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霖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知識、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時空觀念是諸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這里將“時空觀念”作為歷史學科本質的核心素養是與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學習有關。歷史是一門時間性和空間性都很強的科目,可以說沒有時間就沒有歷史。但在實際歷史教學中的現狀是學生的時空觀念非常淡薄。
有幸參加了廈門一中的教育教學開放周活動。期間,參與到了聽、評課、教學設計、課例研究、教研活動方案設計等一系列活動,收獲頗大。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來落實對學生“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筆者就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自己的見解。
一、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
(一)師生定位不準確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和素質教育的產生發展,更多的是追求學生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教育者僅僅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來維持課堂的秩序和引導課堂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然而現有的教學環境中更多的是發揮教育者的作用,教育者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們在課桌上聽課,被動的去學習知識、去接受理論,完全無法發揮學生們的主導作用,不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
(二)對于教學方法的應用程度不足
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育者也在不斷地研究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方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優秀的教學方法都被開發出來,這其中例如探究式學習、教師引導性學習等都是被證實過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學習高中歷史知識能力的方法。但是受到教育者個人素養和知識水平等問題的影響,極少數的教育者對于這部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應用程度較低,無法以正確的方式將新的教學方法投入到教學環節之中。這一現象的存在無異于置高中歷史教育著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不顧,不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中歷史教學時空觀念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是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必然選擇
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經過不斷的實踐過程后發現確實可以起到提升學生們學習質量的效果,則證明這一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能夠被廣泛的應用于教學環境之中。另外歷史知識并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知識點,而是一個相互串聯的知識點,各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較強的聯系性,如果拋開歷史的時間線單純的分析某一個事件,則很容易存在片面理解的現象。然而在經過調查后發現,高中階段的學生們對于時間和事件之間很容易出現記憶混亂的現象,而如果通過正確的時空觀念對學生們進行引導和梳理這部分知識點則可以讓學生們在一條整的時間線,也就是所謂的大綱的引導下,不斷的豐富和補充相關的知識和內容,也就不會出現記憶混亂的現象。
(二)新課改的要求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對高中歷史學科作出了新的定義,將學科素養作為歷史學科課程的重要目標,而時空觀念正是貫穿整個歷史學科學習始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新課標》也相對具體的指出了如何正確的幫助學生們建立時空觀念:首先要求學生們能夠知道特定的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之間的聯系;能夠正確的認識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劃分的依據;并且基于這部分依據來闡釋某一特定的歷史時間和歷史空間所發生的事件;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背景下所發生的事件進行有效的串聯;能夠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下,以時間為順序對所發生的事件進行串聯。
(三)培養歷史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史觀念是基于學生們對待歷史的態度和素養所產生的正確的認識歷史的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歷史思維。而歷史思維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歷史時空觀念。建立歷史觀念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們正確地認識歷史和把握歷史,并且將各種零散的歷史知識串聯在一起,使之成為非常完整的知識脈絡,構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再者有助于幫助學生們縱向對比歷史,樹立大歷史觀,將歷史這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串聯,將我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相串聯,使之成為有效結合的一種綜合思維方式。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對學生們的要求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任務,更多的應追求在高中歷史教學的環節中,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們的這一觀念。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 “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
(一)轉變觀念,樹立“時空觀念”素養立意意識
課堂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近年來,課堂教學立意觀念由知識立意上升為能力立意、內容由能力立意又發展為當下的素養立意。要實現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學習并接受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嘗試從歷史核心素養立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通過對知識的掌握進而提升到落實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方法與技巧。
