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仔
家長的說話方式不對,孩子就不愛聽,不肯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如果家長的說話方式不對,孩子就不愛聽,不肯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跟孩子說話也很有講究。以下幾個實用技巧供家長們參考。
技巧1:用描述性語言代替批評
描述你所看到的情景或問題,可以避免互相指責和埋怨,讓每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該做什么”上面。
現象:孩子把一杯果汁碰倒了。
家長A:“你看你,這么不小心,毛手毛腳的!”
家長B:“看,果汁灑了,我們現在需要干什么?”
既然是孩子惹出的問題,就讓孩子想法解決。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這時你可以用描述的語句說出來:“看,果汁灑了,去拿塊抹布擦一下,然后拿拖把來。”
點評:描述性語言是客觀的,冷靜的,不帶任何不良情緒,容易讓孩子接受。
技巧2:用擬人化語言代替命令
由于擬人化的語言很形象,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帶孩子回到童話世界,孩子會根據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和感受,容易被孩子接受。
現象:每次看完電視,孩子都忘了隨手關機。
家長A:要求孩子立即去做沒做好的事。“你看你,又忘記關電視了,這么不長記性,快去把它關上!”家長如果太兇,有的孩子會產生抵觸情緒,不愿去做該做的事。
家長B:“誰還在電視里沒休息呢,電視里的人一定講累了,玩累了,他們也要睡覺了。”孩子一聽,一般會笑嘻嘻地跑回去,把電視關上。
點評:如果家長善于運用生動的擬人方法讓孩子做事,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也愿意聽從大人指令配合完成事情。
技巧3:用善意提示代替警告
用善意的提示而不是警告、責罵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良苦用心,讓孩子認同家長,從而比較愿意配合家長做事。
現象:孩子吃完蘋果,把果核亂扔在地上,沒扔進垃圾桶。
家長A:“警告你多少次了,果核要扔進垃圾桶,再這樣我下次不給你買蘋果了。”這樣的說教效果不好,因為蘋果不可能再也不買,一旦再買,等于你說話不算數,沒了威信。
家長B:“這么漂亮的地板,你把蘋果核到處亂扔,是很難看的,媽媽又要重新打掃,不小心踩到還會讓人滑倒。蘋果核的家在垃圾桶里。”如果孩子無動于衷,那你可以把掃把、簸箕遞到他手里,讓他掃干凈。
點評:簡單的提示讓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情錯在哪里,給他人帶來什么不便。由此督促孩子自覺改正錯誤。
技巧4:用說出感覺代替生氣
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生氣、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光顧著生氣、指責,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要說出家長對這事的態度,讓孩子明白家長的感受。
現象:你上了一天班回來,非常累,孩子偏要你在這個時候給他讀故事。
家長A:“你真煩人呀,一邊兒待著去,能不能不要煩我呀!”
家長B:“媽媽今天上班非常累了,腰也痛,腳也酸,能不能改天講呢?我知道你一定能體諒媽媽的。”
點評:這也是引導孩子做心理換位,教會孩子去體會他人的心情、感受,變得善解人意,通情達理。
溫馨提示
親子溝通不止以上4個技巧,這里只是列出來給大家做個參考和借鑒。總的來說,家長要注意兩點:
1.對孩子“怎么說”十分重要,因為同一個內容有不同的說法。要懂得使用語言技巧來化解僵局,促進溝通。
2.尊重是相互的,父母對孩子說話時要尊重孩子,不要讓那些負面語言脫口而出;同樣,這也是在教會孩子尊重父母。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