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青
【摘要】 ?“在流轉不息的生命之輪中,我為語文而來!是語文滋潤我粗糙的感覺,是語文放飛我稚嫩的幻想,是語文點燃我噴涌的激情,是語文喚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為語文而精彩!”——這,是王淞舟老師的教學悟語。相信,所有愛好語文的人都有同感。筆者也喜歡語文,喜歡語文課堂,喜歡跟孩子們在語文課堂中共同習得語言,留住形象,獲得美的體驗!
【關鍵詞】 ?語文 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036-02
0
下面,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談談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和孩子們共同習得語言,留住形象,獲得美的體驗,讓語文課堂真情驛動。
一、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孩子們對語文的濃厚興趣,點燃他們的創新火花
從教育心理學中我們知道:少年兒童都有在自己喜歡的生動情境、有趣活動中易于接受主觀形象事物的心理特點。小學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有的課文文筆清晰;有的課文情深意長,富有感染力;有的課文富有幻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控,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引導學生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之中,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增強情感體驗,會營造出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提高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時,我借助于音樂這種手段,創設新穎的視聽環境,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之中,抓住“那歌聲真好聽”這句話,播放眾鳥歡騰和小畫眉站在樹枝上興奮歌唱的情景,我說:望著這熱鬧歡騰的場面,小畫眉心中肯定有很多很多的感受。假如你就是這只小畫眉,你想怎樣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感受的方式很多,投影出示:
1. ?想說些什么?說一說。
2. ?寫一段文字(小詩,順口溜……),讀一讀。
3. ?編寫歌詞,唱一唱。
4. ?看到些什么?畫一畫。
5. ?………
靜思默想之后,是紛紛舉手發言的活躍場面,有的同學說:“這環境真幽靜,晚上睡覺舒服極了!”有的同學說:”這榕樹又大又茂盛,真好玩!”有的說:“這里的農民真好,是我們的守護神,我們生活得多么快樂!”“我們無憂無慮地在這樂園里活動、棲息,真幸福!”“天空是白云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溪流是魚兒的家,榕樹是我們的家。”……見著這熱烈的場面,我立即趁熱打鐵,說:聽著你們的發言,老師仿佛也變成了那只畫眉,我想唱歌來表達我的感受,可以嗎?孩子們拍手叫好,我隨即配上《小松樹》的調子唱了起來:大榕樹長得壯,綠樹葉,發新芽,任嬉戲,任玩耍,森林大樹我們的家。大榕樹,長得壯,各種鳥兒來安家,花喜鵲,黃鸝鳥,歡歡喜喜齊歌唱……接下來的,不容置疑的是個個情緒高漲的時刻。學生被精彩的語言文字吸引住,在語言描述的情境中暢所欲言。就這樣,充分利用課堂上的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創新,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二、重視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語言
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受和領悟。那似乎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東西。葉圣陶老師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依然是在學習《觀潮》的課堂中,學習3、4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我說:請同學們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哪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同學自由朗讀后是自由發言時間,同時也是我相機指導朗讀、品味詞句的機會。
當有同學說: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我說:喜歡這句的舉手。(很多同學舉手。)我說:你怎么會喜歡它呢?能說出一個理由嗎?有的說,喜歡句子的修辭手法,有的說喜歡句子里的那幾個四字詞語,有的說喜歡那種雄偉的氣勢等等。我說: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先準備準備,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對于四年級的小孩來講,“比賽”這個詞的誘惑力太強了,頓時,同學們的熱情又高漲了,讀得非常賣勁。當有的同學說到: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我說: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會是怎么的沸騰呢?經我這一提點,孩子們立即發揮想象,有的說:觀潮的人們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說:觀潮的人們大喊:“噢!哇!”有的喊:“快看,潮來啦!”我說: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孩子們立即從剛才的無限想象空間中回歸課文,找到“人聲鼎沸”。
這樣,我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讓學生通過多讀、想象、說話,并從諸多近義詞中優選出最恰切的“人聲鼎沸”,我覺得,這就是是切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了。
在一系列讀書、品味活動之后,我還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我說: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隨即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 ? ?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 ? ? ),一浪一浪( ? ? ? )。湖水聲猶如( ? ? ? ),海堤上盡管( ? ? ?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 ? ? ? )的地方。
孩子們聯系自己積累所得和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補充,他們發言的同時進行引導,讓他們重復說,讓基礎差的同學模仿別人說,這樣來強化正確的語言,使學生得到訓練。
“語從言,感從心,言語中有感,感后會言語”,課堂中,盡可能多給孩子們表現的機會,如朗讀、表演、復述等,他們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時候就能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有了信心就能主動參與學習了。
三、多情善感,讓課堂充滿智慧和情趣
一句名師教育語錄說道:如果語文老師是個注重語文情感體驗的人,那他的課堂一定是充滿智慧和情趣的。我覺得,要想感動學生,老師應“多情善感”,能善于“抒情”,學會“煽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能夠對每篇課文“情深似海”,帶著自己的切身感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我不敢說我是個注重語文情感體驗的人,所以,更也不敢說我的課堂充滿智慧和情趣,可是,這是我追求的目標。
例如,我會精心設計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并進行朗讀訓練時,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
師:當他看到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時,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人們都來阻擋他,讓他放棄時,回響在他耳邊的依然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孤軍奮戰,傷痕累累,就要倒下時,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不難想象,這樣幾個來回的讀,層層叩問,情感步步推進,合理地發揮了語言的魅力,激情、詩一般的語言渲染著課堂氛圍。
再有,在訓練朗讀父親外貌描寫句子時,我設計了引讀:
師:36小時過去了,讓我們來看看這位父親的樣子——
生: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讓我們記住,記住這位疲憊不堪,傷痕累累卻始終堅持的父親形象——
生: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就讓這位了不起的父親的形象永遠定格在我們的心中——
生: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這樣,讓學生在情感得到激蕩的同時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句子誦讀扎實了,情感表達自然也淋漓盡致了。
接著,設計一下環節,把情感推上高潮:
師:此時此刻,我想起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始終定格在我腦中的這些畫面,這樣的一個動作、形象、一段語言……
然后是一邊出示汶川大地震時四幅妻離子散的畫面,一邊深情地配樂旁白:
1.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痛時,這位失去孩子的父親,嚎啕大哭,用孤獨無助的淚水告訴我們:什么是父親心里最深的傷痛。
2. 又是父親,他抱起從廢墟中挖出來的孩子失聲痛哭,他要帶孩子回家…..
3. 還是父親,他守在兒子冰冷的尸體旁,愿兒子一路走好……
4. 這個小嬰兒的媽媽用血肉之軀頂住了坍塌的天花板,換來了小嬰兒甜甜的夢,這是她臨終前留著的一則手機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當我抬頭看看孩子們時,他們已經是淚眼朦朧,眼里滿是淚光了。我說:這位父親,已經挖了36小時,可兒子生死未卜,此時此刻,他心里會對兒子說些什么呢?請你寫寫。寫話是學生和作者又一次深入的交流,也是他們對文本精神的深入感悟和表述。有了前面的情感基調,語言不會再是貧乏了。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情感的構建,雖然代表不了語文教學的全部,但當我們注重情感時,語文教學就會充滿快樂與收獲,當我們的課堂流淌著不息的情感時,那么課堂便會無限生動與精彩。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不斷創新的教學方式中,真情驛動、暢所欲言、深思飛揚的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課堂。
[ 參 ?考 ?文 ?獻 ]
[1]《小學語文教學》2009.10《小學語文激情教學策略 》 ?.
[2]《小學語文教學》2010.5《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做實幾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