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
音樂是通過各種高低、長短不同的音符,在具有一定邏輯性的組合中構成的。但要想唱好一首歌曲,就必須準確地掌握好音的高低和時值,視唱練耳恰好可以培養這種能力,它是訓練讀譜技能,培養音樂聽覺靈感的基礎。因此,視唱練耳,對學生學習音樂來說十分重要。可是,縱觀整個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視唱練耳的練習卻是極為低效的。問題的癥結在于:其一,欠方法。很多教師始終認為視唱練耳是熟能生巧的一回事,認為只要反復練習,有失敗了一次還有下一次的決心,就能成功。所以課堂上反復強調“別急,慢慢來!”“沒事,再聽一次?!薄皝?,跟著老師唱一遍,再唱一遍?!憋@然,教學應該是有法的。其二,太枯燥?!敖處煆?,學生聽,學生唱”的套路式的方法,不適合天性好動活潑的小孩子,這樣單調的練習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無趣了。長時間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會讓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在一次次枯燥練習中消失殆盡。
一、視唱練耳概念闡述
視唱練耳實際上在音樂教學當中是作為一項學習技能來實現學生系統的學習音樂技巧的。學生通過對視唱練耳的學習可以實現對音樂元素的快速認知和全面掌握,進而實現學生音樂視野的開闊,也能夠學會如何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情緒。作為一項基本的音樂學習技能,視唱練耳要始終貫穿在音樂的教學過程當中,并有效地應用聲樂的表達以及樂器的演奏當中。同時教師也要著力于對學生視唱練耳能力的培養,并學會在學習中不斷思考和探尋,進而實現對學生音律、音準、辨識力以及音樂賞析能力的提高,并由此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整體教學效果。
從概念上來講,視唱練耳主要分為視唱和練耳,視唱主要是識譜、視譜能唱等,而練耳則是針對學生的聽覺和音樂節奏、旋律的辨識方面。其主要的標準是讓學生能夠依照音樂的樂譜所顯示的音樂內容進行準確的曲調演奏或唱出曲調并掌握節奏和音準的能力。
二、視唱練耳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不足分析
1.視唱練耳教學當中,很多教師在進行練耳教學時會關于不固定的旋律所帶來的聽覺培養,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這一想法會使學生只側重一些音樂旋律音程的隨意性演奏或學唱,毫無規律性可言,也不符合音律的邏輯,學生也很難在正常的課堂學習中去接觸音樂的可調性,音樂知識的學習效果也會有所下降。
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適性才是具備高效學習音樂的重點基礎,讓學生能夠將其所聽到的音樂和樂譜帶入音樂學習和練習當中。音樂視唱練耳主要注重學生的辨識能力,并且讓其能夠提高音樂的感知力,如此才能使學生具備對音律的準確認知和熟悉程度的提升。
2.對于視唱練耳教學當中的視唱教學,學生的音準問題一直比較常見。其主要是學生對音階和音程方面還不具備準確和清晰的認知,其所顯現出來的效果直接表現在學生視唱過程中旋律的發展較為生硬并且不具備音樂美感,節奏上也極不穩定。所以教師要從熟唱基本音級來進行學生音準的改善。音階模唱作為音程構唱的基礎能夠幫助學生將清音與音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的認識。
當前我國的音樂教學當中幾乎都不會采用簡譜教學,而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所采用的又是以傳統音樂調式進行讀譜,這就使視唱教學存在一定矛盾,也使其視唱練習毫無作用和意義。因此,教師必須盡量的避免變音記號的增多現象,并改變學生視唱時將五線譜體系與簡譜相練習的觀念。音樂是對人情感的抒發和表達,也是對其內心世界的表述,所以我們要將音樂藝術和科學進行有效結合,將視唱練耳的訓練和教學當做重要的教學部分進行重點研究與教學實現。
三、視唱練耳教學的重點分析
(一)結合學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學生的音樂識譜能力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是音樂教學當中的基本課程,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第一堂課,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課程內容之一。學生的識譜能力主要是建立在視唱練耳方式基礎之上,從單聲部的強化到多聲部的學習和聯系會讓學生逐漸提高對樂譜的熟悉以及對高音位置的認知,并在教學當中潛移默化地將樂譜進行記憶加深,進而實現對自身高音能力的聯系和判斷。
