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如何讓鄉村與城市一樣,成為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選項?這是城市現代化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近幾年,鎮海區以爭創城鄉融合先行示范區為目標,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城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城鄉基層社會治理上同步發力,讓城鄉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繁榮,形成了“全域融合”的鎮海模式。
一條發展大道鋪到底 不斷催化城鄉“形”合
今年4月,一條嶄新的柏油公路從杜夾岙一直鋪到了秦山村,代替了汶秦線原來破損龜裂的水泥路。
汶秦線升級改造后,秦山村的民宿老板娘張蓮萍有一個明顯的感受,今年上半年到她的“秦家小院”的游客比往年都多,僅上半年,“秦家小院”的營收就跟去年全年持平了。
一條路帶動一個村子的發展,這樣的場景近幾年持續在鎮海鄉村上演。為了讓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通,鎮海區對于列入計劃的農村公路項目每公里給予40萬元的補助,近兩年陸續投入6000萬元用于農村公路提升、修補養護和危橋整治。到今年,全區類似汶秦線的農村公路一共有281公里,如同毛細血管一般聯通著城市的主動脈與村莊末梢。

不止“陸路”,還有“水路”和“空路”。2014年,鎮海區在全市新三區中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全覆蓋,全區6個鎮(街道)全部納入城市大網供水范圍,16.9萬戶用水戶全部使用優質水庫水,實現了城鄉“同網同質同價”的供水服務。
近幾年,農村電網升級改造也在同步進行中。鎮海區共新建及改造電纜線路379公里,在全市最先完成了城鄉一體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全覆蓋,并實現了全域4G網絡總體全覆蓋。
一套服務標準用到底不斷催化城鄉“心”合
基礎設施先行,公共服務也緊隨其后。在優質教育、醫療衛生、居家養老等方面,鎮海區始終推行城鄉一套標準,農村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已與城市居民無異。
去年9月,鎮海區首輪義務段學校教師交流順利結束。60多位名優教師分赴全區30所農村學校和師資薄弱學校,開展了為期3年的教學活動。這是鎮海區縮小城鄉教育區域差距的一個縮影。5年來,鎮海區每年安排2億元資金投入教育基礎建設,實現鎮鎮有中心學校,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到96.8%,出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管理辦法》,明確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補助和扶持辦法,獲得了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區、省教育基本現代化區等多項榮譽。
不止優質教育均衡化,在統籌城鄉衛生養老事業、城鄉居民就業增收上,鎮海區也都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鎮海區開展了“牽手工程”,下沉優質醫療資源,讓5家區級綜合醫院結對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全區村衛生室基本型一體化管理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施重特大疾病補充保險制度,惠及8.8萬余居民;構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障+民政救助”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大病醫療實際報銷普遍提高6%—7%。
從2016年起,鎮海區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壁壘,實行職業技能培訓同城同待遇標準,大力發展城郊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去年,全區農家樂、民宿、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直接營業收入達7200萬元。2019年半年度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033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一把管理刻尺量到底不斷催化城鄉“神”合
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衡化背后是管理尺度的無差別化。
去年,鎮海區把原本辦理區級審批事項的“一個窗”延伸到鎮、村一級,實現“全區無差別通辦,辦事不出鎮村”,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辦事的便利。“全區通辦”是鎮海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不分城鄉的產物。在改革進程中,鎮海區堅持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平臺一體化部署,通過服務集成真正實現不分區域、無差別受理。

除了“最多跑一次”的城鄉同城化,管理上的無差別化還體現在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和推動移風易俗上。
圍繞“品質鎮海、美麗鄉村”發展定位,鎮海區相繼完成了區域村莊布局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分年制定示范鎮、風景線、示范村等專項規劃,形成了覆蓋區、鎮(街道)、村三級的規劃體系。
在推動城鄉文明發展上,鎮海區目前已在各個鄉村建成32座獨具村落特色的文化禮堂,每年開展各類活動千余場,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城鄉共享。
到目前為止,鎮海累計培育出2個全國文明村、20個省級文明村,市級以上文明村覆蓋面位居全市第一。
基礎設施一體化帶來的城鄉“形”合、公共服務均衡化強化的城鄉“心”合、管理制度無差別化催生的城鄉“神”合,讓居民成為最大受益者。目前,鎮海的城市化率已達到8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連續14年呈縮小趨勢,是全市唯一一個沒有經濟薄弱村的區縣(市)。一個更幸福的鎮海正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