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價值是文化傳播的關鍵

2019-09-10 22:45:24張西平
文化軟實力 2019年2期

張西平

[提 要]文化價值是文化傳播的核心,中國文化在域外的傳播研究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外傳史的研究,它同樣是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重新認識的過程。如果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外播的文化意義,首先要樹立文化自覺。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價值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展開論述。

[關鍵詞]文化價值;文化傳播;文化自覺;中華文化

一 文化價值是核心

中國文化在域外的傳播研究并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外傳史的研究,它同樣是一個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重新認識的思想過程。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使我們開始有了新的視角,新的視域,我們開始以世界的眼光來透視中國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當我們了解“中學西傳史”后,我們會為這四百多年來中國文化在西方命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晚清以后的百年,中國“以西為師”,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以批判為主要導向的,無論是向美英學習,還是向蘇俄學習大體都是如此。我們很少考慮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文化范圍內的價值和意義,很少考慮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貢獻,很少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西譯后對西方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影響與貢獻。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的發展,使中國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在我們繼續擁抱世界,接納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告別“以西為師”的時代開始了。要實現這樣一種文化自覺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文化。一個從事中國文化外傳的學者不應該對自己的文化采取鄙視的態度,如果這樣做學問,這種學問就是偽學問。任何學問都有價值立場,如果沒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所包含的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我們的研究就僅僅是一堆沒有靈魂的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回到中國文化的價值這個核心的問題上來。

二 重新確立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

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中國經典的西譯從晚明時期已經開始,那時翻譯的主體是來華的傳教士。

晚清以來,中國與西方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西方的炮艦政策打斷了中國社會緩慢的自然成長,中國被納入西方控制的世界體系之中。從此,“以西為師”成為中國文化百年的主調,百年歐風美雨,西方文化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進入我們的語言、進入我們的精神世界。從宏大的歷史敘事來看,盡管這是無奈的選擇,但也客觀促使了中國文化新的再生和發展,雖然是被動的。

百年來中國知識界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介紹西方文化,由此,翻譯西學成為知識分子當仁不讓的職責。雖然在民國時有《天下》雜志橫空出世,于危難中傳播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新中國成立后有外文局力挽狂瀾,在西方文化的圍剿中,為新中國辯護。但從總體上看,中譯外在中國百年的文化格局中是無足輕重的。

如果中國的國家實力仍是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國家仍處在積弱積貧之中,我們可能很難考慮中國文化的外傳問題,因為亟須解決的是如何渡過國家和文化的危機問題。但今天,當中國已經走到世界舞臺中心的時候,文化的外傳,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外譯就自然成為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我們承認這樣的現實,今天這個世界的規則大都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他們在世界的文化格局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突破“西方中心主義”,開創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因為西方文化只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支,在文化問題上世界不能完全由西方主導。由此,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西譯及其研究就成為一個關乎重建世界文化格局的重要問題。

如果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外播的文化意義,首先就要有文化自覺。這是我們從事這一研究的起點。

三 文化自覺的三層含義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的一個會議上提出來的,他說:“‘文化自覺‘這四個字也許表達了當前思想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應,是世界各地多種文化接觸中引起人類心態的迫切要求,要求知道:我們為什么這樣生活,這樣的生活有什么意義?這樣生活會為我們帶來什么結果;也就是說人類發展到現在已經開始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從哪里來的?怎樣形成的?它的實質是什么?它將把人類帶到那里去?這些冒出來的問題不就是要求文化自覺么?”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

1文化自覺的三層含義

費孝通先生這里講的文化自覺包含了三層含義:第一,文化自覺的提出是對全球化的回應。這是說費孝通先生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提出這個問題的。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開啟的全球化浪潮,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各種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遇,西方文化借助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迅速向全球發展。此時“文化成為了一個舞臺,各種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力量都在這個舞臺上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個文雅平靜的領域,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戰場、各種力量在上面亮相、相互角逐。”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22.按照薩義德的看法,全球化是那些大資本的公司推動的,是西方的帝國主義推動的,因此“由于帝國主義的存在,所有的文化都交織在一起,沒有哪一種是單一的、單純的。”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李琨,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22.在西方強勢的文化面前,與其相遇的其他文化自然會有反抗、抵御與文化身份認同的焦慮。從改革開放到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中國的知識界對全球化有了新的認識,從最初的擁抱全球化逐步認識到全球化并不是完全的西方化,看到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技術條件下所做的新一輪合理化調配。……我們會看到‘全球化‘背后所隱含的特殊的價值論述。這種假‘普遍’之名的特殊價值觀決定了全球化過程內在的文化單一性和壓抑性。因此,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不得不考慮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如何讓價值的、倫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連續性按照自身的邏輯展開,而不是又一次被強行納入一種‘世界文明主流’的話語和價值系統中去。這并不是說,面對全球化進程,我們一定要強調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兼容性,甚至對抗性;而是說,我們要在歷史發展的非連續性當中考慮連續性的問題,要尋找一個中國現代性歷史經驗的當代表述。”張旭東.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2.