(二)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
音樂的感知力主要是指學生憑借聽覺準確的確定各音部和音高的能力。其主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使其形成音樂修養。音樂感知力不斷可以讓學生在沒有音高進行參照的情況下準確地辨識出音樂的唱名,還能讓其在音名的基礎上唱出樂譜中音符的實際音高。
一般來講音樂的感知力最佳的培養就是在小學時期,學生在這一階段所具備的可塑性能夠讓其盡快掌握音樂的感知能力。學生在進行音律的熟悉時,教師要相應多選用演奏音高較為穩定的樂器或是音樂曲目,其對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培養較為有利。音樂感知力在音樂學習當中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和意義。從音樂的理論知識方面來講,音樂感知力可以幫助學生培養不同適性的色彩感和旋律感。從音樂的演奏或演唱方面來講,音樂感知力可以更加精準的將音樂中的音符進行反饋,也更加便于對音高位置的判斷,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發現音準出現偏差時及時進行修正和調整。
從學生音樂的辨音方面來說,音樂感知力可以結合曲目中所運用的樂器所具備的音域和音色方面讓學生產生更好的音樂印象,同時也能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三)有效增強學生在旋律和和聲方面聽覺的鍛煉
視唱練耳的主要旋律通常是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這兩種風格,依據音樂專業角度的判斷它們具有著較為明顯的共同性特征。很多音樂演奏者一直嚴格遵守著其對級進的注重和限制跳進的基本原則。在音樂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對音樂旋律的試唱和深刻記憶,能夠有助于學生對正確旋律審美感的建立。并且通過視唱練耳的練習,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增加難度,依據學生當前的學習水平和音樂能力依次加入多聲部視唱的練習,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所具備的音域和音色進行搭配分組,以便于對學生的和聲聽覺能力的培養。
四、基于“學情”,讓教學更實在
這里的“學情”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就像上述現象描述中提到的,學生完全是“零基礎”。盡管我按年段教學目標去展開教學是沒錯的,但我更要關注到班級的客觀實際,才是真正的學情,也就是自己所執教班級,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和能力。而這個,才是教學的起點。否則,就會像我一般,讓課堂呈現了對“?!睆椙俚囊荒?。
第二層,同樣是視唱練耳,不同的教學目標會有顯著不同。低年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教學要追求簡單,比如同一個句子,教師在低、中、高三個音區上完成;中年級,側中于模唱能的練習,既能提高學生的聽辨能力,又能增強音樂得記憶力,可選兩三個音組成的節奏簡單些的音樂短句;高年級,在注重聽辨與模唱的基礎上,可以關注聽音記譜的能力的培養。
依照年段教學目標,結合班級學生的客觀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發生。
五、變“硬”為“動”,讓教學更有趣
“硬”,即生硬;“動”,即生動。視唱練耳是枯燥的,教師腳要把生硬的教學活動盡可能變得生活有趣,學生才能有興趣地參與進課堂。
(一)語言形象化
形象化的語言可以賦予教學活動很大的趣味性和較大程度上的創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手勢的強行灌輸會讓學生不能及時理解,很多學生基礎較差,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無法做到有效記憶和掌握。所以,我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步驟和方法:
例如在進行音符“sol”的教學過程中,讓音符具有形象化,通過聯想記憶讓學生認識音符的唱名。對處在基礎水平的學生來講,音符的形象化可以賦予其生命,尤其是經過學生在腦海中的形象化后,更容易記憶,同時也讓學生愿意參與到學習的嘗試中,使學生學會去傾聽,進而養成傾聽的習慣,也有效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的形象化記憶能力。
