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輝
摘 要: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與運用的程度以及現實生活中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得到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它包括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意識、解決問題能力、數學信息交流、創新意識等。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意識
信息技術的特點和規律為培養人的數學素養提供了可能。小學數學知識結構單一呈現方式靈活,許多數學思想、數學法則和數學規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存在,許多數學問題都能夠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數學問題實質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現象的翻版,直接顯示出生活意義。同時,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得到發展,已有一定知識經驗積累。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 從生活實例入手,利用信息技術培養數學素養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與數學有關系,學生經常看電視,教師就可以從電視節目中挖掘素材。我們都是農村的孩子,可從農村的風土人情中找素材,使學生在寬松和自由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真切感受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從而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做有利于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科的價值。信息技術化的數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更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
比如,在講解“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買菜”“比身高”等多種生活情境問題的解決,引出不同背景下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算式。如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我又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先從具體的元、角、分入手,再到相對抽象的小數直觀圖,最后從小數位值意義的角度探索一般意義下小數加減的豎式算法。利用信息技術將知識由具體到抽象,進一步理解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關系,同時這個過程也有助于學生深化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這樣的活動,會引起小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2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利用信息技術培養數學技能
數學課程理念要求,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在教學改革的今天,僅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已經明顯不夠了,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當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學習活動,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對其數學技能進行培養。
比如,在講解四年級下冊有關于統計的知識時,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多個有效的統計活動,幫助學生經歷完整的統計過程,如統計生日活動、統計蒜苗生長情況的活動、統計記數字情況的活動等。結合這些活動進行了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表示數據、從數據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等內容的問題串的設計,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完成合作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技能得到鍛煉,也參與到了數學學習過程中。
3 關注學生思考方法,利用信息技術培養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數學素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如何觀察數學問題,從哪些角度入手解決數學問題,如何分析與表示數量關系,怎樣整理數學數據,都與學生數學素養的高低有關。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快速整理數學知識,從數學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
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經常寫一些數學日記,讓學生將自己一天中所遇到的與數學相關的事件或事物記錄下來,并用數學知識表示它們。當學生的數學水平提高之后,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數學日記中的內容,為這些數據創設一個情境,將其組成一道數學題目,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另外,在課堂中,教師也需要認識到學生認識的不足之處,學生會因為不正確的教學方式而具有定向思維,總是從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時,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思考明確:不同立體圖形,從正面看形狀可能相同;同一立體圖形,觀察位置不同,形狀可能不同。以此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并適時進行德育滲透:當同學之間發生誤會時,不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還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的數學思考方式活躍起來,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快速形成。
4 加強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積極開展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的活動。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主體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知識、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搞好數學實踐活動,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安排活動。數學知識的呈現形式,將產生不同的效果。以結果呈現形式,容易使學生產生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形成死記硬背。以過程形式呈現,能引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愿望,對所學知識具有比較深刻的印象;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則能引發學生追根溯源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再輔以適當的教學工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將受益無窮。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十分強烈,思想意識形態的形成迅速,這種“再創造”的教學方法對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具有關鍵的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認識價值的了解和感悟。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掘數學本身的魅力,也要不負數學學科自身的育人功能,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 曹鵬.數學文化在海南省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普及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0):281,284.
[2] 王萬良.小學數學教育與小學教育專業數學課程設計[J].課程·教學·教法,2006(0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