,逢年過節的走親訪友、風俗人情都是好材料。小學生需要擦亮發現生活素材的眼睛,觀察家庭生活中的小事,這樣才能讓作文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總之,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將寫作教學與生活緊密融合,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轉變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理念,拓展素材積累的可行性渠道,這樣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現狀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改善,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