張旭東的這段話應是對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原因的最好解釋,說明費孝通先生這一概念的提出不是一個純粹的學理討論,它是對全球化在中國展開后,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全球化所引起的文化問題的一個回答。

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第二層含義也是核心問題,是對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的認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我們為什么這樣生活,這樣的生活有什么意義?”這是給我們提出在當今世界上做一個中國人的理由何在,意義何在?我們這樣一個民族的文化持續到今天價值何在?費孝通先生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開啟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告別了農業社會,工業化社會開始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主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我們歷史文化凝結成的文化傳統生活有沒有價值?如何處理我們的歷史文化和當下的現代化文化,這成為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文化認同當然是一個當代的概念,但如果從長時段、大歷史來看,這個問題對于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來說一直是存在的。佛教傳入中國后,面對這種外來文化,儒家士大夫們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對佛教文化吸收的過程,在佛和儒之間當時有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韓愈出于復興儒學的需要,寫下了《京道》《原性》《與孟尚書書》《論諫迎佛骨》等一系列的文章,后因他上書反對迎佛骨,激怒皇帝而被貶,從而寫下了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但歷史的發展和韓愈的預料相反,佛教文化最終融入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中,到晚明時儒釋道三教合一已經成為當時的文化主流。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證明: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一元多體是中華文化的最好表達。中華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佛教文化的傳入,一次是基督教文化的傳入。

文化自覺的第三層含義就是,對文化發展的展望。費孝通先生和他的老師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1884—1942) 一樣對西方殖民主義充滿了反感。因為,西方文化在其擴張的過程中把大量的多民族的原生態文化摧毀了,把異于西方的文化的多樣文化同質化了,全球化的發展使人類日益失去文化的多樣性。談到他老師的這個觀點時,費孝通先生說:“人類必須有一個共同的一致的利益,文化才能從交流而融合。這個結論很重要,是他從非洲殖民地上看出來的。換句話說,殖民主義不可能解決文化共存的問題。我們中國人講,以力服人為之霸,以理服人為之王。霸道統一了天下,也不能持久,王道才能使天下歸心,進入大同。維持霸道的局面,可能最后會導致原子戰爭,大家同歸于盡。我希望避免同歸于盡,實現天下大同。”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J].讀書,1998(11).

2文化自覺的學術意義

這樣費孝通先生便提出了一種理想主義的世界文化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J].讀書,1998(11).這個原則就是在自身文化認同條件下的多元文化觀。顯然,這是我們展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在域外傳播研究的文化立場和學術基本出發點。如果說從晚清起中華文化自然發展歷程被打斷后,西方文化以強勢進入中國,但百年來對西方文化的吸收雖然充滿苦難與艱辛,但中華文化并未中斷,變遷的中華文化在斷裂中保持著連續性。

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對近代以來所形成的當代文化的合法性的認同,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如果沒有這個學術研究的基本文化立場,展開中國文化在域外傳播研究的文化意義就會全部失去,從而使這個研究變成一堆死去的知識,研究者的文化立場完全沒有了。每一個從事中國文化在域外傳播的研究者都應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和地位。從十六世紀以來中國古代文化以它獨有的魅力感動過許多西方的哲人,中國思想和文化曾是西方長期仰慕的對象。十九世紀后,隨著西方的崛起,中國開始日益被妖魔化,在文化的較量中,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所承載的思想和價值似乎完全失去了意義,中國文化開始被分裂,一個是躺在博物館中的中國古代文化,一個是充滿矛盾的中國當代文化。

今天,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被列為國策。如何走出去? 文化傳播的規律和二十世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在域外傳播的歷史告訴我們,文化“走出去”的核心是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只有在人類歷史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價值基礎上,闡明本民族的文化價值,才會被別人所接受,東海、西海乃一海,天下同心、同理。對真善美的追求,人類有著共同的理想。這樣,闡明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價值,揭示其在中國歷史環境中所形成的這些文化價值的普遍性意義,就成為我們展開中國文化外播研究的基本文化立場,也是我們今天常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核心。一種沒有文化價值的文化是永遠不會打動人的,一種沒有文化意義的文化是永遠不會傳播開來的。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的歷史并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播史,它更是一種思想的交流,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價值的傳播。所以,從學理上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意義,才能揭示出中國古代文化四百年來在西方傳播綿延不絕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我們今天做好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關鍵所在。一言以蔽之,一種文化能否被傳播,被接受,被理解,核心是它的價值。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考察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傳播主體的文化自覺是做好文化傳播的首要條件,但了解自身文化的基本內容與特點,熟悉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有的放矢做好文化傳播的基本要求。

