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閆永春
[提 要] 作為一次成功實踐,無論是繼承新文化運動的成果,推動蘇區文化運動的發展,還是引領抗戰文化運動的方向,革命文化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在長期實踐中積淀形成的堅持政治性和科學性統一、群眾性和實踐性統一、繼承性和創新性統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統一的經驗原則,孕育形成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科學求實、變革創新等優良傳統,對于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關鍵詞]革命文化;文化現代化;新文化運動;文化強國
習近平主席在領導和推進新時代強國強軍偉大事業中,高度重視革命文化的繼承弘揚,在多個重要場合反復強調要繼承革命文化,從中國革命歷史、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中汲取營養,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革命文化,是我黨我軍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實踐中創造形成的先進文化,主要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度、革命文學藝術作品、革命遺跡和革命文物等,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價值理念和道德追求,具有政治性、群眾性、時代性、創新性等鮮明精神特質,是指引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文化現代化,是指從傳統社會的文化形態向現代社會的文化形態轉型,是在揚棄繼承傳統文化、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基礎上促進先進文化發展和人的現代化的實踐活動,在現代化有機系統中處于核心地位。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革命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長期實踐中積淀形成的經驗原則,對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定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
一 革命文化在中國文化現代化中的價值作用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從苦難到輝煌的奮斗歷程中,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相結合的文化結晶,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黨在長期奮斗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獨有的紅色基因。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繼承新文化運動的成果,推動蘇區文化運動的發展,還是引領抗戰文化運動的方向,革命文化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一)在繼承新文化運動成果中開啟了中國文化現代化序幕
中國的文化現代化是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萌生的,西方列強的入侵,使人們認識到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能有效地抵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堅船利炮。“洋務運動”通過創辦京師同文館,派留學生赴美、歐留學等措施,開啟了引進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向西方文明學習的先河,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之由最初的對外來思想文化的抵觸過渡到理性認識階段。“戊戌維新運動”主張效仿西方“施行君主立憲制”。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三民主義”在中國民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中國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發起的以思想啟蒙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使人們開始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開始步入傳播和實踐階段。無論是提倡“民主與科學”,主張“全盤西化”,還是批判封建倫理道德,開展文學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都意味著民眾文化現代化意識的增強。
革命文化繼承了新文化運動的成果,對傳統思想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反思,對西方文化中的先進成分給予肯定,是現代文化的因子在中國社會由城市向農村、由少數精英分子向人民大眾傳播、彌散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二)在推動蘇區文化運動實踐中明確了中國文化現代化出路
隨著我們黨領導的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和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展,創造新的工農蘇維埃文化提上了黨的工作日程。1934年1月,毛澤東鮮明地提出了一條新的文化建設思路,即為創造革命的時代,蘇維埃必須實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動統治階級加在工農群眾精神上的桎梏,而新的工農蘇維埃文化,即蘇區文化。其基本內容包括:反對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厲行全部的義務教育,發展廣泛的社會教育,努力掃除文盲;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文化和落后的封建迷信習俗,等等。蘇區文化運動對當時中國的農村來說,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體現著先進性,充滿著新鮮感。蘇區文化的創造、傳播和教育,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地方觀念、宗教觀念、家庭觀念等,對于幫助革命者樹立革命的理想信念,實現人格精神的解放和升華,積極投身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蘇區文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文化的雛形,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革命理念,它以具體的文化形態啟蒙了蘇區農民的思想,明確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出路,即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同人民群眾對文化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在文化工作中處處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把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文化的服務對象,使文化真正成為人民群眾自己的文化,確保了黨領導的革命文化事業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和擁護,加速了文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三)在引領抗戰文化運動發展中找到了中國文化現代化方向
抗日戰爭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使得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具有了時代的特殊性。抗戰爆發后,日本全面入侵中國,把中華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其在實行軍事侵略的同時,也發動了文化侵略,企圖借“大東亞共榮圈”掩蓋自己的帝國主義真面目。嚴酷的民族危機驚醒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以文化支持抗戰成為當時文藝界的重要任務,而全民族抗戰又賦予了文化運動以新的生命力。為了支持抗戰,我們黨高舉抗戰文化的大旗,廣泛發動民眾,深入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化宣傳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廣大革命文藝工作者、文化界知識分子對文化現代化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方面,他們以革命的、進步的文化對抗日本的侵略文化;另一方面,開始反思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對中西文化形成了比較客觀的認識,明確提出只有把從西方引進的先進文化與中國傳統和具體革命實際相結合,貼近生活實踐,緊扣時代主題,實現文化成果與廣大人民群眾相結合,推行文化中國化、民族化、大眾化,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展。1940年,中國共產黨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口號,系統地闡述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標志著黨的文化現代化理論初步形成。與此同時,我們黨還在陜甘寧邊區等地認真開展了教育、新聞、文藝等方面的文化建設活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文章下鄉、文章入伍”號召,走出書房,離開畫室、教室、劇院,走向農村、工廠、街頭、戰場,通過舉辦劇展、組建文化救亡團體,創辦大量報刊、雜志等,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文藝創作活動,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了不同階層的文化需求,對于激勵廣大民眾積極參加革命、支援前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革命文藝工作者、知識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找到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即走中國化道路,把外來文化吸納融入本民族文化發展的路子。
二 革命文化為中國文化現代化提供方法指導
革命文化內涵豐富、思想深邃,蘊含著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根本原則。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根本的途徑是充分發揮革命文化對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過程中,革命文化不僅能以自身的先進思想理論成果直接充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思想內容,而且作為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次成功實踐,其在文化建設發展中積淀形成的一些經驗原則,在諸多方面能夠為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提供有益的方法論指導。
