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唐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為我國古代藝術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國古代書畫市場也在唐代正式形成。書畫市場形成的基本條件有三個:首先要有藝術的生產者,即書畫家;其次要有藝術市場的中介人,也就是賣書畫或促成書畫買賣的人;最后要有藝術消費者,比如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唐代藝術市場交易的各個環節都已初步形成,從生產者方面來說畫家群體的增多、自身技術的進步、繪畫種類的完善都促進了其生產。銷售環節上,除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的交換外,還有促成交易的中介,另外書肆、集會、典當鋪等交易場所也有所發展。消費部分主要有為了審美而進行的收藏、宗教信仰消費以及家庭裝飾幾個部分,當然還有用藝術品謀求官職的功利消費等多個部分。
關鍵詞:唐代書畫;市場;鑒賞;藝術生產;藝術中介;藝術銷售
關于中國藝術市場的起源,李萬康在《藝術市場學》一書中談道:“中國藝術市場而言,它興于魏晉,成于唐宋。”[1]章利國也在談到中國藝術市場的起源時認為,中國藝術市場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后期,漢代已出現了書畫市場的初級形態,即“傭書”“傭畫”市場,至唐代中國書畫市場才真正形成。也就是說,學者們大都認同我國古代書畫市場形成于唐代。
一個市場的形成有它的基本條件,其一,存在可交換的商品;其二,存在提供商品的供應者和具有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的購物者。這里面供應者指的是賣方,他是市場的主體,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購買者是指消費者,包括個人市場和組織市場。最后一個是促成雙方交易的各種條件[2]。以上歸結到藝術市場中有以下幾點:首先要有藝術的生產者,即書畫家;其次要有藝術市場的中介人,也就是賣書畫或促成書畫買賣的人;最后要有藝術消費者,比如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我們可從藝術市場的這些構成要素展開分析。
經濟的繁榮是唐代藝術市場形成的直接條件。它促進了繪畫種類的完善、工具的進步,因此更容易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唐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為我國古代藝術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初統治階級努力鞏固政權,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安定了社會,發展了經濟。這一時期,中國疆域遼闊、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唐代的技術、文化對周邊以及歐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外國交流的同時也把外國的大量文化輸入本國,使得中國的藝術吸收了周邊地區民族的藝術,從而豐富了創作技巧。唐代國力強盛,而且具有非凡的氣度,能兼容各種外來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呈現出“燦爛而求備”的局面。蘇東坡就曾說:“詩至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從中也能看出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這些都是唐代藝術市場形成的客觀條件。
一、藝術生產方面
(一)職業畫家與畫工
藝術市場的形成首先要有藝術品的生產者,即書畫家。唐代書畫家最多。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唐代書畫家共記載207位,唐朝上128人,唐朝下79人。唐以前最多的是南齊共計28人,這個數字和唐還是無法比的。
“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絕不是地位卑賤的市井平民之所能為也。”唐以前繪畫者大多出身高貴或者是飽學之士,但唐以后繪畫開始普及,開始出現畫工和平民畫家。唐代宮廷設集賢院,有大批在傳喚之列的職業畫家,他們的主要繪畫題材是人物畫和佛道畫,主要目的是政治宣傳和國家管理,如閻立本、周昉、曹霸等。他們的作品主要不是審美性,而是政治性和使用性。民間畫工主要是寺觀壁畫的創作,也有以傭書、賣畫為業者。《全唐小說》中有記載:“于寺門外筑錢百萬,募畫工。自汴、滑、徐、泗、揚、潤、潭、洪,及天下畫者,日有至焉。”[3]能想象出民間畫工的數量之多。“吳生嗜酒,且利其多,欣然而許”。可以看出,雇主對名畫工吳道子的青睞。相比職業畫家,雖然民間畫工同樣也得滿足雇主的意愿畫指定的題材,但是在繪畫技法方面卻更為自由隨意。大量的畫工群體也是唐代藝術市場化的標志。
