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薏

摘? 要:設計教育思維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創新人才的質量。在美國高等設計教育中更是將設計思維視為人才培養的關鍵和核心問題。在他們的理念中擁有新穎的思維創新能力,就真正掌握了設計的創新方法,從而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美國高校設計教育思維模式的活力源自于發散性思維,而教學模式創新使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具有發展性。設計教育思維對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創新能力與實踐平臺之間是相互支撐的關系。跨界探究、學科交叉是當下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而跨界交叉研究必須堅持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創新,這樣才能實現培養目標。
關鍵詞:美國高校;設計教育;思維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2016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美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創新教學模式研究”(2016320);2016年武漢紡織大學教研項目“美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創新教學模式研究”(201605002);2014年武漢紡織大學教研項目“中美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比較研究”(141081004)研究成果。
設計教育思維在美國高校的思維模式中獨樹一幟,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與魅力。這是因為,從設計思維角度來講。對新設計方案、計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力。在新的設計方案產生過程中,其創意表現主要是由設計思維決定的,因而設計思維模式的不同就會導致設計效果的差異性。由此可以看到,在美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中特別重視設計教育思維的訓練,體現出設計教育思維模式的獨特性。當然這種設計教育思維模式與美國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相一致。在這種教育生態環境下,在藝術設計教學上,美國各高校都擁有極大的辦學自主權力,可以為發散性思維創造最適合的環境,使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質疑權威、挑戰權威,獲得充分的自由,使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美國設計教育思維摸式的根本是可持續發展
(一)具有顯著的創新特征
設計教育思維模式的創新就是在學校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不能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美國高校為了扭轉教師在教學中的強勢地位,極力營造開放的環境,防止學生在封閉的環境中接受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活動。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會特別強勢,會突出教師的主導性。如果強調以教師為核心的主體地位,那么往往會使學生在思維和學術上表現出對教師學術的盲從,對教師權威的服從,從而忽略了對“以學生為中心”的認同。從教育主體來講,凡是將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育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對學生的不尊重,是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的[1]。這必將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期下去不予改進,從發展上來看,會毀滅接受教育的學生。實際上從思維模式來講,如果是單一一種思維方式,思維很難得到發展,即使暫時獲得比較好的效果,從長遠來看很難得到好的結果。尤其是教育思維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下,教育思維本身既會受到社會環境和條件的影響和限制,其發展必然具有局限性。因此要將一種教育思維作為一個永恒不變的理念,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也不符合設計藝術活動的需求。從設計價值觀來講,世界不可能只有一個統一的價值觀,這是因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審美的不同決定了統一的價值觀不適合于整個人類,換句話講,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其價值觀就必然存在差異性。而且人類社會越發展,在價值觀上,其差別就更加強烈,不可能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二)發散性思維是設計教育思維模式的活力之源
從設計思維來講,發散性思維可以為人們的思維提供豐富的想象力,是人們獲得豐富想象力的思維方法。因而,在設計教育思維模式中導入發散性思維被認為是思維創新的好方法,美國高校在設計教育中特別重視思維開發,因為在美國的文化中思維教育被譽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在美國的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發散性思維可以激發高校學生創造力的釋放,使他們樂于獲得與眾不同的思維,追求思維的多元性與想象力的奇妙性,不受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制,能夠在輕松的思維環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與他人交流的氛圍中相互探究,產生藝術靈感,形成自己獨到的想法和創意,構建新的設計方案和計劃。因此,發散性思維的產生,歸根到底是要充分釋放出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這種超出常人的意識和行為,是建立在高度自覺自愿的基礎上,且對知識學習充滿興趣和熱愛,是在內心追求真理、追求知識、追求自由,是在獵取知識的潛意識主導下進行的活動,而這種活動則與美國大學的開放性、探究性一脈相承[3]。所以,只有構建學術自由機制、營造不受限制的教學環境,才能使學生在追求知識的世界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思維自由。在探索科學與真理的征程中,一定要消除對不同學術思想的限制,使創意思維更加開放、自由。
圖1美國佛羅里達大學Brian Slawson教授的研究生課堂討論現場(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三)設計教學摸式的創新實際上是設計教育思維的彰顯
以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藝術學院為例,該院以啟發創新思維為軸線,以啟發和引導式教學方式為主,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特別注重學習內容和設計訓練課題的選擇,尤其是在專業設計課程中,學生不能按照固定模式去設計,而教師必須按設計表現的創意去教,杜絕設計作品千人一面的結果產生。因此該校藝術學院的教授在教學中,都會布置各種設計課題,然后組織不同的討論會,從設計構思、設計表現、設計修改直至課題完成,學生作為課題負責人,教授則成為課題參與者,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收獲良多。所以這種模式實際上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是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的轉變,其核心意味著教學理念、管理理念、服務理念的轉變,教學目的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二、美國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對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對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性
