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亮 宮長偉 李麗穎 邢孔楠 杜成武
摘 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黨的思想路線和一切工作總的指導方針,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新時代的工程教育過程中如何融會貫通的在黨的思想路線指引下重視與發展開創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提升工程教育質量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關鍵詞:學研結合;教學模式;工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馬克思曾經指出:“從前的一切舊的唯物主義論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知,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的方面去理解。”因此,在構建新時代的工程教育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為指導,將教學活動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工程教育中的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工程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理論教學外還要加大實踐教學在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并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實驗了集“教學、科研及預期指導未來生產”功能為一體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工程教育方面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在大學里可以了解所從事專業的社會實際,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條較為成功的特色之路。
1.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
1.1 設問式教學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改變以往的傳授式教學模式,轉而采用“基于問題的設問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實施中,采用“設問—理論分析—討論—實踐檢驗”的教學程序,通過引入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進而獲得知識。
1.2 設計課題
引導學生進行論證課題設計與研究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方式,也是學研結合教學模式的關鍵性環節。課題主要由教師提出,選題時應堅持選小不選大、選具體不選籠統的原則;在指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時,引導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學習理論和研究方法,設計研究方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實踐研究
在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和論證的基礎上,開展具體的實證研究。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實施研究方案,在此階段,為確保學生少走彎路、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浪費,在實施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應注意做好研究整理反思,及時發現問題與調整和修改研究方案。在學生實施方案過程中,教師的主要活動都是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工具、問題解決工具和協作交流工具等支持;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給予學生有關問題解決方法與協作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指導,保證研究的順利進行。
2.學研結合對于工程教育教學效果的影響
2.1 學研結合有利于提高了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
學研結合打破了以教師、教室、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格局,課堂、科學研究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通過參與科研工作,不但豐富了知識、擴大了眼界、接觸到了先進技術,而且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縮短了與社會的“磨合期”。
2.2 學研結合有利于提高教學、科研水平
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挑戰杯競賽、互聯網+等各類競賽活動的引入使教學、科研找到了恰當的切入點和支撐點。學研結合使教師課堂上抽象的說教轉變為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學生易于領會掌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創新性思維大大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本領;另一方面,學生能學到更多的貼近生產實際的新知識和技術,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3 學研結合有利于提高指導生產能力
學研成果以論文、專利、制作等多種形式呈現與積累,是未來研究的基礎與階梯,是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儲備與基礎保障,可預期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與技術指導。
3.結論
1)學研結合教育模式可有利于工程教育過程中使學生處于教學中心地位,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有利于工程教育過程中使教學、科研找到恰當的相互切入點和支撐點。
3)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有利于工程教育過程中使學生與教師緊扣學科前沿知識,把握學科發展的脈搏。
4)學研結合教育模式有利于工程教育過程中推動“教學、科研及預期指導未來生產”的三位一體的協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曹慧,張保仁,李媛媛.“學研產”三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科教導刊,2012,4(6):11-37.
項目來源:遼寧科技學院博士啟動基金項目[No.1810B04];
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No. 201911430066,201811430080];
遼寧省教育廳資助項目[No. L2015275,L2017lkyfwdf-04]
第一作者簡介:尹雪亮(1980-),男,博士,講師。
通訊作者簡介:杜成武(1966-),男,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