(二)繪畫技術的進步
“繪畫消費的消漲起伏與繪畫藝術自身的發展程度密不可分,當繪畫成熟至可以傳達人們的不同消費意愿時,繪畫消費必然成為人們的生活消費。”[4]也就是說,唐代藝術市場的形成與繪畫自身的發展有密切關系,突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不成熟。唐代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暢通,便于唐人以開放的胸襟吸納外來文化,學習外來的繪畫技法使畫壇取得更大發展。
繪畫在唐代有了分科,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人物畫是唐代繪畫成就最高的一個門類,這一時期的人物畫呈現雍容大氣之美,這也成為唐代人物畫的典型審美特征。人物畫講求傳神、設色妍麗、體貌豐腴。山水畫至唐代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盡管在初唐時期,山水還是作為人物的背景出現,但已經開始有皴法的表現,并且開始分為青綠和水墨兩大派。花鳥至唐開始成為獨立畫科,出現許多專攻的名家,如薛稷善畫鶴、韓干善畫馬等。
(三)佛教的興盛
佛教最遲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在唐代達到鼎盛,但佛教經典的教義艱澀難懂,為了讓普通信眾也能夠讀懂教義,經變畫中涌現出大量的風俗畫,表現市井百業、婚喪嫁娶、勾欄百戲等。“正因為佛教藝術在唐代的世俗化轉變使得原本神秘難懂的佛教為人們所認同接受,而作為普通的畫家以此而傳達出來的作品也無處不與人們生活相結合。”[5]經變內容也以壁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達。因此,佛教的興盛促進了繪畫形式的多樣化。
二、藝術市場的銷售環節
(一)專職書畫商人
唐代出現了專職書畫的商人稱為“書儈”,屬于“牙儈”一類,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漢代稱駔、駔儈,主要用來指買賣牲口的商人。唐、五代稱牙、牙郎、牙儈,已經遍及了社會中的各行各業。明清時期私牙大量涌現,侵吞稅款被朝廷屢次禁止。牙商的出現也是市場化的重要表現。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農業、手工業生產的商品分散,他們對市場行情陌生,因此牙商就在中間推動買賣雙方交易并賺取差價,甚至代買代賣。“書儈”主要評定商品質量、真偽,并進行估價,促成交易。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貞元初有書畫人孫方颙與余家買得真跡不少,今有男盈在長安,頃年又有趙晏皆為別識也。”[6]孫方颙與兒子孫盈都被稱為是“書畫人”,而“別識”則說明他們同時還具有書畫鑒賞的能力。《尚書故實》中說:“京師書儈孫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鑒書畫,精于品目。豪家所寶,多經其手,真偽無逃焉。”[7]在這處記載中,孫盈被稱為“書儈”,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書畫人”,并且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他的社會名氣很大,只要經他手的作品真偽都能辨識。張彥遠還提道:“遼東人王昌,括州人葉豐,長安人田穎,洛陽人杜福、劉翌,河內人齊光,皆別識販賣。此輩雖憐業好事,而跡類藩身”。因此,可以推斷出,全國各地都有“書畫人”的存在,也足以說明,買賣交易的需要促使中介隊伍的壯大。筆者認為,張彥遠這種評價恰好反映了時人眼中并不是很喜歡這種賺取差價的中介人隊伍,但市場發展的需要,促使這個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唐代的藝術市場也就在這種不自覺中漸趨規范。除了買賣書畫外,這些中間人還為皇帝搜求書畫來換取官職。張彥遠在《論鑒識收藏購求閱玩》中說“或有進獻,以獲官爵;或有搜訪,以獲錫賚”,描繪的就是這一現象。
(二)書肆—店鋪貿易
在中國古代,凡隙地出售文玩字畫者謂之“攤”,有房者謂之“店”“肆”或“鋪”,所以,“畫肆”即為畫店[8]。唐前期的坊市制度較之前代,嚴密化、細致化非常顯著[9]。有書肆和書行專門經營圖書,書畫包括在圖書里面。“有商胡穆聿在書行販古跡,往往以織成褾軸得好圖書。”[10]胡穆聿是一個外來的中介商,說明他穿梭全國各地的書行販賣古跡。文化經濟發達的城市書肆就更為興盛。唐代小說中記載:“娃命車出游,生騎而從。至旗亭南偏門鬻故典之肆,令生揀而市之,計費百金,盡載以歸。二歲而業大就;海內文集,莫不賅貿。”文中的“故典之肆”應該指得就是書肆,而第二年就“海內文集,莫不賅貿”可以想象書肆、書籍之多,反映了當時書肆貿易的繁榮。
(三)集市貿易
唐代后期,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坊市制度被打破。繁華城市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集市貿易都很發達。坊市分區的無法執行和夜市的出現都是唐代商業繁榮的最好例證。杜甫詩句“憶昔咸陽都市會,山水之圖張賣時”[11]所描繪的就是在大都市咸陽集會的時候,山水畫也在集市上懸掛張賣。到宋代以后,這種集市貿易就更為普遍了。《清明上河圖》體現的就是宋代集市貿易的規模之大。