(一)堅持政治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的。”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作為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文化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黨的政策的立場,服從于無產階級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綱領,服務于一定時期所規定的革命任務的。毛澤東說過:“在‘五四’以后,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在革命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把握革命文化的領導權,指引著革命文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知識分子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追求,規定著革命文化的基本理論和根本任務,集中體現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訴求和愿望。同時,實現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這個任務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實現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特質,使得人們對科學的認識上升到理論思維和思想品質的高度,即“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引下,我們黨開創了正確的革命發展道路,創造了特色鮮明的革命文化,激發了廣大革命者投身革命的政治熱情,增強了勇氣和信心,對革命的發展和成功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要堅持政治性和科學性的統一,牢固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不動搖,高舉科學的文化發展大旗,這既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政治方向,也是保持文化建設旺盛活力的根本保證。
(二)堅持群眾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人民群眾既是革命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也是革命文化的接受者。革命文化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是人民群眾在革命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產品,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革命愿望,是一種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大眾性的文化,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實踐,也就不可能產生革命文化。“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群眾的。”“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革命文化的群眾性,表現在一旦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掌握,就會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強大思想武器。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1932年到1934年,在革命根據地開展的擴紅運動中,江西興國縣長岡鄉成立了山歌宣傳隊,不僅極大地激勵了民眾的報名參軍熱情,鼓舞了蘇區軍民的斗志,還有效地瓦解了敵人。“一首紅歌擴充三個師”的故事就是真實寫照。當時白軍中流行一首順口溜:一怕紅軍刀槍鎮,二怕興國山歌聲;刀槍鎮來頭落地,山歌聲來勾掉魂。
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區人民的踴躍參軍、支援前線,無不體現著人民群眾在接受了革命文化洗禮后積極參加革命的英勇壯舉,表現了革命文化“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的重要性。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要堅持群眾性和實踐性的統一,充分認識到脫離群眾是文化發展最大的障礙,只有貼近人民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才能使文化發展獲得無窮的創造力。
(三)堅持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離不開創新性發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精神,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是革命文化始終充滿生機活力,指導革命斗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重要保證。革命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表現在用創新的精神革除了束縛傳統文化的思想禁錮,挖掘了傳統文化永不過時的內核,并賦予其時代化的文化形式和表達方式。它不僅強調友愛、互助、奉獻、公平、正義,強調勤儉節約、克己奉公、勤政愛民,而且強調道德倫理、天理良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是民族的、科學的文化,相對于自私自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腐朽的價值觀具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革命文化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精神養分和心靈充實,是激勵人們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動力源泉,對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導向和社會道德風尚具有引領和促進作用。革命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現在借助馬克思主義這個現代化的思想武器,補充了傳統文化的現代性不足,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塑造。這其中,尤其是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革命文化對于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發揮著重要作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要堅持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四)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開放的,其發展進步離不開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革命文化從不盲目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具有開放性的思想視野,從一開始就堅定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和文化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在堅守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充分汲取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提升文化品質。毛澤東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就馬克思主義本身來說,它是產生于西方社會環境下的文化形態,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堅決反對和批判主觀主義、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使之成為具備民族特點、民族風格的理論形態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文化成果,對于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交融共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要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合理借鑒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保持正確方向的前提下不斷獲得發展新活力。
三 弘揚革命文化傳統助推中國文化現代化實現
革命戰爭年代,在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在革命文藝工作者、知識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革命文化建設碩果累累,文化發展區域不斷擴大,民眾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文化現代化水平總體上有了一個大的提升。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馬克思主義賦予革命文化的創新內容和革命文化形成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科學求實、變革創新等特有精神品質。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大力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優良傳統,從中汲取奮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堅定理想信念,夯實文化現代化的思想保證
革命理想高于天,黨和人民之所以能夠找準、走對前進的道路,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克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難,關鍵是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有崇高理想信念指引,有為理想信念而英勇獻身的崇高追求。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鮮明地指出,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與“三民主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們除了有現階段的最低綱領,還有為共產主義奮斗的最高綱領,這是中國共產黨能在文化革命戰線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革命文化不可能蓬勃發展,革命事業也很難取得最終勝利。革命文化內含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是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思想保證。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必須堅定理想信念,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崇高的價值追求。