四 中華傳統文化: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中國在世界上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所謂的“文明古國”指的是創造出人類最早文化形態的國家。一般來講“四大文明古國”包括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和古印度。本文所研究的主題是代表古代文明中國精神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

華夏先民因生息于黃河流域,周圍四裔環繞,故自稱“中華”,指的是地處中原的華夏民族。中華的“中”,意謂華夏民族居四方之中;中華的“華”意謂華夏民族是具有文化的民族。章太炎先生曾說過:“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

中華傳統文化發生在東亞大陸,它西隔高山,北接大漠,東臨大海,因而這種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兩個重要的影響:

第一,相比于其他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相對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在基本未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下,它獨立完成了自身文化的發生和創建,確立了自己的文字、思維方式、社會結構。此后,它才逐漸與其他文化相接觸,雖然外來文化對其也發生了較大的影響,但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和態勢已經在之前基本確立了。

第二,由于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基本上未受到外來異族的沖擊,從而中斷自己發展的進程。“長城內外是故鄉”,漢民族和長城外草原民族的融合過程是中華民族自身發展的過程,期間的沖突不僅沒有中斷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反而成為中華各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過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壯大的過程。而其他原生性文化,如古埃及文化、瑪雅文化,早已后繼無人,文化從此中斷;而古巴比倫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經過多次的外族入侵,其原生文化形態已經被深深地疊壓在文明的底層,與現代文化形態隔絕,使其僅僅成為考古學研究的對象,而再無現實的文化意義。在世界各個原生文明中,唯有中華文化沒有發生文化的中斷,歷經數千年而持續不斷,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僅有的現象。

中華傳統文化不僅始終保持著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系統,而且長期以來以其高度的文化發展影響著周邊的文化。從秦至清大約兩千年間,中國始終是亞洲歷史舞臺上的主角,中華文明如同水向低處奔流一樣,強烈地影響著東亞國家。日本、朝鮮乃至后來獨立的越南,都是以中華文化為其源泉,大規模地受容中華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符合他們自己民族特點的文化體系。在十九世紀以前,以中華文化為中心,形成了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在內的漢字中華文化圈。由此,成為與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印度文化圈共存的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

中華傳統文化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用收藏在巴黎的一個敦煌的卷子中的內容來表達,這是一位來中國禮偈的梵僧寫的一首名為《禮五臺山偈一百二十字》的詩:

長安地闊杳難分,中國中天不可論。

長安帝德誰恩報,萬國歸朝拜圣君。

漢家法度禮將深,四方則取慕華欽。

文章浩浩如流水,白馬軑經遠自臨。

故來發意尋遠求,誰為明君不暫留。

將身豈憚千山路,學法寧辭度百秋。

何期此地卻還回,淚下沾衣不覺斑。

愿身長在中華國,生生得見五臺山。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所有歷史都走向基督,而且來自基督。上帝之子的出現是歷史的軸心。”這種將基督教歷史觀作為人類歷史觀的“歷史軸心”說,顯然是站在歐洲基督教的文化立場來講的,是“歐洲中心主義”的產物,它并不能概括整個人類的歷史。德國現代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對人類歷史作出了更為合理的解釋。他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一為“普羅米修斯的時代”,即語言產生、工具和火的使用的時代;二為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四大文明古國的出現;第三階段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類文明同時在中國、古印度、古巴基斯坦和古希臘開始奠基;第四階段,從公元前200年至今,其中從十七世紀開始進入科學和技術的時代。他側重分析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并提出“軸心時代”(Axial Age)的概念,用以匡正黑格爾的基督教歷史觀。