人類所進行的任何一項活動都與思維息息相關,正確的思維對實踐具有決定性作用,可以促使其成功,而錯誤的思維則會將實踐引入歧途,從而導致失敗,因而在訓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時,一定要突出設計教育思維的能動性作用,要以先進的、科學的設計教育思維去指導實踐,如果單純強調實踐的意義,而忽視思維對實踐的指導性,那么很可能會陷入誤區,使實踐活動具有盲目性。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人的所有行為都受到理論和意識的支配,這種支配實際上是由人的思維決定的,思維不僅對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產生重要影響,還從操作和實施上具有決策權。因此,深刻認識和把握設計教育思維的重要性,有助于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實踐創新能力必須在實踐的平臺上提高
實踐創新平臺要充分利用校內平臺,更要利用校外平臺,在校內外平臺的空間中塑造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尤其是社會上的實踐平臺硬件好、設備先進,既能小批量制作又能大規模生產,對熟悉生產工藝,強化感性知識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而且校外的公司和企業的平臺與生產聯系緊密,其社會需求和市場動態等信息都具有非常高的價值。特別是在人力資源和設計資源方面能夠給高校學生巨大幫助,企業和公司的設計師能將他們寶貴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學生,這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實踐創新促進學生對設計教育思維提高的需求
當學生還未進入實踐創新平臺前,往往認為設計教育思維無足輕重,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旦身臨其境,在實踐平臺發現要創新,就必須夯實基礎理論,而先進科學理論獲得與設計教育思維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創造性的設計思維方法對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4],有了這種能力就能對專業學科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專業分工越來越細,能夠具備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其專業能力就會具有極強的適應性。
三、跨界探究必須堅持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創新
(一)美國高校的設計教育培養目標定位
美國高校的設計教育強調“通才”而不是“專才”培養目標,因而在其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并不主張專業集中度很高的教育模式,在這種導向下,設計專業所涉獵的專業和學科知識非常廣泛。他們認為過早地迷戀某一學科會失去發展空間,而擁有“通才”知識的學生會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途。事實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設計藝術專業不斷拓展。但任何新專業的發展都是由小到大的,尤其是在專業建設上是逐步發展和完善的,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無限的,對高水平設計人才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另一方面,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又促使原有的設計人才不斷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按照社會的發展和需求適應新專業的發展,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只有不斷調整專業能力才能適者生存。
(二)學科交叉和跨界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現代社會設計與科學的界限,不像過去壁壘森嚴、不可愈越,而是在相互融合中,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進了藝術與科學、設計與工程、藝術與人文、人文與科學的不斷融合,打破了過去的門戶之見,使這些學科的相互關系更加緊密,特別是在不同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大背景下,多學科融合已成為學科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唯有把握這種趨勢才能進行學科交叉研究。專業知識的跨界探究,使各種專業知識在大的知識系統中進行創新研究。無論是從學習還是研究的層面上來講,不進行跨界融合是不可能獲得專業學科創新奧秘的。只有通過跨界探究,才能真正掌握創新思維能力。
(三)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創新是實現人類利益需求的根本
探究設計創新的根本是為人服務,實現以人為本的宗旨,體現出設計的人性化,是以人的需求和利益為出發點的。事實上,人類對宇宙和太空的研究,對自然和科學的研究,如果離開了思維創新是不可能獲得任何成果的,而有所成果,都是凝聚了人類思維創新的結晶。但從人的思維能力訓練來講,其實與人在高校所得到的創新思維方法的訓練息息相關,可以說,設計教育思維模式創新將會影響人的一生,包括在科學上的跨界探究,離開思維創新都不可能成功。
四、結語
美國構建的設計教育,為美國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設計師。當人們審視和反思美國設計教育時,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美國高校在設計教育中,始終將設計教育思維視為生命線,堅持在美國高校進行設計教育思維模式研究,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思維創新能力訓練,全力推進跨界融合研究,使教育思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真正使發散性思維成為思維模式的動力。因此,通過對美國高校設計教育思維模式的研究,吸取其經驗,使設計教育思維模式適合中國高校發展的需要,為中國培養世界高水平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培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一個重要的戰略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11(13):8-9.
[2]BARR R B,TAGG J.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ange,1995(11/12):13-15.
[3]朱萍,施信疑. 中美高校教育思維引導模式對比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64-66.
[4]貝恩.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M].明廷雄,彭漢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楊薏,碩士,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及其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