三、藝術消費
唐朝建立之初,“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時,才十分而一”[12],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緊缺,統治者對前代滅亡的教訓深有感觸,倡導省儉消費的原則。中后期以后,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消費觀念與一定的社會生產水平相適應,“由儉入奢”成為了主要的趨勢。唐人在《大樂賦》中說:“夫性命者人之本,嗜欲者人之利,本存利資,莫甚乎衣食,衣食既足,莫貴乎歡娛。”這說明人在基本物質滿足后就開始追求歡娛的精神消費。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極大影響了唐人在藝術品上的消費。“自貞元侈于游宴 ,其后或侈于書法、圖畫,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各有所蔽也。”[13]關于藝術品的消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一)審美消費
“任何技藝都不是為它本身,而只是為它的對象服務的。”[14]審美消費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以及一些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唐中后期,除了經濟的繁榮外,文化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上層階級在物質極大滿足后,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通過把玩、欣賞藝術品來達到自我內心的滿足。首先,表現在統治階級的愛好。《歷代名畫記》載:“貞觀開元之代,自古盛時,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藝,購求至寶,歸之如云,故內府圖書謂之大備。”這說明統治者自身修養高,因此對書畫有特殊的喜好,命人四處搜尋書畫精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誘導,另一方面上層士大夫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懂得品味藝術。《書估》中記唐戶部尚書鐘紹京“不惜大費,破產求書”[15],張彥遠家也是“家代好尚”等,士大夫也是審美消費的重要部分。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上升的地主階級附庸風雅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上層統治者、文人士大夫以及豪門貴族的審美需求促進了書畫的收藏。
(二)宗教消費
佛經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快速發展,在唐代進入了全盛時期。唐朝歷代統治者大都對佛教持扶持態度,它對唐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中晚唐以后,普通民眾對佛教的信仰達到了高潮。從《舊唐書》中說的“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可以窺到佛教在當時的興盛程度。表現在消費上就是皇家出資對寺觀的修建以及民間有財力的信眾也都花巨資募請畫工繪制壁畫、雕刻佛像等。文獻記載了許多當時著名畫家為寺院作壁畫的故事,還有一些書法家在上面題字。《宣和畫譜》寫柳公權時說道:“朕常于佛廟見卿筆跡,思之久矣。”說明像柳公權這種大家都常被請去題字,肯定是要酬勞的。這種宗教消費極大地推動了唐代藝術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
(三)裝飾消費
書畫屏風在唐代是重要的室內裝飾部分。杜牧《屏風絕句》中“屏風周昉畫細腰”描述的也是唐代的屏風風格。《歷代名畫記》中有言:“則董伯仁、展子虔、鄭法士、楊子華、孫尚子、閻立本、吳道玄屏風一片, 值金二萬, 次者售一萬五千。”從這可以看出名人手筆的屏風價格昂貴,說明這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是炫耀身份地位的一種方式。因此,唐盛行屏風的買賣和收藏。
四、促成交易的各種條件
(一)書畫行價逐漸確立
唐代的書畫雖然還沒有明碼標價,但是已經建立了相應的價格評估標準。張懷瑾是盛唐時著名書法家和收藏家,因善書被召入翰林院做待詔。其代表作《書估》中寫道:“三估者,篆、籀為上估,鐘、張為中估,羲、獻為下估。”并解釋說:“上估但有其象,蓋無其跡;中估乃曠世奇跡,可貴可重,有購求者,宜懸之千金。”書中將古代書法分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的價格也不同。由此說明,唐代書畫市場已經初步形成,急需相應的書畫價格評估標準,來指導市場買賣。需要對書畫價值進行量化,從而也為書畫買賣提供便利。另外,李放在《唐代書法市場交易繁榮的標志》一文中,認為不僅僅要把《書估》看成是對唐代書法市場買賣實證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出于官方動機,也應該是一篇具有理論色彩和規范指導的書法市場文獻。若出于官方動機的話,我們就可以看作是政府對書法市場的初步關照。