他說:“要是歷史有一個軸心的話,我們必須依靠經驗在世俗歷史中尋找,把它看成是一種對所有人都重要的情況,包括基督徒在內。它必須給西方人、亞洲人以及一切人帶來信念……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間所發生的精神過程,似乎建立了這樣一個軸心。在這個時候,我們今天生活中的人開始出現。讓我們把這個時期稱之為‘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充滿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國誕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的各種派別興起,這是墨子、莊子及無數其他哲人的時代。在印度,這是優波尼沙(Upanishad)和佛陀的時代;如在中國一樣,所有哲學派別,包括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都得到了發展。在伊朗,祆教提出它挑戰式的論點,認為宇宙的過程屬于善與惡之間的斗爭;在巴基斯坦,以利亞(Elijah)、以賽亞(Isaiah)、耶利米(Jeremiah)、第二以賽亞(Deutero-Isaiah)等先知們奮起。在希臘,誕生了荷馬(Homer)、巴門尼德(Parmenides)、赫拉克里克(Heraclitus)、柏拉圖(Plato)、修昔底德(Thucydides)和阿基米德(Archimedes)。這些名字僅僅是為了說明這個時代巨大的發展而已,這都是在幾個世紀之內單獨的也差不多同時的在中國、印度和西方出現的。”雅思貝爾斯.智慧之路[M]//田汝抗,金重遠,選編.現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9.雅斯貝爾斯的“軸心說”顯然比黑格爾的觀點大大進步了,開始有了多元文化的視角,但從世界文化史的真實歷史來看,仍有不足。因為希臘文化并非原生性文化,它是受到東方文化(埃及文化和兩河流域文化)影響后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一點馬丁·貝爾納的《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已經做了很好的論證。人類四大文明:尼羅河文明、兩河文明、黃河文明、印度河文明才是世界文明之根。中國文明早在“軸心時代”“之前已經有了夏商周的豐厚文明積累”。“軸心時代”“這樣的觀念容易使人忘記人類文明之根是亞非文明,希臘文明只是次生文明”.

雅思貝爾斯的這段論述實際上是從歷史的角度對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的一個總結,“軸心時代”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一個起點和基礎。也如中國文學家聞一多所說,“中國和其余那三個民族一樣,在他開宗第一聲歌里,便預告了他數千年文學發展的路線……我們的文化大體上從這一剛開端時期就定型了。”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M]//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一卷.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

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上的奇葩,它是唯一一支存活下來的人類遠古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華文化不僅明顯領先于周邊的文化,同時也領先于其他文化圈,特別是在唐代,在整個歐亞大陸上,中國是世界文化總體格局的中心,正如著名科學史專家貝納指出的,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序言[M].伍況甫,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五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華文化是一個延綿不絕、高潮迭起的發展系統,在這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呢?

1大一統的國家民族理念。錢穆先生在談到中國文化的特征時首先就指出,“國家”與“民族”的融合是理解中國文化的根本出發點。他說:“我們講述中國文化史,首先應注意兩件事。第一是中國文化乃由中國民族所獨創,換言之,亦可說是由國家所獨創。‘民族’與‘國家’,在中國歷史上,是早已‘融凝為一’的。第二件事由第一件事引申而來。正因為中國文化由一民族或由一國家所獨創,故其‘文化演進’,四五千年來,常見為‘一脈相承’,‘傳統不輟’。只見展擴的分數多,而轉變的分數少。”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21.

作為地名的“中國”二字,目前所見,最早出現于1963年在陜西寶雞周原出土的“何尊”。“何尊”上的銘文稱:“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這些百姓。”以后,“中國”的概念也被作為文明和文化的意義使用,而不是純粹的地理概念,《史記·趙世家》所記載的公子成的話最為明確,公子成說:“中國者,蓋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用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由此,‘中國’、‘中華’與‘夷狄’之別,也漸由地理區域之別,漸變成為文化與文明之別。”王學典.答基辛格問[N].中華讀書報,2013-04-03(06).

從民族來說,經過長期的接觸融合,中華民族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從上古到秦漢,從以華夏族為主干的中原文化直自滿人入關到現代,它不斷地吸收、融合和擴大與更新,從而形成中華民族這條民族生命之河。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融合,在趨同漢文化的同時,仍保留著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猶如一個大家庭的兄弟一樣。“我們可以說,中國民族是稟有堅強的持續性,而同時又具有偉大的同化力的。”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大一統的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也和中國各派思想家的倡導有著直接的關系,墨家求“尚同”,儒家求“大同”,漢儒董仲舒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天人三策》,載《漢書·董仲舒傳》)。

從國家來說,從秦統一中國以來,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秦始皇修長城,原本是為了防御草原民族的入侵,但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卻是:長城內外是故鄉。元朝和清朝所代表的草原民族政權的建立不僅沒有中斷中華文化的歷史,反而使其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新的血液,使中華帝國的版圖在一定的地理單元中形成更為統一的國家。“正因為中國民族不斷在擴展中,因此中國的國家亦隨之而擴展。”

