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曦 蔡煒
一、引言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在我們黨員、干部隊伍中,信仰缺失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新背景下,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寄語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他們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成長關乎“中國夢”的實現,直接影響到他們能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然而,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不良思潮以及西方一些國家文化價值輸出的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偏移,政治信仰動搖的現象。在一些人那里,有的以批評和嘲諷馬克思主義為“時尚”、為噱頭;有的精神空虛,認為共產主義是虛無縹緲的幻想;有的心為物役,信奉金錢至上、名利至上、享樂之上,心里沒有任何敬畏,行為沒有任何底線。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影響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增強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信仰,對大學生自身成長、對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發展以及中國夢的實現,都意義深遠。
二、理論框架: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培育機制
在《政治學辭典》認為,政治信仰為“人們對政治主張、學說、主義的尊奉和崇仰”。《中外文化辭典》則認為政治信仰是“對某種思想、學說、主義、宗教或某個個人極度信服、尊重、崇拜,拿來作為自己思想、行動的準則或榜樣”。一般來說,政治信仰是指社會群體或個體,對其心中理想的社會模式、政治理論的認同與追求,并與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結合的高度集中體現,內化為人的理想與信念,外化為人的自覺行動。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政治信仰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暗含歷史與現實,具有形象、具體、概括特點的概念。對政治信仰的培育,涉及到認知和情感兩個層面,我們在問卷調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政治信仰狀況的實際,我們提出以“知-情-意-行”為主線的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機制。
1.知:培育當代大學生正確的政治認知能力
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是指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治體制、社會重大事件等方面的認識和把握。培養大學生的政治認知能力,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信仰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當前的90后大學生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思想活躍,思維可塑性強。為迎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需將政治認知教育與學生樂于、易于接受的新媒體手段結合起來,這樣大學生才會主動去關注媒體所承載的政治內容。首先,與時俱進,構建政治知識宣傳網絡平臺。拓寬大學生政治知識了解的渠道,網絡主陣地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建設政治知識的網絡主陣地必須以正面的輿論為導向,掌握主動權,使政治信仰教育滲透整個網絡,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網上教育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探索新內容,實現由課堂單向灌輸到學生課外參與雙向互動的轉變。其次,依托信息社會的優勢,通過新媒體手段創建政治性學習的網絡平臺,例如當前大熱的學習強國APP、紅色文化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讓大學生學習黨的理論知識、了解時事政治,使之成為宣傳政治知識理論的主流陣地,并逐步發展成為政治信仰教育的新興載體。通過拓寬政治性知識教育的載體,形成線上線下政治信仰教育的互動模式,從而塑造大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
2.情: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產生的基礎是政治認知,但是政治情感一旦形成,又會對政治認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強化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是政治信仰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加強大學生的政治情感的重要內容是強化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紅色基因的情感。
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首先必須創造一種濃郁的愛國主義氛圍,大學生們處于校園集體生活的狀態,各高校必須將愛國主義情感熏陶深入到校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舉辦相關主題講座、開辦愛國主義校園文化節;組織學生進行歌唱祖國合唱、朗誦、征文比賽,厚織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出發點,組成相關社團,定期分發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宣傳手冊;組織學生觀看體育賽事,為中國體育健兒加油鼓勁、搖旗吶喊,增強大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民族精神。
激活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堅定當代大學生的正確政治信仰,必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并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校園文化之中。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許許多多的革命英勇志士,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者,寧死不屈、赴湯蹈火,為了信仰獻出寶貴的生命。在和平年代典型的共產黨員先進分子。各大高校應充分利用周邊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居舊址讓學生接受革命洗禮,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加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同時,用紅色資源塑造校園形象,在教學樓、餐廳、宿舍樓前懸掛弘揚紅色精神的橫幅,在教室、走廊懸掛英雄肖像和名言警句,增強校園紅色文化氛圍。組織學生參演革命經典話劇,集體觀看經典紅色電影。開設紅色文化選修課,加強紅色文化的系統性教育。
3.意: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意志
在政治信仰形成的過程中,政治認知是基礎,政治情感是前提,政治意志是關鍵,它是政治情感轉化為政治行動的中介。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意志,是大學生抵制外界誘惑的重要防護,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自覺克服困難與誘惑,堅定政治信仰。中國香港過去兩個多月的違法暴力示威活動令人痛心疾首,這些激進示威者嚴重破壞了香港的社會秩序,并且蓄意傷害警員和普通市民,給民眾的生活和人身安全帶來極大威脅,而這些暴徒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大學生甚至是內地大學生,正因為他們意志不堅定所以及其容易被煽動。事實表明:個體的意志狀態會影響到其具體行為狀態。當大學生意志水平較高時,政治信仰則較為堅定,大學生意志水平不高就會造成政治信仰的混亂。因此,高校在塑造學生的意志力方面需投入更大的力度。首先,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黨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這既是新時代對我國價值觀多元化的政治引領,又是針對西方普世價值觀滲透破壞的積極回應。新時代大學生的政治成長問題,從根本上就是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問題,各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認同并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將個人目標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中,在實現社會理想的過程中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其次,培養大學生的政治意志還要求大學生學會克服生活中的困難,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懶,他們失去了高中時候學習的那股沖勁,知道該好好學習,好好珍惜大學生活,可是做不到,自制力極差。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學習和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精神,端正學習態度,增強自我約束力,勤于思考,克服困難,砥礪前行。
4.行: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實踐行動
大學生的政治行為是政治信仰的外在表現,當前高校對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理論與實踐結合還不夠,理論知識灌輸過多,然而大學生除了要增進理論儲備還要彌補實踐缺位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鞏固政治信仰。如果只在課堂當中接觸到這些思想理論知識,無法同具體的學習生活聯系到一起,就會在之后的生活中沖淡這些想法,最終浪費所學。
加強“兩課”教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活動載體支撐作用,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合一,進一步為大學生積極參與政治實踐搭建更多平臺。高校應鼓勵有能力的學生通過競選加入校系學生會、團委,成為學生領導者,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定的政治鍛煉。同時,大學生可以在校組建思想政治類社團,學校應給予一定的扶持,高校思政部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社團運行模式可模擬政府機構設置,吸引學生參與體驗,調動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思政課教學計劃也可以將學生參與思想政治類社團納入教學內容,形成科學的考評機制,將學生參與社團的成績計入期末成績。
拓寬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范圍。除參與校園實踐之外,大學生踐行正確的政治信仰,還必須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參與社會志愿服務,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更加堅定政治信仰。高校可以圍繞愛國主題,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看望老黨員等活動,從中體會政治情感,加深對革命時代品格的理解和感觸,使自己在參與政治活動過程中更加理性。除此之外,社會志愿者活動、體驗大學生村官等方式,也是大學生積淀政治信仰的有效渠道。大學生通過對基層風貌的接觸有助于大學生意識到中國的發展不斷繁榮昌盛,從而激發大學生積極合理地參與政治生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2018(1).
[2]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8(1).
[3]張運嶺.我國高校主流高校形態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
[4]馮改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工業大學.2017年
[5]徐秦法.當代青年大學生政治信仰問題研究[J].理論月刊,2011(3)
[6]張麗麗.駐青高校大學生政治信仰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青島科技大學.2018年
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新時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8DJQN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