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創建具有“生態內涵”的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生態學理論為生態課堂研究提供了基礎和依據,課堂教學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微觀領域的突破口,應不斷推進課堂教學生態涵養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生態學;課堂教學
當下,作為經濟學名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之一,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是對教育教學結構性變革的一次重要突破。教育應是一種“生態”模式,課堂教學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在于如何根據課堂實際創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生態空間,從而達到完整的生命體驗。
一、生態學在課堂教學中的理論運用及啟示
“生態學”一詞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藸柼岢?,是研究有機體彼此之間以及整體與其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一門科學,具有整體開放性、動態平衡性、可持續發展性等特征。近年來,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們力求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看待和解決問題,也為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視角與新思路,使課堂教學從“異化狀態”回歸到“應然狀態”。
國外最早用生態學研究課堂教學的是美國教育學家沃勒,提出了“課堂生態學”的概念。其后,多爾和龐德提出“學習生態系統”,為研究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一個更為整合和全新的視角。課堂教學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和決戰場,基于生態課堂的獨特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尋求突破,不斷提升課堂教學內涵與品質。國內教育學家田慧生也在其著作中探討了各種環境因子對教學的影響,雖然沒有直接提出生態的概念,但其論述為國內生態課堂研究奠定了基礎。[1]。
二、課堂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生態課堂認識有失偏頗,致使課程資源與精神自由走向對立
在學習過程中,豐富、多樣的生活體驗是學生成長的有效資源,教師往往忽略學生周圍的生活,割裂課堂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有機聯系。課程資源與精神自由的對立即知識與生活的對立,而課程知識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并不是對立的。割裂課程知識內容、形式與學生成長的意義關系,就是阻止學生對生活世界的理解,脫離了教學的真實價值和生命體驗價值。
(二)“教”與“學”的關系失衡,導致課堂生態空間紊亂
在艾德勒看來,教育不是“操作的藝術”,而是一門“合作的藝術”,他認為,合作的藝術是幫助完成目的所在的產品。在教學實際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呼聲不斷,雖然打破了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傳統禁錮,但也存在有失偏頗之處。針對“教中心”與“學中心”兩種教學理念,特別是“教中心”遭到了眾多批評和質疑,自始至終似乎也都沒有提出符合教學實際的平衡師生之間關系的見解,對此,以“學生”為中心以及以“學”定教的育人觀念也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大挑戰。
(三)“單一、刻板”的模式化教學,阻礙個體生命質量發展
從課堂教學實際來看,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多樣性、自主性”發展重視程度依然不夠,單一、刻板的模式化教學方式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比如一些高效教學模式在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化、精確教學流程的技術化傾向,這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脫離教學實際并違背教學自然的現象。如今以“洋思”、“杜郎口”等作為當前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代表已成為中國課改的代名詞,但當下的教育依然受傳統教學觀念的禁錮,存在諸多對科學育人方式領會和理解深度不夠的現象,且大多數教師難以將新教育觀念貫徹到教學實際當中去。
三、課堂教學改革問題的策略性思考
(一)緊抓文本課程特質,建立與生活發展需要相關聯的互動機制
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與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的關聯性知識和互動機制?!吧粌H足于維持自己,而且擁有發展的本能…它主要表現為向上性、超越性、不間斷性?!盵2]文本課程不只是一種靜態的存在物,而是一個具有鮮活生命的有機體。教師要引導學生緊密聯系社會發展的實際,抓住文本課程的特點,把握文本的重難點和疑點,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把課堂學習轉化為日常學習行為,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二)搭建師生共生互動的“生命成長平臺”,尋求師生關系平衡點
當今課堂的一大特點,就在于師生雙方都會在課堂上體現個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雙方共生互動在一個共同的生活世界,在彼此的互補觀照中結伴發展。[3]
課堂教學是以問題導向為橋梁而搭建的師生共生互動的“生命成長平臺”,既是一種典型的人際互動活動,更是一個充滿意義生活的共同世界。新的學校育人觀念是把課堂教學實踐從特殊的“學習”范疇提升到“生命發展”的范疇來認識,把促進學生“單發展”擴充到促進教師與學生“雙發展”來認識。
(三)立足“動態生成、活力創新”的生命課堂,建立“個性化”的教學生態新模式
課堂是以生命實踐為核心,問題為導向。教師要把握問題的關鍵點,建立一種開放的課堂生態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與多樣化發展需求。只有遇見,方能預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具體的教學實踐狀況,立足學生生命成長的本質巧妙地作出相應的評判與調控。教育要以培養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實踐旨趣,把品質課堂的先進理念與現代媒體技術嫁接生成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實現新技術與課堂生態涵養發展的高度融合,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品質以及實現學生智力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教學環境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3.
[2]郭思樂.從仿生到靠生: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J].教育研究,2009,(9):3-10.
[3]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16.
作者簡介:程琳,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