所以,只有從這樣兩個角度來理解中國的歷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如錢穆所說:“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里,也常把國家觀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觀念里。他們只把民族和國家當作一個文化機體,并不存在有狹義的民族觀念與狹義的國家觀,‘民族’與‘國家’都只為文化而存在。因此兩者間常如影隨形,有其很親密的聯系。‘民族融合’即是‘國家凝成’,國家凝成亦成為民族融合。中國文化便在此兩大綱領下,逐步演進。”

西方國家一些人從自己國家的歷史出發,特別是僅從羅馬帝國解體后歐洲近代單一民族國家形成歷史來理解中國,他們無法理解中國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形態,不知道中國人這樣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統的國家形態認同是深深扎根在中國獨有的文化歷史背景中的。從而做出許多在中國一般民眾看來可笑和無知的事情,如承認西藏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2持久趨同的文化生命力。中華文化的連續性和持久性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所獨有的。上面我們提到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是其文明未遭到其他文明侵入的重要原因。從世界歷史看,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化,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蘇美爾、腓尼基地區文化、克里克島上的愛琴文化以及邁錫尼、古波斯、古希臘等諸多的古代文化系統,都是建立在比較單一的水系和平原上,缺少地理上對其文化保護的自然屏障,從而一旦外族文化入侵,文明就會發生斷裂。顯赫一時的古羅馬文化就是因日耳曼人的大舉入侵而開始瓦解的。

大一統的國家民族理念與現實也是中華文化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從殷周到清末,中國的政治未曾發生過外在的斷裂,它是通過一種不斷的“內部調整”的方式達到了一種超穩定的完整架構的。

中華文化的這種強大生命力,還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佛教文化的傳入并最終中國化,最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佛教開始流傳于尼泊爾、印度一帶,它并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紀的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佛教高僧的東渡,佛教經典的翻譯,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國的士大夫。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最后結果是產生了它的最大的派別——禪宗,這個完全本土化的佛教。同時,它又催生了中國儒學發展的最高階段——宋明理學,外來的佛教完全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猶太人遍布全球,而且頑強地保持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而他們來到中國的開封后,這個被稱為“挑筋教”的外來宗教最終消融在在中國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表現在它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早在西周時期,中華先民便有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表達了從文化心理特質上的自我確認。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數以千萬計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有的在異國他邦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但他們的文化臍帶,仍然與中華母親血肉相依,在他們的意識中,一刻也未曾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這種文化的認同感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屢遭劫難而未分裂的重要原因,成為近三十年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力量。

中國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簡單的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表現。具有如此強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湯因比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曾在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的對話中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在世界文化史上唯有中國文化一種,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力,歷史上罕見的持久趨同的文化歷史意識。

3宗法倫理的社會制度。中華先民棲息在東亞大陸這個遼闊的原野上,他們很早就開始從事定居的農業生產。“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游有群。”白居易這首詩很好地描述了農村的生活。農業生產的特點使血緣宗法制度成為氏族社會的形態,在氏族社會解體時,以血緣關系為其基本形態的宗法制度延續了下來。這點和希臘社會以海上貿易為主從而造成了血緣關系的解體有很大的不同。農業以家庭為單元的生產特點,造成中國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特點——“家國同構”,即家庭和國家在組織結構上的共同性:父家長制。由此衍生出中國的宗法倫理。中國傳統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血緣關系占三,而君臣關系和朋友關系也可以從血緣中推衍出來。這樣,中國的社會倫理、國家倫理都是從家庭倫理中演繹出來。孝親成為中國道德的本體,由孝親推及為忠君,所謂“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可移于官。”(出自《孝經·廣揚名》)如梁啟超所說:“吾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齊家而后治國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在。”梁啟超.新大陸游記[M]//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五冊.

宗法血緣制度的社會結構對中華民族的心理、倫理、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而使倫理學成為中國文化之本,三綱五常倫理觀念成為中華文化之核心。這樣的社會制度和倫理特點成為中國在農業文明時期社會穩定、文明發展的重要原因。

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不斷反思和批判這種血緣宗法的社會制度和以孝親父權為核心的倫理體系。當作為制度的儒學解體,以家庭為單元的農業生產逐步納入社會化大生產的歷史進程開啟,現代中國社會制度建立以后,如何消除封建家長制度的消極影響,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的新的倫理體系,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思想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在現代化社會建立的過程中又如何繼承中華倫理傳統中的合理因素,使其轉化成中國現代社會倫理的資源,成為當代中國文化重建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的大會上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

這為我們傳播中國文化指明了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资源站|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一个色综合久久|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国产在线小视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国产性精品|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成人一级|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白丝av|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91青青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成人一区|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网站|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九色91在线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日本国产在线| 亚洲床戏一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2019国产在线|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日本a∨在线观看|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本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91青青草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韩无码白|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