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作為“十三五”規劃里的重點內容,現已在高校范圍內掀起了從思想觀念到技術手段的革新。智慧教學平臺的運用作為教育信息化在高校落實的重要舉措,帶給傳統授課方式和課堂教學巨大的沖擊。本文首先討論了智慧教學平臺運用的背景、出現的必然性;然后以具體運用的一種智慧教學平臺作為對象,介紹其與教學活動緊密聯系的功能、應用范圍,并結合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介紹智慧教學平臺運用的優勢;最后對未來智慧教學平臺的進一步推廣和運用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
關鍵詞:智慧教學平臺;信息化教學;課堂教學改革
在當前教育改革和“互聯網+”時代兩大浪潮的沖擊下,作為輸出職業技術型人才一線的各大高職院校均已開始著手教學信息化改革。其中,以互聯網智慧教學平臺的運用改進課堂質量的舉措尤為引人矚目,并收獲了較為良好的實踐效果。
一、智慧教學平臺運用背景
(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當今社會正處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技術和模式上的革新。包括交通、金融、養老、教育等涉及國家民之根本的各大領域亦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各種新名詞的背后皆引發了行業的革命。一國之強大首先要看教育事業強不強,教育事業強不強關系著能否培養出強大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教學的本質——課堂教學。因此,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歸根結底是對我們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未來勢必是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大趨勢。
(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教育信息化是我國“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教育教學正全面進入大數據的新時代。要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進程,就必須將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過程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教學改進、課堂改善,這其中推進智慧教學平臺的運用就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三)傳統授課中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發展新教學模式的原動力在于傳統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比如我們的大專高職院校,原本課程體系內容應與社會崗位需求充分對接,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以及課堂教學都應充分考慮企業的實際需求,將理論課與實訓課進行完美的平衡。但是放眼現實,大部分大專高職院校都效仿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失去了本身的定位和高職教育特色,導致學生無法有效融入課堂。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師“應付式備課”、授課照本宣科以及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無法滿足人才培養多元化需求等等問題日漸凸顯。而推行教學信息化,加強信息化課堂建設,特別是充分運用智慧教學平臺正是為了擊中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這些痛點。
二、智慧教學平臺的基本介紹——以超星智慧教學平臺為例
超星智慧教學平臺是超星公司為課堂信息化所提出的解決方案,目前已廣泛運用于國內數千所高校,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也是應用學校之一。超星智慧教學的核心是“一平三端”智慧教學系統理念,“一平三端”包括云平臺、教室端、移動端和管理端,其中云平臺、教室端和移動端和我們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聯系最為緊密。
“一平”為教師教學、甚至整個學校的教學體系提供了一個云端大腦。云平臺可以儲存PPT、作業、MOOC、視頻、文檔等授課資源,還可以扮演中樞紐帶,將教師通知實時發送給學生,同時可以覆蓋多種終端設備。此外,平臺還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防作弊功能的人臉識別技術,以及智能答疑、虛擬助教等功能。教室端能夠幫助教師實現“翻轉課堂”,將從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轉變為以課程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智慧課堂。教師通過投屏功能可以將簽到、選人、搶答等互動以及授課資料轉移到大屏幕上,實現課堂的雙向互動。移動端即在手機上運用的APP——超星學習通,它包含六大子系統:課堂互動、修習學分、閱讀、開放課程、社交等,將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及課外學習全過程環環打通、聯為一體,是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端”。
超星智慧教學平臺的特點可以用“簡、通、活”三個字概括。“簡”是上手容易、操作簡單;“通”是指利用現有的硬件設備將教室、不同角色以及多種終端打通,而“活”是指其能夠成功激活教學過程中收集的大數據,從而幫助教師把控教學質量。
三、智慧教學平臺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筆者在擔任授課任務的班級實際運用了超星智慧教學平臺,相比運用之前的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三個環節均收獲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從措手不及到胸有成竹
課前的預習和準備是傳統課堂很容易忽視的環節,尤其是對于原本學習主動性就不強的高職學生,課前往往缺不會對于準備學習的知識提前建立一個認識框架,這導致學生對于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很容易手足無措、答非所問。根據筆者所在授課班級學生的反映,因為在上課之前對于所學內容毫無了解,導致聽課一旦遇到較難的知識點腦海就會一片空白,久而久之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課堂,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
在運用了智慧教學平臺后,學生的課前準備變得豐富多樣。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學平臺發起投票或調查問卷,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擁有選擇上課內容的自由,教師也能據此更充分、更有針對性地備課;此外,教師還能通過智慧教學平臺實時發送給學生課前任務、課前閱讀資料以及通知,學生均可以通過手機端便捷、高效地接收,并與同學進行課前交流。充分的課前準備降緩解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畏難心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筆者任課班級的學生普遍反映教師點名提問時不再緊張,甚至有些課前準備十分充分的同學還能胸有成竹。
(二)課中——從枯燥無味到火花四射
課中可以說是教師教學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教師在課前傾力準備的授課內容能否有效傳達給學生,全憑這40分鐘的功夫。但是,如果這場40分鐘的“戲”只有教師一人當主角,在“舞臺”上使出渾身解數說學逗唱,而學生只是作為席上“觀眾”被動接受教師傳達的內容,就會導致學生很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失去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最終結果是教師一個人唾沫橫飛、精疲力盡,卻無法收獲良預期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于我們高職院校而言,雖然實習實訓課非常重要,但是能夠打好學生知識架構基礎的理論課也必不可少,如果沒有有效的教學手段實施,理論課課堂就會流于傳統授課枯燥、死板的填鴨式教學。