如,在講授《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這一課時,可將本課的教學課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從時空觀念上立意為《尊嚴與智慧——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正是多了“尊嚴與智慧”這幾個字,激發了學生對這字眼所適應的年代、內容、原因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凸顯了本課的教學主題,又提升了教學立意落實在時空觀念上。本著在特定情境下分析歷史的立意,將教材內容分解為“艱難開局”“智慧外交”“開創局面”等環節。通過問題的解決,學生不僅掌握了建國初期新中國外交基本的歷史,還能將這一進時期外交由屈辱走向尊嚴的原因放在時代特征(時空觀念)中進行分析凸顯了“尊嚴與智慧”。
再如,必修三的《宋明理學》這一課,可立意為《內省與超越——宋代理學》,引導學生將宋代理學放入當時國內、國際歷史發展的形勢下來理解。引導學生掌握宋代理學的內容,進而從文化、歷史、民族、世界等角度剖析“內省”,幫助學生理解宋代理學這一學說產生的原因、影響。這種設計可以解決學生重視對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的識記和理解,忽視了對所學歷史事件時間空間的認知和把握。
(二)依托教材,整合有效資源培養“時空觀念”
課堂教學是依托的教材進行學生基本知識、能力、素養的培養。高考是選拔性和高水平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簡單地回顧知識或考教材。對此,老師要做到用教材教來落實歷史核心素養,而不是教教材。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通常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分解或補充以達目的。
巧用導語理時空如:在講解必修三專題三《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學生閱讀導語理清:本章所學知識為鴉片戰爭到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止。進而用時間順序形成鴉片戰爭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甲午戰后學習西方先進制度、新文化運動轉入心態層面學習、后期轉向馬克思主義學習。這樣教學可讓學生將這段歷史放入特定進空中分析。
精心設計問題將學生時空培養落于實處。如在《宋明理學》的教學中,我嘗試將教材內容分解為“宋代理學較前代有哪些超越”“宋代理學為什么會走向超越”“宋代理學超越的時代意義”等問題式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引導得出“理學”概念。
通過上述的教學,可以解決學生因為初中歷史學習不扎實,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的時空觀的不足;又可以除去因為高中歷史是按專題編寫,時間的跳躍性更加深了學生時序的混亂的現象。老師依托教材,合理利用導語并結合正文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實現對學生進行歷史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培養。
(三)精選史料,圍繞“時空觀念”核心素養設計內容
“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指學生能夠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得出歷史結論和評判的能力和品質。運用史料來培養“時空觀念”素養的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精選史料,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訓練,從而得到落實。
1.精選各種時間術語。
常見的時間術語有:世紀、年代、公元、紀年、年號、干支等。要讓學生明白每個時間術語的內涵,要知道每個世紀的早期、中期、晚期如何劃分?中國古代如何紀年?如何用天干地支來紀年?再進一步,天干地支如何換算成具體的時間?教會學生歷史的時間軸與數軸最大的不同是,歷史沒有“0”年這一說法,所以在公元前后的換算中必須扣除“0”年。
2.運用歷史階段特征,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
歷史階段特征通常是指一個歷史階段明顯不同于其他歷史階段的特殊之處,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國際關系、格局)、民族有關系、階級關系、社會生活等諸領域呈現出的帶有普遍性的基本特點。它尤如一個坐標軸,縱坐標規定著歷史事物的前后聯系,涵蓋了原因與結果、繼承與發展、聯系與區別的范疇,橫坐標規定著事物的橫向聯系,包含著共性與個性、本質與現象、普遍與特殊等歷史范疇。掌握了階段特征,就意味著構建起了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宏觀立體的歷史知識結構。
3.精選材料補充培養時空觀念。
如《宋明理學》一課中,可選取以下材料來突破“存天理,滅人欲”這一難點。
材料一:理學的理欲之辨,本意是想規諫統治者。但事實是統治者順手接過來,反向一擊,理欲之辨由道德修養性的圣賢功夫轉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殘殺工具。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
材料二:“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清人戴震
通過史料得出認識: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后,專制統治者對理學的扭曲、利用,并逐漸教條化、功利化,使理學成為后代封建統治者禁錮人民思想、維護專制統治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 教師據教學需要精心選擇適合的史料,不僅活躍了課堂、突破了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四)關注時政,讓“時空觀念”素養與現實結合
時政熱點實時更新、貼近生活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能夠被人們銘記于心的歷史,是由于這段歷史與人民、社會、國家等產生了共振。在教學中,教師將精心選取的展現階段我國作為一個大國尊嚴的時事熱點與近代史屈辱事件一起展出,引導學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不僅能讓呆板的歷史知識與現實相聯系而鮮活起來,活躍課堂氣氛,利于掌握知識;更能通過歷史與現實對比探究培養學生的對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愛國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學生時代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也落實了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
如:材料一:也門撤僑 2015年3月29日至3月30日,中國政府首次為撤離處于危險地區的外國公民各部門通力協調、合作將571名中國公民全部安全撤離也門,充分展示大國風采。
材料二:第1條說“腳踏車及犬不準入內”,第5條說“除西人之傭仆外,華人一概不準入內”
通過材料體現的晚清本國公民在本國上海的黃浦灘公園不準入內和2015年遠在他國中國政府可以順利撤僑的鮮明對比的歷史與現實。引導學生從不同時期我們祖國的綜合實力、國際地位來進行分析這種結果,從而使學習認識到弱國無外交,深刻了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立意上入手,通過精心選取政熱點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內驅力,讓學生將現實和歷史相聯系,運用聯系的觀點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時政、以時政的眼界去辯證地看待歷史,從而使學生主動探究能力得到升華。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依托時事熱點與歷史課堂進行整合從讓學生養成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進行分析、解決。
“路慢慢其修遠兮”, 在課堂教學中以素養立意,依托教材、史料落實“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應立足課堂,課堂立意、立德樹人的高度,讓這一歷史核心素養落地。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