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作文應該從其認知水平和所掌握的知識出發,提升小學生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在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我們一直要求和提倡學生用手中的筆描寫真實的生活,把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場景和過程呈現在自己的習作之中,同時巧妙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由此可見,對于小學生習作教學,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一個道理:寫作文就如同說話一樣,其目的是為了表達和交流,就是要用規范的書面語言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和真情實感傳遞給別人。因此,小學作文教學要引導他們從實際出發,指導學生以自己的真實生活為題材,讓小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寫自己的事、身邊的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真實的思想情感都融入習作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清楚,作文實際上也是一種交流方式,可以將真情實感融入進去,讓別人從文章中體會到自身的感受。
如何針對當前小學階段學生的習作現狀來展開分析和研究,找出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再根據具體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顯得很有必要。
一、當前小學生習作現狀
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應該逐步展開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其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情感抒發能力。因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所在,正因為其對于小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所以在實際學習中,一部分學生比較害怕習作。但不管怎樣,作文依然需要學習,需要練習,需要提升。盡管當前我們一直在推進素質教育,但實際上如果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式不改變,那么小學作文教學就會長期處于一個費時低效的誤區。因此如何有效實施作文教學,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是值得眾多一線語文教師思考和探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當前小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生習作訓練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應有的興趣。大家都清楚,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推動力。因此,作為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其習作水平。當前我國小學生在作文習作方面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有一定的習作欲望,但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這類學生很喜歡上習作課,且情感和認知水平都比較高,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其采用正確的方式提升習作水平。
二是沒有習作欲望,對待作文習作保有消極的態度。這部分學生能夠習作,也有一定的水平,但多數都是為了習作而習作。因此,教師應該有效激發其習作興趣,進而提升其習作水平。
三是完全不愿意習作,對于習作持有對抗態度。這部分學生在進行習作時多數都是亂寫一通,他們唯一的要求就是達到教師規定的字數要求,甚至不抗拒習作。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習作方式,逐步提升習作水平。
綜合以上三種類型,可以找出我國小學生當前存問題的根源:第一是缺乏應有的生活觀察力;第二閱讀量不夠,思維不開拓;第三語文基礎知識不夠牢固;第四是失敗率較高,嚴重挫傷其習作積極性。
三、寫實作文訓練中的一些措施
(一)注重平時積累
作為語文學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文同樣也需要加強積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好詞好句和一些精彩片段。
首先,在課堂上應該從當前新課標的要求出發,指導學生按照背誦要求背誦課文和優秀段落和詞句。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背誦課文的同時,充分體會詞句的優美,并摘抄一些好詞好句,集結成冊。這樣長期積累下來,就可以為今后的習作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可以通過日記的形式予以積累,教師應該讓學生清楚堅持寫日記的好處,鼓勵學生在日記中記下周圍發生的新鮮、有趣、感人的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想法清楚地表述出來。這樣學生通過一個主動積累、自由表達的途徑,能夠讓他們在積累活動中加深對生活的感知和體驗,進而寫出內容真切的文章,促進其習作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
(二)在實踐中積累
在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學生一個突出現象就是覺得缺乏素材,無話可寫,其實他們并不清楚,習作的源頭活水就來自自己熟悉的生活。如果學生不能自覺觀察和留意生活中的場景,進行主動思考,那么他們即使看到了一些精彩的瞬間,也不會恰當地運用到習作之中。
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教師的引導和自己的實踐積累。教師可以在日常作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全景式地積累生活中的各種素材,開闊視野,用心感受和理解生活,充分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不斷為今后的習作積累更多素材。同時還應該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識地積累一些習作素材,比如說對于春夏秋冬等四季變換的各類元素予以積累,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和片段,為今后的習作構建良好基礎。這樣一來,只要學生的生活更豐富,那么其習作素材就會更豐富,自然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大膽習作
要讓小學生習作做到“實話實說”,就要注意做到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大膽習作。在習作指導時,力求做到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學會表達,在習作中結合生活實際說屬于自己的真話、實話和心里話,拋棄一些堆砌假話、空話和套話的錯誤做法,使習作真正成為學生認識大千世界、表達真實情感的過程。因為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經歷也不豐富。所以在進行習作時,不知道哪些該寫,哪些不該寫。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教師的習作指導方法不到位,或者學生無法理解透徹,更談不上應用。
目前多數教師都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突出。學生的思路已經被教師所限制,很難將自己的思想充分發揮出來。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將自身個性充分發揮出來,教師適時指導。這樣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四)對學生做出指導性的評價