智慧教學平臺的使用真正帶來了傳統課堂的變革。如果說多媒體讓教師從黑板板書中得到解放,那么智慧教學平臺這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就是真正實現了課堂中心從教師到學生的轉變。在智慧教學平臺上,教師有一系列可以運用的課堂互動功能激活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活躍度,而一切功能的實現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人手一臺手機。例如,摒棄了傳統考勤教師需逐個點名的繁瑣,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可以讓簽到也變得有趣:手勢簽到、拍照簽到等等;教師需要課堂提問時,既可以用“搖一搖”等年輕人所熟悉的方式隨機選人回答,也可以發起討論或頭腦風暴,還可以設置搶答,并將這些課堂表現列入學生平時成績的加分中,在手機端實時評分,以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進課堂活動中去。在筆者授課的《網貸與眾籌》課堂上,我就嘗試過在學習股權眾籌章節內容時發起關于“股權眾籌究竟是不是一個坑”的頭腦風暴,課堂頓時一掃沉悶,學生們分為正反兩方踴躍參與進來,這樣的頭腦風暴不僅增加了教師課堂的活躍度,還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利用智慧教學平臺,教師甚至可以不需要到教室而直接通過當下流行的視頻直播形式就能實現授課,給學生線上授課、雨雪生在線交流。這一系列新穎的教學手段不僅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還用實際行動實現了課堂的信息化,真正實現了對課堂的動態監測,使得傳統課堂又一次實現了升華。
(三)課后——從得過且過到溫故知新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往往認為布置了足量的課后作業就算是對學生的課后時間負責任了,但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大可以通過“百度一下”而不經過任何思考完成作業,甚至是相互抄作業應付了事,這樣的情況在普遍學風較差的高職院校表現更為突出,學生往往對于所學知識得過且過,學過即忘,久而久之自然達不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運用了智慧教學平臺之后,學生的課后及課外時間被大大利用和充實了起來。學生可以利用智慧教學平臺資源庫內豐富的視頻影音資源,拓展課外閱讀范圍,教師可以圍繞資源庫內容布置線上課程作業,讓學生對課堂上新學習的知識進行深化理解、重難點提高。同時利用智慧教學平臺的大數據統計及評價功能,可以將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通過圖表的形式反應出來,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在當前章節的學習中哪里存在不足,哪些學生掌握得好,哪些學生沒有跟上進度,并根據反饋信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此外,智慧教學平臺可以增加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更容易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同時教師還能和學生在線互動答疑,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學習社交,實現教學中的德育目的。在筆者任課的班級,自從運用智慧教學平臺布置作業后,學生的作業完成率更高了,我也免去了搬運厚重的作業本、批改大量作業的煩惱,只要事先在智慧教學平臺上建立題庫,就可以隨時隨機抽取題庫中的題目布置作業、測驗,學生提交后即可獲得成績,教師與教師之間還可以分享題庫資源,達到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四、推進智慧教學平臺運用的建議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逆的趨勢,未來高職院校的教學教育全過程必然會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網絡信息技術更深度的融合聯系起來。當然,新教學手段的運用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的推行必然會遭受一定的阻力和困難,據此我們可以通過采取多種形式自上而下激勵、理清傳統教學方式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以及鼓勵校企合作的舉措,加速課堂信息化進程。
(一)采取多種激勵形式自上而下推行課堂信息化
政府應及時出臺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具體實施細則,或是鼓勵地方政府先行試點,采取獎勵、財政補貼等形式自上而下地幫助高校推進信息化進程,讓不具備條件的高校盡快配備相應硬件設施,讓已具備條件的學校能積極推廣。學校內部也應自上而下、一層一層地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落實下去,比如開展信息化教學比賽,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重,鼓勵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多和好的個人和系部,甚至可以將是否有效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作為教師績效考評體系中的重要因素。
(二)理清傳統教學方式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
面對信息化、智能化對教育教學的革新,我們也不能一味推崇追捧新技術,踩低甚至摒棄傳統授課的所有方式方法。我們要用批判地眼光看待兩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授課教學中亦有可取之處,比如如果完全“翻轉課堂”,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教師完全失去對課堂的把控,就有可能讓學生無法學有所得,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部分教師也有可能以此作為備課懈怠的理由,放松對教學計劃的執行。因此,我們在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時,也需要保留傳統授課模式中的好方法、好理念。
(三)鼓勵校企合作共同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企業在開發、創新和完善新技術方面有高校不可比擬的優勢,學校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改進課堂質量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如果單靠政府撥款或學校自有資金推進,難免讓學校負擔過重。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鼓勵企業參與信息化教學平臺的研發,企業生產出產品自然需要購買者、使用者,而如果企業能夠持續提供產品的完善、改進服務,學校也會大量使用企業研發的相關信息化教學產品,那么勢必能獲得校企合作共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一平三端打造智慧教學系統說明書.2018年版.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2]管玨琪.信息化教學創新:內涵、分析框架及其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18,(12):21-27.
[3]張睿琳.“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教學方法研究[J].技術與市場,2019,(1):55-57.
[4]趙亮.基于微信雨課堂的混合智慧教學研究[J].電大理工,2018,(3):16-18
作者簡介:劉元(1990.11.3-),女,漢,廣西南寧,碩士研究生,教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