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瑰
摘 要:英語一直是高中階段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經過小學和初中的學習,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基礎,但也積累下很多問題。高中英語教師既要推動學生英語知識技能的提升,還要解決一些痼疾,有時會顧此失彼。比如學生詞匯量較少或掌握不牢,于是加大詞匯教學,卻忽視了全文閱讀能力的提升。這些教學策略,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本文從豐富教學內容、加強課堂互動和改善教學評價三個方面,淺談高中英語的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目前,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理念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廣泛共識。高中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根本上只能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教師采取的措施只能起到引導作用。因此,與其針對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去一個個解決,不如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帶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思路,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想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教師努力轉變教學理念,勇于創造新的教學策略方法,扭轉英語課堂教學面貌,給學生足夠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
一、豐富教學內容,增進學生理解
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一種傾向,即很多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績,會加快教學進度。在規定的教學內容完成后,就開始讓學生反復復習。本質上內容并沒有增多,全是以教材為核心,只不過是在各種練習或測驗中換了換題型。這種教學策略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學生很多時候只是根據“慣性”或“直覺”學習,缺乏深入理解的積極性,效率極低。因此,教師應該添加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影響下主動追求更加深刻全面的知識理解。
例如,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Celebration中的Lesson 4 Christmas。圣誕節是西方的重要節日,在中國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但是,大部分人其實并不明白圣誕節的由來或意義,只是盲目跟風。教材限于篇幅原因,也不會深入闡述分析。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講授必要的詞匯、語法外,還應該穿插一些關于圣誕節的知識,增進學生對這個節日的認識,引發學生興趣。學生會因為新鮮有趣的知識而注意力更加集中,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二、加強課堂互動,鼓勵學生應用
上文已經提到,部分教師的教學策略完全圍繞高考進行。曾經有人做過調查,讓英語國家人士嘗試做中國高中生的英語試卷,結果得分并不高。但其英語應用能力絕不是一般中國高中生所能相比的。這種現象已經充分說明問題,證明從能力的角度來看,教學策略只瞄準考試是錯誤的。很多高考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一進入大學其成績就會快速下滑,正是因為沒有過硬的能力素質為基礎。所以,教師應該努力加強課堂互動,讓學生能夠把英語知識真的用起來。
例如,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Cyberspace中的Lesson 3 Virtual Reality涉及到了虛擬現實技術。高中生對這種看起來很“科幻”的內容一般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讓大家互相用英語交流自己對虛擬現實或其他相關技術的認識。學生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會放下心中的顧慮,與同學充分交流。教師則可以注意觀察和記錄,把學生在交流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匯總整理,然后集中講解,但切忌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以免打擊學生對英語互動的積極性。
三、改善學習評價,教學有的放矢
學習評價是教師采用教學策略時的重要依據。大部分高中英語教師都比較重視學習評價,但學習評價本身卻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學習評價不能與考試成績劃等號。進入高中之后,各種考試、測驗非常頻繁,但對學生能力的反映都算不上足夠科學、全面,也很難反映學生在一段較短時間內的學習表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待學習的真實態度、尚待挖掘的潛力,這些只有靠長期觀察才能得到。教師有必要改善學習評價方式,賦予學生以充分的學習信心,幫助學生指出切實可行的改善途徑,使教學策略能夠更有針對性。
例如,學生A平時喜歡看英語影視作品,也積極參加各種英語互動,口語和聽力都比較好。但是,影視作品中出現的英語很多并不嚴格遵循語法,甚至還有很多俚語,導致學生A在寫作等方面深受影響,總是出現一些細節上的錯誤。對此,教師就應該從其實際表現出發進行客觀地評價,對他的勇氣和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同時也要明確指出其缺陷,加強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讓他明白影視劇不能完全代替教材的作用。
總而言之,高中英語的課堂教學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高中生學業負擔和考試壓力都比較大,雖然很多高中生學習非常努力,但這種努力大都來自于外界施加的壓力,真正的學習興趣反而沒有那么充足。這種學習的目的或者說功利性過于明顯,就是為了取得理想的考試成績,缺少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該看到并正視這個問題,從提升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采用能夠調動學生興趣與積極性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秦安琪.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研究[J].才智,2018(03):143.
[2]陳偉麗.新課標理念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7(1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