對于習作教學而言,教師最終對學生作品的評價是最后的一個環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會從客觀角度對文章的質量做出評價和判斷,而學生在這一環節當中并不會獲得較高的收獲,甚至會因為教師的評價結果而出現一定的心理波動。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需要重視評價的方式和措施,積極采取指導性的評價,既要點明學生的優缺點,又要指導學生如何去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彌補自己的缺陷。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夠從教師評價中有所收獲,才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四、開展習作指導的有效方式
(一)堅持生活化指導,走進學生的世界
從小學習作課程安排的角度來看,小學一般每周會設置一次習作課程,課程共計兩課時,時間為80分鐘,教師一般會采取兩課時連上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在正式開展習作練習之前,教師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用于范文講解或者為學生介紹一些寫作手法、語法結構等基礎的習作手段。
這也意味著真正留給學生發揮的時間往往會控制在50分鐘~60分鐘左右,而學生則需要在優先的時間內進行命題分析、主題選擇、內容架構的搭設以及文章的寫作。
對于小學學生而言,其閱讀儲量相對較低,寫作能力較差,無法將腦海中的素材信息直接套用。在實際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在真正開始落筆謄寫之前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用于思考,甚至大多數習作課堂中學生會面臨著無事可寫的局面。
從某種角度來看,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學生在能力方面的欠缺,而是小學習作教學中常見沿用的教學方式存在弊端和問題,學生在寫作前所缺乏必要的寫作素材,而正是因為習作課堂偏離了生活本質,最終造成了這一尷尬的局面。
因此,在開展習作教學時,教師及學校方面應當反思傳統習作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讓習作教學不在局限在課堂中,而是要走入到學生所生活的世界,在感悟生活的本質,去生活當中收集習作素材。例如:在開展習作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提前一周為學生布置下周的習作任務及要求,讓學生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有目的性地去生活中收集習作素材。當教師的任務下達之后,學生不僅開始關注習作任務在生活中的各種體現,更會利用閑暇時間和課余時間提前對文章進行構思,甚至有的學生會自主抽出時間擬定寫作內容。
當習作練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必然的聯系性之后,學生不僅在課堂中的表現獲得了較大的提高,且所創作的內容也更加貼近生活的本質,文章的質量及學生的寫作水平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進步。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傾訴感情
我校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前提前向各個班級下達的“六一”活動的安排事項,當學生在得知此事之后流露出了明顯的不滿情緒。通過與部分學生溝通交流,發現學生對于學校活動安排的不滿是多方面的,有的學生認為活動時間的安排不夠合理;有的學生則對活動形式及活動內容頗有微詞。針對這種情況,我特意將原有習作主題進行了調整,調整成了“我理想中的六一”,并讓學生以此為主題進行文章創作。
習作主題的調整是為了迎合學生們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需求,學生們在習作過程中的表現基本超過了自身的日常平均水平,即便是那些不擅長習作的學生也在有限的時間內“超額”完成了習作任務,其所創作的文章合乎實際情況,既表現了自身對于現實的無奈,又凸顯了自己對于“六一”的向往,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遠遠高于自己以往所創作的文章。由此可見,在習作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永遠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表達,只有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注入自己的個人情感,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
(三)重視學生的興趣激發
興趣是小學學生的創作動力和源泉,當習作訓練所涉及的內容屬于學生的興趣范疇時,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腦海中的豐富積累展示在文字上,從而讓無從下筆、無事可說的習作練習發生根本改變。反觀傳統的習作教學,在課堂的初期階段,教師會明確告知學生本次習作課的主題內容,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習作素材。
隨后,教師會選取一篇例文為學生講解,告訴學生在創作相同的文章時,應當如何去進行段落的劃分、進行文章的總結,甚至具體到詞匯、語句的使用以及開頭結尾的構思。
從初衷來看,在習作練習前為學生進行詳細講解可以減輕學生的習作壓力和難度,可以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完成習作練習。但不可否認的是,詳細講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大多數學生會因為教師的要求而受到較大的約束,自身的情感無法正確得到釋放。盡管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所創作出的作品符合常規認知,但由于缺少了個人情感,文章的質量不敢恭維。
長期以往,學生對于習作教學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而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表達和宣泄,學生才能夠在習作練習當中,將自己所學會的語法結構、修辭手法表現在作品之中。這樣的文章是富有感情的文章,且在沒有習作壓力的情況下,學生會進入一種安心創作的狀態和境界,文章的整體水準也會因為學生的專注而隨之升華。
若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宣泄,習作教學會變得索然無味,而教學的根本目的自然無法實現。因此,習作題材的選取既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宣泄,要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描繪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被動的寫作練習轉變為主動的創作,而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提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另外,提升小學生的習作水平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采用各種靈活的教育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對習作產生更大的興趣,讓小學生從討厭習作逐步轉變為樂于習作,主動積極地去積累素材,提升自身的習作水平。作為教師也應該提倡小學作文應該進行寫實教學,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轉變學生的思想,讓小學生能夠真正寫出寫實性習作。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