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鵬
自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啟動以來,為了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切實扭轉單純看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重考試分數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重最終結果忽視學校進步和努力程度、重甄別證明忽視診斷和改進等片面做法,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當根據新課改之后的規定做出一定的創新和改進。學校積極發動全校教師,進行了有側重點的探索,力求總結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促進教學和育人工作。
學校立足教育信息化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重構,選取了“學業測評數據評價”大數據分析,轉變教師教學行為、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行動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參與了市局組織的三次學業測評,提供了樣本數據。在測評完成后組織校教務處、教研處、年級備課組推動測評結果的有效應用,形成了一套基于測評大數據分析促進教學質量管理機制。利用測評數據促進綜改理念本土化、校本化、具體化,產生實證效果。為了完善國家教育質量測評工作,我們在高一初始年級進行了配套試點,選取數學備課組承擔研究實驗,期望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無到有,以點帶面,將理念付諸實施,取得實效,從而產生示范引領的作用。
一、選取的緣由
第一,高一年級下學期文理分科,采取的分層教學:理科:A層次3個班,B層次6個班,C層次4個班。層次內均衡分班,初始水平差異不大,適合作為對比研究對象。
第二,數學學科具備理科學科學習的通性,既有可直觀感知的圖像,又有內隱的運算、思維、法則、思想;既基于舊有的先期基礎,又體現科學策略對學習質量和核心學科素養的影響和熏陶。總體來說數學這一門學科能夠及時全面地反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變化情況,能很好地體現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指標的落實程度,并能及時直接地進行量化。
第三,基于學校數學學科教師團隊結構和專業能力。學校具備強悍的教學隊伍,可以有效地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創新,完善教學和評價策略。數學組有:省特級教師、省骨干教師3人、省信息化骨干教師1人、市學科帶頭人、縣學科帶頭人多人。承擔過省教研課題多個,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熱心研究,承擔了撫州市數學學科基地建設的任務。
二、研究的目的
在習總書記領導的新的歷史時期以來,“有質量的教育”是國家和民眾對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渴望,但對于究竟什么是高質量的教育,卻是眾說紛紜,建立比較科學的評價標準是政府的重要責任。在以往的教學總結工作中,總是因為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而存在一些教育問題,學生一味地注重成績,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并不利于我國教育業的發展和創新。因此,我國的教育領域急需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創新,針對現有的教育方式做出評價監測,結合先進的理念和思想,開展創新工作。作為教師,更應該站在歷史的發展和基于未來的教育前瞻視角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政府出謀劃策、做好政策動態與民眾呼聲的上傳下達。
在政策方面:日前,國家在上海、浙江進行的新高考改革明確地進行了招生政策的調整,在新高考指導文件里提到,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采用三位一體招生的高校依據考生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考和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按比例合成的成績。尤其在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中,631綜合評價早已是駕輕就熟,目前遇到的是技術層面的堰塞,如何讓高校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我們如何給出令人信服的評價數據。
在技術層面:隨著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教育現代化、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 現如今,學校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信息化的建設,但是,教師利用信息化設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頻率并不高,這就影響了學校信息化教育的開展。開展評價監督工作,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實時監測,并督促教師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
基于測評的大數據累積使教育實驗和綜合評價變得更加理性和具有數據支撐,可以直觀細化地反映出知識、技能、方法優劣,并做到對個體樣本的以學期為跨度的實時跟蹤,完善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質量評價機制。基于測評平臺的專業化數據,既可完成對教學質量的終結性評價,也可對學生進行學期、學段的形成性評價;既對學生的總體成績負責,又可以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抓手的個性化矯正,智學網平臺提供了線上線下的無縫化學習測評的多種選擇,優化了學習過程管理,提供了細化到人的學習糾偏體系。因此,通過智學網平臺可以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一定的反饋,教師在掌握這些信息之后,才能開展創新策略。
三、研究路徑圖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結合全市學業測評與科大訊飛集團旗下的智學網所提供的數據進行挖掘、整理,以對教育教學提供實證數據,并為課堂教學重構提供模式檢測。
主要流程:
(一)日常管理
年級組:年級配備科大訊飛系統試卷掃描儀,預先制作好標準答題紙。日常檢測由任課教師批改后統一掃描進智學網,通過教師個人帳號可以對任教學生的考情和學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業務部門:年級備課組長、年級主任、分管教學校長、教研主任有不同權限的帳號可用于學業跟進。教師可通過智學app和網絡端翻看統計數據,可細化到題及學生個體,通過整體把控,進行教學重構和回授補救。利用智學網題庫進行專項檢測,完善知識上的不足。
家長:學校應當和家長相互合作,不僅在學校中開展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家庭中,家長也應當時刻關注自己孩子的表現。每次檢測結束,家長可以通過app獲知子女學習情況,及時和教師進行有效溝通。提升了交流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促進家校合作。
(二)期末測評
學期末全市學業測評后智學網自動生成本次測評的年級數據,既有全校的總體,又有班級各學科、分數段的統計,還有量化到考題、知識點的統計數據和原始答題。由教務處將智學網的考試數據導出,與聯校數據進行合成,通過橫向的校際比較得出一個學科的質量評價,并細化到班級間學科對比。并結合考題知識點的統計數據重點解決,落實到教師課堂教學重構和學生的學習環節的養成。接下來年級備課組結合預案進行教學調整和補救,并組織教師對測評數據異常的學生進行家校溝通,在假期發布教學調查,做好與學生的溝通,結合題庫生成學生的假期作業,有的放矢,針對性強。以求促進學生學業水平提升和學習能力的糾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信息化平臺能夠幫助學校開展教學評價監控,解決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對自身能力的重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匯總數據,有助于教師進行教學策略的總結,實現教學策略的創新。通過上述流程,借助信息化平臺,實現數據流主導的工作流,重置了學生主體下的工作方式與工作流程,有效提升時效性,將學校教務教研業務部門和年級、備課組、教師等教學主體直接對接,關鍵在于可提供以學生為本,提出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形成科室、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育人共同體的立體網絡,辦出人民滿意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偉大任務。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