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然
九月的古林鎮一片綠意盎然,大塊平整的農田將村子分隔開來,青青的藺草在田地里肆意向上,生機勃勃。“蜃蛟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目前已列入省級現代農業園創建名單。”古林鎮農辦主任陳奇雄介紹道,作為一個集科技、生態、旅游于一體的都市型農業功能區,園區可謂包羅萬象,既有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糧食高產示范基地,又有自然農業綜合體試點項目,還有湖泊河景觀休閑帶、歷史文化名村可供游玩。如今,古林鎮以蜃蛟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為引擎,正邁入農業高速高質發展的快車道。
/機器換人讓農業高質量產出///
開闊農田的田埂上、田邊,經常能看到一個個“田間管理員”——用欄桿圍起來的類似小型氣象站的監控站(點),內部安裝了攝像頭、太陽能電板、遠程式蟲情探照燈、氣象觀測儀等儀器設備,能自動精準采集氣象、田間土壤、水稻生長等數據,這就是數字農業園區的“秘密武器”。此外,農田里還配置了聯網殺蟲燈、蟲情測報設備、墑情測報系統、農機高精度自動作業與無人駕駛高精度導航系統等各類儀器設備200余臺(套)。
“數字農業園區以糧人糧機為核心,進行數字化改造,投資達到2500萬元,同時配套投資2500萬元。” 陳奇雄告訴記者,2017年4月,原農業部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之一——優質高效水稻大田種植數字農業技術集成示范項目落戶古林鎮,建設總面積10900畝。“試點項目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依托,在古林鎮建立完整的水稻優質高效精細化種植技術體系,建立車載天空地一體化農情監測與決策平臺,構建農業物聯網。”
目前,規模化水稻種植數字化技術集成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數據服務中心、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和催芽暗室都在陸續改造建設。“目前數字農業已初具雛形了。” 陳奇雄表示,等項目完全建成后,水稻生產耕、種、收、烘、植保等環節預計機械化水平超過95%,自動化、智能化和無人化的程度將大大提高,勞動力用工成本可減少10%,節水10%,減少肥料施用8%,單產提高2%。
農民只要在移動終端前分析系統傳輸的數據,動動手指,就能精準進行水肥一體化、精量播種、稻田精準養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控,實現遠程農機調度,由無人機完成育秧、種植、灌溉、收獲等工作。有了這些高科技設備助力,水稻種植從一粒種子開始,到育秧、插秧、生長、收割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全程在電腦的監控之下。
/生態循環讓農業可持續發展///
蜃蛟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位于古林鎮中心區,域內河道縱橫交錯,河網發達,包括南新塘河、照天港河、集士港河等十余條主要河道,農業廢水的排放問題不容小覷。為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提升園區農業抗災能力,生態攔截溝已在這里開挖。
“生態攔截溝利用實際地形和已有建筑物進行建設,不僅減少了工程量還節約了資金。” 陳奇雄說,“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建設現代農業園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現在的農業種養多帶有掠奪性,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我們盡量做到生態系統循環的平衡。”
天勝農牧作為自然農業示范區,是古林鎮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索的一張答卷——構建大型種養緊密結合綜合體,形成閉環式農業生態循環系統。“目前,我們正在建設新豬場,在原有的發酵床養殖模式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打造智能化豬場。舊豬場存欄量有限,有機肥不夠現有種植面積使用。”天勝農牧相關負責人華佳寧告訴記者,建成后的豬場占地60余畝,規模達到存欄1萬頭、出欄2萬頭,能夠實現園區有機肥的自給自足。
物資循環利用系統、雨水收集凈化循環利用系統、生態平衡系統三大循環系統在天勝農牧形成穩定閉環,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不用生長激素,利用自然的循環生態系統,飼養家禽、種植應季蔬菜和瓜果,這種原生態的耕作模式,最大程度運用了自然的力量。“例如雨水收集凈化循環利用系統可以24小時不停運行,滿足園區用水需求,既不需要從外面引水也不向外排放農業廢水。”提到園區水循環系統的運用,華佳寧充滿驕傲。
/農旅結合讓農業附加值增長///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不僅僅是種好糧食這么簡單,如何增加糧食的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也需要統籌布局。
“為了更好地進行農旅結合,鎮里根據每個村不同的特色進行規劃。”據陳奇雄介紹,蜃蛟村是水稻主要種植區,1973年,蜃蛟村西南蘆家橋遺址中發現有稻谷種植的遺跡,這是河姆渡文化圈層的重要補充。“千年古村看蜃蛟,傳統米食蘆家橋”,說的就是蜃蛟村的“米史”。從2015年開始,這里就每年舉辦米食節,深入挖掘米食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同時,米史館在這里悄悄扎根,米食初級加工廠也將陸續落戶,用地道的手工做法,還原舌尖上的鄉味。

不遠處的前虞村水系發達,四面環水,環村河照天港河進行了河道景觀提升,將打造一條富有田園風光和水鄉古村韻味的景觀河道,成為聯系周邊古村、稻田、草田、果園的廊道,作為展示當地草席文化、虞氏文化、孝義文化的窗口,助推當地數字農業、觀光農業、藺草工藝品制造、文化旅游的發展。
“西洋港村以航天農業為主題,航空試驗田還在建設中。”對于即將到來的鄉村巨變,陳奇雄侃侃而談,“配套的農家樂及民宿打造也提上了日程,我們不僅要吸引游客來,還要讓他們留下來。” 憑借自身資源和特色,蜃蛟省級現代農業園讓古老的村莊在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旅游業中找到新的立足點,打破固有農業產業框架,帶動農民增收,真正實現都市農業一二三產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