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華
作為教師的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狀況:課堂上,老師講得很帶勁兒,班里很多學生目光茫然;老師教得很辛苦,相當一部分學生學得很痛苦。當我們認為已經把知識講得清晰明了、淺顯易懂了,最終,我們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被現實打敗了:學生作業的正確率依然不高,隨著年級越來越高,學生沒有知識的長進,反而覺得數學難學,慢慢地失去學數學的興趣與信心。這是為什么呢?
參與了我區第十一次磨課活動,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磨課活動的準備工作,我是作為學生,走進劉老師《智取王位》的第一次試課,后來又參加了這次的磨課之后的說課小組。課堂上,同桌對弈,第一次對弈結束展示時,我還沒有一點思路,心里就在想:千萬別叫我,千萬別叫我。課后我就想,學生何嘗不是這樣,沒有把握或跟不上節奏時,特別不愿意讓老師提問自己。而平時,我還經常自詡的顯擺,誰不會我一眼就能看出來,不信我們來試試。課堂上,我們常對學生的閃光點與好思路不留心,卻特別在意學生有意避開的“違章行為”、甚至把糾正學生的各種錯誤作為課堂上的一項任務?有了這次做學生的經歷,我深切的感受到老師的這些做法是如此的讓學生不舒服。帶著這些收獲與反思,我再次走進劉老師的課堂,一樣的內容,作為學生的我,第二次上課,竟然相當于重新來一次,上一節課的規律忘了,自己上完第一節課之后,明明聽得很清楚了,怎么第二次上課,全都忘了?突然想起網上流傳的調侃段子:“學生在學校的每一天,被老師帶著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暢游一學期,老師發現,只有自己上岸了,然后,老師返回,一個一個去撈,老師又發現,昨天撈上來的學生今天又掉下去了還得撈,在老師喘息的時候,又驚恐地看到:還有往回游的。”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緣由:老師講的內容,學生沒融為自己的知識。深有體會:老師講會,不如學生自己悟會記的深刻。明白了這一點,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能夠避開期末復習時“原本認為期末復習是查漏補缺,開始復習了才曉得需要女媧補天,補著補著才發現還是得請精衛來填海,期末考完意識到,其實最初該請盤古來開個天地!”的這種無奈心情和尷尬狀況。
還有一點感觸特別深,在課堂上,我們研究的正投入、感覺答案就近在咫尺,這時劉老師讓大家停下來看其他“同學”展示,當時有一種被劇透的悲哀,我深深反思我課堂,又何嘗不是如此?當部分學生已經探究出問題的答案,想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時,而另一部分學生還沒有研究成功,不希望打擾、不希望劇透。在現有的班級授課制模式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有沒有好的調控課堂的方法,來破解這一難題?
追溯起因,是我在備課時,沒有了解好學情、沒有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個中心、兩條線、三個環節、四種關系”這是李雪芹主任常說的有效教學的1234,鑒于此,我應該深刻檢討,不要讓我們的想法替代學生的思考,我們應給足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與時間。有時候全班孩子共同解決出一個問題,一起回答,聲音洪亮而整齊,單獨提問,濫竽充數的大有人在,這又是為什么呢?仔細琢磨,其實對于復雜的問題,大多數孩子的認識是不深入、不全面的,即使聽老師或同學講明白了,那僅僅是接受和認可別人的答案了,離真正會還有一個過程,這就需要在問題解決完后,讓學生經歷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留給他們回顧與反思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學生既能抓住問題的本質,也能獲得恍然大悟的喜悅。總之,只要我們做到了這1234,學會“放”,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探知,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讓我們的教學更高效,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又怎會在無效或低效的窘境里淪陷?如此,我們離步入有效教學的佳境,獲取最佳教學效果的課堂也不遠了。
愿作為教師的我們能嘗試與孩子換位思考,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看數學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思維方式,不同的認知感受和不同的展現方式,不強求千篇一律,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思考特色,也許,我們將收獲分外精彩的數學課堂。我也愿在教育一線的同仁們,在深入投入教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收獲屬于自已的成長。
見微知著,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