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
作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最希望的是,在我的班級里,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明媚的陽光下追求真知、追尋夢想、友愛互助、懂得感恩。在擔任班主任的過程中,我走過一段曲折的路,也收獲了感動和幸福。不管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我試圖先做他們的朋友知己,然后再用欣賞的目光贊許他們的每一次成功。我慢慢發現,和孩子們打交道,除了要有愛心、真誠,還要有愛的智慧。
一、用愛澆灌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走出家門,帶著求知的渴望來到學校,都希望遇到一個如陽光般溫暖的教師,因此教師們要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心和尊重。在接任一個新班級的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幾天的時間內迅速記住并準確無誤地叫出他們的名字。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是很快就拉近了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我能感受他們的驚奇和歡喜。他們肯定覺得,我是與眾不同的,教師很喜歡我。看著他們開心的表情,我也由衷感到高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教師是孩子的第三位家長。班主任不能像家長那樣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但是班主任可以用一顆愛子之心教育孩子,給予他們寬容和理解。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最常接觸到的就是留守兒童。班主任帶的班中,留守兒童將近占全班學生的一半。有的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有的孩子父母離異。孩子還這么小,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我總覺得他們很孤單。面對這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我就會從心底產生憐愛之心,在平時更加關心他們。
一個人的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在當班主任的路上也經歷過探索、挫折和反思,但慶幸的是,我克服了難關,實現了自我成長。我剛開始接任班主任時,認為“新官上任三把火”,要在學生面前立威,讓他們怕我,他們就不會搗亂。沒想到,我上課的時候,班級鴉雀無聲,一堂課變成了我的一言堂。我課下找到一個男生,問他為什么上課不發言,他說害怕,不敢發言。聽到學生的這番話,我醍醐灌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愛,我又怎么可能打開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呢?我進行了自我反思,放下了威嚴,用真誠和友善接近、理解、感化學生,最終,孩子們對我無話不談,課堂氣氛也活躍了很多。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的首條金科玉律。”班主任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因材施教;只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才能與學生友好相處;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才能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
二、用智慧引領孩子成長
班主任只用一腔熱情愛孩子是不夠的,還要注重愛的智慧。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說過:“班主任愛學生,但更注重愛的智慧。擁有教育的智慧,班主任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愛是教育的前提和貫穿始終的催化劑,但絕不是教育的全部。愛心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及其問題采取的欣賞和包容的態度,而智慧是教師能及時地抓住教育契機,讓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育的藝術在于將問題轉化為機會,學生出現問題時,恰恰是教育、幫助學生的良機,也是教師不斷修正自我、不斷進步的契機。而如何抓住這些契機,實現教育目的,光有愛心顯然遠遠不夠,更需要教師敏銳觀察、靈活分析、機智處理、耐心鞏固。
讀書學習是教師思想之源、智慧之源。認真地從古今中外經典書籍中吸取精華、吸納能量,同時不斷吸收現代教育理念,實踐反思,創新思想,是讓一個教師的教育生命永遠年輕、洋溢青春活力和思想靈活的必然途徑。在那段時間里,為了尋找管理班級的方法,我看了很多班級管理的書和視頻。我看的最多的就是魏書生老師的書,同時也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沒有智慧的教育是愚昧的。班級管理工作中,我的第一步就從整頓班風、學風入手,制定班紀班規。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由每個學生說班規,全班學生討論、修改,我再進行補充并確定實施。優秀的班干部是教師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選拔班干部。班干部是班級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直接影響著一個班級的班風學風。選班干部的時,我給出備選名單,讓學生投票決定。只要班長能做的事,我都會讓他們去做,多鍛煉他們,同時我還會給每個孩子找點事做。通過這種方式,班級被他們收拾得井井有條、干干凈凈。
好的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良好習慣,我嘗試對他們進行課前1分鐘訓練,每次訓練的內容都不一樣。例如,為了訓練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專注力,我在黑板上寫上“我最棒”,要求他們在心里默念這些字,看看誰能在保持良好坐姿不動的情況下堅持1分鐘。學生們都很喜歡這樣的課前1分鐘,課堂既與眾不同,又充滿了活力,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習慣。然后,我還會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搞好班級文化建設。比如,出好每一期黑板報;讓學生找朋友結對子,學會友愛互助;讓學生利用好班級的圖書角等等。每個學期開學,我讓每個孩子從家里至少帶一本課外書,一個孩子帶一本,一個學期可以有幾十本書讀,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也增加孩子們的閱讀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摸索,班級終于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學生的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認為,班級管理既要有管,更要有理,“管”是要求、規范、約束、評判、督促;“理”是思考、研究、引導,進而升華為感染、熏陶、激勵、喚醒、鼓舞。“管”體現著班主任的執行力,決定著工作的廣度和寬度;而“理”的核心就是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體現著班主任的領導力,決定著工作的深度和高度。
如果有人問我班級管理的經驗,我將毫不猶豫地說愛和智慧。班主任是幸福的,同時也是辛苦的,要當好一個優秀的班主任,除了具備一顆對學生無私奉獻的愛心,還有基于自身體驗、感悟、實踐、反思而形成的教育智慧,愛心和智慧兼備的班主任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班主任。回首教學的這幾年,我經歷了“山重水復疑無路”,但也收獲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未來長路漫漫,有學生相伴,愛與智慧相隨,我會更加努力,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