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寶靈
摘要:音樂情緒指個體在音樂刺激下所誘發的情緒反應。它是韻律活動的關鍵經驗之一,也是動作表現中內心和身體相輔相成的聯系。如何通過韻律活動激發幼兒的音樂情緒,我以大班韻律活動《玉米變身記》為例,圍繞“感官調動,故事烘托、語言支持、角色互動”等方法進行論述,試探激發幼兒音樂情緒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韻律活動;音樂情緒;幼兒;教學策略
一、調動感官,激發內外情緒
(一)調動聽覺感官,抒發內在情緒
音樂的曲式結構類似于人的情緒感受,為讓幼兒理解樂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幼兒可通過傾聽樂曲,進入樂曲意境,從而實現對樂曲情緒的感知。如韻律活動《玉米變身記》教學中,教師提問:你聽完音樂什么感覺?會發生什么事?幼兒感受大多不同,有的幼兒感覺很害怕,好像小矮人在摘玉米;有的很開心,像玉米在跳舞……幼兒通過傾聽樂曲,語言表達對音樂情緒的反應,不僅調動了聽、說感官,抒發了內在情緒,也為接下來的韻律活動奠定感知基礎。
(二)調動身體感知,表現外在情緒
俗話說:“聞樂起舞,身隨律動。”因為情緒具有沖動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教師在讓幼兒傾聽樂曲時,應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幼兒隨音樂自然律動,實現外在情緒的表現。例如,韻律活動《玉米變身記》,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傾聽第一遍樂曲時,有的聽到動感的音樂頭部會不由自主地左右擺動;有的聽到音量減弱會皺起眉頭,似乎在想象音樂意境;有的聽到快速的旋律會加快身體律動。而音樂情緒就是在這些隨樂而生的律動中以一種相對自由、寬松的方式呈現。
二、故事烘托,觸發情感記憶
因受幼兒年齡、知識水平、審美能力的限制,幼兒對音樂的想象與表現往往與音樂情緒存在差距,以致韻律表現中時常出現背離音樂主題等現象。教師可采用故事烘托的方法,借助認知加工激活某種認知聯想,以一種線索,觸發情感事件的記憶誘發情緒表達,引發幼兒“感同身受”。例如:《玉米變身記》的導入環節,教師以“吃爆米花”的談話形式,引發幼兒已有經驗,而后教師再引出“玉米變身記”的故事,幼兒通過感知音樂的快速,用小跑、手臂轱轆轉等頻率高的肢體動作自由表現“加熱”動作,實現對音樂迫切、緊張等情緒的感知,共同體驗與故事相吻合的音樂情緒。
三、語言支持,給予旋律期待
旋律期待,即當樂句進行到某處,內心便會出現強烈的直覺,期待某個樂句或某個音節的出現,從而預先做到等待。在實際韻律中,因幼兒情緒自控力較差,或過多關注動作而弱化了對音樂的聆聽,旋律期待常難以產生。如:《玉米變身記》幼兒在做“加熱”動作時,因旋律太快,幼兒難于控制緊張情緒,以致“加熱”音樂過渡到動感的“炸爆米花”音樂時,幼兒無法隨樂及時轉換情緒。這時,教師如能隨樂給予語言支持,即“加熱,再快速加熱”,幼兒便能感知旋律時長,從而做好旋律期待,實現緊張情緒到“炸爆米花”的歡快情緒的轉換。
四、角色互動,產生感染機制
情緒是可以感染人的,當教師或幼兒在韻律活動中扮演著情緒催化劑的人物角色時,幼兒的杏仁核活化程度便會大于沒有人物角色演繹的同一段音樂。例如:《玉米變身記》當教師以小矮人的身份出現要摘玉米時,扮演玉米的幼兒易被帶入情境,害怕的情緒便油然而生,動作與表情便會隨著小矮人角色的介入自然呈現。
綜上所述,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認知加工,通過情感記憶的觸發,為韻律活動提供創造與表現機會。教師還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通過評價與引導,角色互動等多種形式,增強幼兒對音樂的情緒感受,讓幼兒主動積極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促使韻律活動價值再升華。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王秀萍.經驗還原幼兒園音樂教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