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珍
小學時期的數學學科非常重要,數學在實際生活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展開數學教學工作。良好的數學教學不但可以保障教學效果,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小學數學是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科目,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直接決定了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成為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不斷思考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展開教學活動。因此,本文探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非常必要。
一、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缺乏靈活性
因為數學學科具有特殊性質,所以學生在學習當中要具有靈活性,學生不能一味按照固定的學習模式,應該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受我國教育部門規定與課程標準要求影響,新課改后小學數學的主要知識內容未出現顯著改變,教師每一年授課方法始終不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缺乏靈活性,直接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積極性不夠
不管是在什么課堂中,學生都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為了符合應試教育的標準,課堂中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展開學習,缺乏自己獨立的思維,在課堂學習當中缺乏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并未被充分調動起來。即便現如今大部分教師已經充分了解到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可還是會受到時間、地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造成課堂教學方案無法良好有效實行。
(三)數學與生活脫節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其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忽視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過于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單一地進行習題訓練,結果導致數學與生活脫節嚴重,不利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
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意識,進而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深入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師自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參加座談會和教研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并結合實際教學不斷創新和完善,進而帶給學生良好的體驗,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創造必要條件。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由于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學習時自主性較差,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此,教師可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教師可提前準備好一定數量的教學用具,如硬幣、橡皮、鉛筆等等,讓學生平均分配到幾名同學的手中,看誰分得最正確,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活躍起來,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再例如:教學《認識時間》一課時,教師傳統的說教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氛圍較為枯燥,對此,教師可利用教具直接讓學生進行感受,并與學生討論時間與我們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進而使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加強對時間的認知,并去解決實際問題。
(三)采用情境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是在課堂當中設置出特定的情景,將教學內容滲入進去,激發出學生情感的同時展開教學活動。將其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讓數學知識變得更直觀、有趣。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刺激學生多重感官,為課堂教學帶來活力。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為學生們播放視頻,視頻的大概內容是:阿凡提在街市上賣地毯,遇到一個財主,財主向他問詢地毯價格。阿凡提說:“這兩塊地毯分別是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你能猜出哪一塊面積大,就全都送給你;但若你猜錯的話,要付兩倍的價錢買走一塊。”財主說肯定是長方形的大。阿凡提搖搖頭說“你的答案錯誤。”教師將視頻暫停,提問學生:“為何阿凡提說財主答案不對呢?應如何對比兩塊地毯的面積呢?”由此,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學生們開始積極主動討論起來。
(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小學數學教師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實現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生活是我們學習知識以及應用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要找準入手點,綜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比如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點時,教師若單圍繞教材內容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就無法快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要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找到身邊所存在的三角形,并且要讓學生們了解到三角形應用到這些地方的原因。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開始積極回答,有的學生說“自行車杠、三角衣架等”,之后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問:“為何這些物品會利用三角形的構造呢?”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因為三角形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從這個例子當中可以知道,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有利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深化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從而讓學生可以將所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再例如:在《元、角、分》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顧客和售貨員,進行買賣商品的教學情境,同時為學生準備不同面額的人民幣教具,可讓學生自己設計情境內容,從而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了解人民幣,加強對人民幣轉換的認知,進而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并且還能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是必可不少的一種學習形式。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對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內心的觀點,并且在小組中借鑒他人的優點,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協作及時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實現共同進步。教師在學生進行討論時不能置身事外,要融入學生中去,細心地觀察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循序漸進地為學生設置問題,逐步加深問題的難度,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剖析,當學生出現偏差時要及時做出正確的引導。例如: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小組劃分,進行“拋硬幣”的數學實驗,每個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責任的劃分,可有的負責拋硬幣,有的負責記錄正面,有的負責記錄背面,有的負責統計等等,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認真負責,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優勢,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后,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并評選出“最佳小組”,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具有生動、形象等特點,通過借助計算機和網絡能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能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有效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對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還有效地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寬了教學的渠道,并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并幫助學生自主的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更好地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進行圖形觀察,為學生展示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各種角,在學生初步認識角后,在利用多媒體進行畫角,先在多媒體屏幕上畫出一個點,讓這個點閃爍并標識定點兩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從頂點畫出兩條邊,并閃爍,這樣能使學生直觀感受角,巧妙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七)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成為朋友,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讓學生愿意親近教師,從而更愿意上數學課。另外,教師要為學生傳授學習技巧,為學生們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發揮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周長的認識”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利用讓學生展開實際操作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測量、裁剪等環節了解周長,初步認識周長的概念,初步測量出部分圖形的周長。教師可以先為每一名學生分發一張帶有笑臉的紙,讓學生拿剪刀剪下笑臉。學生剪完之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大家都是按照圖形的邊進行裁剪的,那么學生們想一下你們從哪里開始剪,到哪里結束的呢?像這樣從圖形的一個起點出發,沿著邊又回到起點,我們將其稱為一周。”當學生們初步了解周長的概念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對數學課本的邊進行測量,測量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通過這樣的方法,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可借助信息技術搭建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如借助QQ、微信、微博等與學生進行平等的零距離交流,不僅能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分享學生學習的心得,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師真正地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融洽,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八)注重課堂有效評價
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評價,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高,學生無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向。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有效評價,重視全體學生的發展,培養出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例如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運用乘法分配律簡便運算”時,小學生難以掌握乘法分配律。學生學習這方面內容缺乏學習興趣,教師教學中只是重視結論,不重視過程。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仔細聽講,積極反饋。針對數學學困生,教師也要讓他們可以熟練掌握好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對于數學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推導乘法分配律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增強教學效率。此外,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學會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和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積極地進行改進,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文中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采用情境教學方法、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建立融洽師生關系、注重課堂有效評價。希望可以給廣大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幫助,為學生學好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