處于小學教育初期的學生都較為活潑,并且喜歡聽一些童話故事,在進行歌曲《七個小兄弟》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音符的知識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復習上一節課成的高音變化知識和內容,也能夠為學生欣賞新的歌曲打下基礎,通過實踐,學生在欣賞了歌曲之后都能夠唱出較為標準的音高和音準。
(二)游戲趣味化
小學生,尤其是低段的學生特別愛玩。于是教學中,可以設計相關的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模仿和習得。比如,低年級的小朋友喜歡用身體動作去表現,加上他們的聽覺又是很敏感,所以教學中,我會時不時地讓他們用身體動作去表現他們所聽到的感覺到的聲音。
比如,聽到高音區時,引導學生飛翔、起舞、跳躍等一系列動作,同時也能夠感受到高音區音色的亮度,而到中音區再讓學生做出慢跑、擦臉的動作,認識到中音區的描述性;聽到低音區時,再讓學生模仿老人走路時的動作,體會低音區深沉厚重的音色。如此下來,生硬的視唱練習就可以變得生動有趣。而這樣的教學活動,肯定會吸引著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
六、變“死”為“活”,讓教學更有效
“死”,即呆板;“活”,即靈活。我們對視唱練耳固有的認識是,每節課前幾分鐘進行聽音和練唱。其實不然,尤其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更要將視唱練耳練習呈現出多種形式:
首先,可以在時間上進行分解。比如該有的5分鐘練習,可以在上課伊始安排簡單點的2分鐘練習;中段,結合當堂課的教學重點或者難點,安排2分鐘的練習;下課前,再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一個簡單練習或鞏固練習。
其次,可以結合熟悉的歌曲。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分析學生的識譜水平,確定視唱曲目。根據學生年級和班級水平而定,選擇學生會唱的、喜愛的歌曲來學習視唱??梢允沁@個年段學生的熟悉的兒歌,比如《上學歌》《閃爍的小星》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還可以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比如加油男孩的《大夢想家》,周杰倫的《告白氣球》,這些歌曲在學生中傳唱度極高。這樣的歌曲,一來是學生感興趣,二來是因為調子記得滾瓜爛熟,更容易進行練習。最后,可以伴隨節奏學習而進行。
視唱練耳中的節奏和旋律是較為重要的部分,但節奏能夠脫離旋律而實現獨立進行,比如:享譽世界非洲的打擊樂,全部依靠節奏的存在。所以我們可以先進行節奏的練習依靠我們的打擊樂器。低年段的學生對節奏的概念不是很強烈,所以我們要依靠一些他們耳熟能詳的兒歌進行打擊樂教學,或者一些游戲進行教學,這樣他們不僅能夠掌握了節奏,效果也很明顯。
七、轉“舊”為“新”,創出視唱練耳教學方式的新模式
當前很多學校的音樂視唱練耳教學仍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多教師都是選擇從低到高的教學難度進行分層教學,這也是大部分教師所一貫采用的方法。但因為學生的音樂水平有限且各不相同,音樂學習能力差異也存在差距,所以很難做到全面提升和均衡,因此,教師要結合現有的資源大膽地進行教學模式上的創新。以現有的教學資源和信息進行研究與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視唱練耳教學的創新與探索,進而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和學習視唱練耳的效果。
在音樂教學上小學教育階段的師資力量其實并不具備較高的水平和充足的資源,目前的實際情況大多是進行大班的統一授課,并且學生在課后的聯系當中也無法實現一對一的教學輔導和指導訓練,因此,通過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輔助能夠解決這一難題,音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所能夠搜集的練習內容并整理成為題集,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或制作成音頻或影像讓學生可以在課后隨時播放和練習,充分利用課后的課余時間。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對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進而實現音樂視唱練耳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輕松氛圍的營造。
視唱練習其實不枯燥,只要我們不固守教條、循規蹈矩地教,而是審時度勢,依“生”而教,那么,學生也不會聽“視唱練耳”而愁眉不展、怨聲載道了。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