一是要深化創新理論武裝。文化價值取向的終極性就是信仰的最終體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首要任務是加強科學理論武裝,充分發揮文以載道功能,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文化價值取向。要始終堅持理論學習的先導和筑基作用,充分發揮黨的創新理論教育人、培養人、塑造人的功能,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占領文化主陣地,唱響文化主旋律,引導人們把體現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等方面的文化元素,融入滲透社會發展各方面,煥發出壓倒一切困難、戰勝一切困難的斗志和智慧。二是要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密切關注網上輿情動態,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主動仗,始終用強大正向的精神磁場吸引群眾、激勵群眾。三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將其切實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二)弘揚愛國主義,筑牢文化現代化的精神支柱
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革命文化離不開愛國主義精神的驅動,中國社會變革的進程是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激勵下先后選擇和接受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民主革命時期,愛國主義致力于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奮斗目標。“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愛國主義最終匯聚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新的時代條件下,愛國主義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具體體現。革命文化的每一次發展進步,都是愛國主義精神開出的燦爛花朵。愛國主義是由傳統文化孕育、革命文化凝結而成的中華民族精神基因,“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必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統一于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偉大事業中,以愛國主義的信念和激情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一是要賦予愛國主義時代內涵。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命脈,以時代氣息和時代特征激活愛國主義的生命活力,注重在培育和養成實踐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汲取營養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決心。二是要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力度。
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和愛國主義精神闡釋,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重點從理論上講清楚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本質一致性,講清楚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內容,講清楚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內在聯系,講清楚否定黨史、國史、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以及詆毀英雄人物的危害性,引導新時代中國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將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源泉,增強愛國報國的責任擔當和無比熱情,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三是要付諸愛國主義實踐。
要緊緊圍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一時代主題,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堅決與損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言行做斗爭,自覺維護國家的統一、促進國家的富強、捍衛國家的尊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三)堅持科學求實,確立文化現代化的價值取向
中國革命一開始就面臨著救亡圖存這個實際,從而使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面對實際的價值取向。在長期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國情和革命實際出發,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思想武器,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革命文化貫穿始終的科學求實精神,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思想內核,具有實踐性的文化品格,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價值取向。邁入新時代,只有堅持科學求實的精神,才能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推動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科學求實精神、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中的生動體現。
一是要搞好文化建設規劃。要在積極研究新情況新問題的基礎上,搞好系統論證,整合各種資源,科學設計文化的物化形象和承載形式,將各領域、各系統的工作與文化塑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指引具體工作的明確文化規范,指導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層次文化覆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化體系,使文化的作用力在強國強軍建設中得到更好體現,使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二是要堅持文化服務基層。要深入開展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扎根基層實踐活動,建立健全長效化、常態化機制,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走出方寸天地、融入現實洪流,加強基層現實題材創作,自覺觀照基層人民群眾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基層人民群眾的心愿、心情、心聲,切實做到在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扎根基層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三是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蝕。
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當前文化環境中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風,抵制社會上各種不良社會思潮、落后文化、不正之風對人民群眾的侵蝕,引導人們辨析主流與支流、區分先進與落后、劃清積極與消極,辨明是非、榮辱、美丑,真正從思想深處懂得應該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學習什么,摒棄什么,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為強國興國注入強大道德偉力。
(四)勇于變革創新,注入文化現代化的生機活力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事業中開拓創造出來的新型文化,具有鮮明的變革創新特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文化最偉大的創造,就是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創新,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成功引領了中國革命的社會變革實踐。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和政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革命文化內含的變革創新精神,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提供了不竭動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必須大力弘揚變革創新精神,不斷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以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一是要更新文化發展觀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建設,根本的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有敏銳的目光;只有觀念更新,才能獲得與時代發展接軌的端口。要以對歷史和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勇于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真正認清矛盾和問題的癥結所在,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確立以文化人、以文強國觀念,轉變文化建設發展模式,把握文化發展規律,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以自我否定的勇氣,不斷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文化的大創新。二是要構建文化創新機制。制度本身是文化的產物,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沒有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一切文化改革發展的探索都將難以為繼。要適應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終保持文化創新的時代感和緊迫感,進一步深化文化產品創作與生產體制改革,抓好理論宣傳教育、文藝表演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化法規制度,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發展體制機制,既體現主流價值又包容不同志趣,既體現法紀又體現民主,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三是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改革創新,是實踐性、群眾性很強的活動,必須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激活創新主體,激發創新熱情,尊重創新勞動,保護創新成果,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持續涌流,最大程度地釋放他們的創新才能和潛能,營造崇尚創新、勇于創新、渴望創新的濃厚氛圍,使善于創新、敢于創新、勤于創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