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非
[提 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高等學校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踐路徑。第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第二,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理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三,大學文化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供了重要載體。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政教育;大學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始終倡導從中華民族“根”和“魂”的深度來繼承,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去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邏輯和文化邏輯,對于新時代大學文化發展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積極推動高等學校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新的時代要求,豐富大學文化內涵,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作用,使大學文化真正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力量。
第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定的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毛澤東同志對文化的定義深刻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文化會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政治經濟狀況變化而變化,而不能離開歷史變動,脫離社會存在,抽象地看待超時空、超歷史的傳統文化。這也進一步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不能脫離當前的客觀實際,必須堅持以當前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如果脫離了客觀實際,脫離了基本國情,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必然得不到充分體現,也就不能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這就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站在了更新的歷史方位、正在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面對這樣的方位和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比如:精神命脈、文化基因論,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精神財富、戰略資源論,強調傳統文化非常寶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該積極借鑒吸收;科學揚棄、創造轉化論,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等等。這些新思想新觀點,都是圍繞一個基本問題展開的,那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怎樣傳承傳統文化”,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文化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而這一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積極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服務。
第二,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理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
有的專家指出,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說,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走“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的路子,對待傳統文化,既缺乏明確的標準、方法,也缺少合適的載體、路徑,科學分析、辯證取舍不夠,存在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傾向,也就很難做到立足當代現實,結合時代條件,深入挖掘整理、系統轉化傳播了。這些情況與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文化自信”相背離,在理論上完全錯誤,對于新時代的文化建設也十分有害。
經過長期的宣傳闡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基本理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目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如何使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在山東考察時、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多次強調,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在宣傳思想工作上,要做到“四個講清楚”,闡釋好中國特色;在公民道德建設上,要對傳統文化中適合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上,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在治國理政研究上,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在文明交流互鑒上,要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就要求我們要研究建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科學體系,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使傳統文化融入科學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和公平精神,進而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教育化、信息化、社會化、現代化。這不但是理論進步的需要,也是實踐發展的要求。這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與我們高校思想理論界息息相關,也是高校文化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優勢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長征路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
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31(02).高校思想理論工作者,要切實擔起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將準確把握和有效解決相關理論和現實問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鉆研探索,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前瞻性、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第三,大學文化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供了重要載體。
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越是復雜的問題,越要有全局觀,越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對于傳統文化繼承創新中的矛盾問題,不少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看法,有的認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系統挖掘;有的認為,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還有的認為,繼承創新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矛盾問題確實存在,應該有效加以解決。但是,文化是人最本質存在方式的特質,決定了文化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定歸結于人。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說到底還是要培養具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人,特別是要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做好這方面工作,大學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載體作用不可或缺。
大學的本質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傳承,在于文化的創新。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經過歷史的積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體現著學校的學術傳統和精神內涵,凝聚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引領著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導向。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決定了大學的教育不只是具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氛圍的影響,對學生的能力素質、品行道德和人格修養進行全方位提升。岳麓書院千年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使我想到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的古訓。這段儒家經典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對文化熏陶的高度重視,追求“求學”與“求道”相統一,關注知識傳授,更重視個人品行修煉,強調以正直、誠實的人生觀來塑造自己的價值觀。
進入新時代,大學文化要發揮好載體作用,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時代新人培養作為重要職責,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學深悟透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學深悟透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造者。這就要求大學首先要樹立抓文化就是抓教育的理念,把大學文化建設擺在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突出位置。主動適應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一步明確辦學理念和育人理念,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第二,要著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制定并完善符合時代潮流的大學章程,大力加強制度文化建設。第三,要立足于自身的歷史和發展特點,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結合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突出發展優勢學科和品牌特色專業,大力加強特色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