(二)鑒藏家的大量存在
唐代鑒藏家大量存在,有像張彥遠那樣的官宦世家,歷代珍藏書畫,如虞世南、褚遂良、薛道衡等,過眼真跡較多。有的是促成交易的中介,在販賣書畫過程中也成為了鑒賞家。甚至可以“手揣卷軸,口定貴賤”,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鑒賞家。大多數的收藏家都兼具鑒賞家的身份,他們的鑒別為不懂藝術品的人們提供了購買依據。
(三)書畫裝裱技術的進步
裝裱技術的進步使書畫便于攜帶,也為買賣提供了便利。《歷代名畫記》中有“論裝背裱軸”的文章,就是專門論述唐人圖卷裝軸、加軸技術,以及裝裱方法、時間、注意事項等,并且記載朝廷內府裝裱書畫的規格。裝裱技術的進步也從客觀上促進了書畫的買賣。隋唐畫家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右閻立本畫《列帝圖》凡十三人,嘉祐名勝楊之美裹藏之,……予兄子中為守,用錢二十萬,鬻以相示。初展視,斷爛不可觸,亟以四萬錢付工李謹葺治,乃可觀。”[16]一方面,高超的裝裱技術,使得原本爛得不可以觸摸的畫作變的可以觀看了。另一方面,四萬錢付給裝裱師李謹,說明技藝精湛的裝裱師所獲酬勞不菲。這同時也是書畫市場帶動別的行業市場的一個表現。
綜上所述,唐代藝術市場交易的各個環節都已初步形成,從生產者方面來說畫家群體的增多、自身技術的進步、繪畫種類的完善都促進了其生產。銷售環節上,除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的交換外,還有促成交易的中介,另外書肆、集會、典當鋪等交易場所也有所發展。消費部分主要有為了審美而進行的收藏、宗教信仰消費以及家庭裝飾幾個部分,當然還有用藝術品謀求官職的功利消費等多個部分。還有一些別的特征也都表現了唐代書畫的商品化,比如作偽、代筆現象的存在,就是上層統治階級的大量收藏導致市場上書畫的供不應求。還有一些畫家的銷售防范意識也在增強,已經有畫家開始意識到不在人前作畫。鑒藏家開始在自己收藏的作品上鈐印。這些都表明唐代藝術市場已經形成并且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萬康.藝術市場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1.
[2]侯清麟.市場營銷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3.
[3]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卷4[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2507.
[4]李萬康.唐代繪畫消費的特點及影響[J].美術觀察,2000(9):67-70.
[5]譚一帆.試論唐代佛教繪畫中的世俗化審美意味[J].藝術品鑒,2015(8):139.
[6]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45.
[7]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卷3[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2320.
[8]項里人.古代藝術中介:山水之圖張賣時[J].讀者欣賞,2013(3):28-31.
[9]盛會蓮.唐代坊市制度的發展變化 [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99-100.
[10]張彥遠.法書要錄[M].洪丕漠,點校.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96.
[11]王元軍.懷素評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189.
[12]陳生璽.治國明鑒:下[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569.
[13]李肇.唐國史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0.
[14]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24.
[15]欒保群.書論匯要:上[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160.
[16]陳高華. 隋唐畫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59.
作者簡介:段立瓊,碩士,太原師范學院美術系助教。研究方向: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