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麗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育方式慢慢不再適應如今的教育模式,而中職班主任作為學生成才道路上的指路人,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如何使中職班主任跟上時代的步伐,拉進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顯得無比重要。中職學校的學生以寄宿為主,主要學習技術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學生學習一技之能來提高自己,這需要班主任去幫助學生來更好的適應和學習。
關鍵詞:微信群;移動互聯網;中職班主任
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智能手機的存在人們越來越離不開,而智能手機也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一般都是私立學校,教學模式也是封閉式管理,所以學生都是寄宿,然而學生對QQ、微信、微博等各種APP的應用也是無比熟悉,但受傳統思想教學模式的影響,中職學校的班主任們在教學管理上仍希望學生能夠做到不玩手機,認真聽講。這樣的教學模式固然不是錯誤的,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卻是枯燥乏味的,這就需要老師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更好的拉進和學生的關系。
1、建立微信群做好溝通
學校是由各個班級所組成的,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也是由班級得發展所決定的。班級管理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0]14號)文中明確提出:“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是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中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育人工作,在學校實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溝通學校、家庭和用人單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都是寄宿在學校,所以逐漸就減少了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慢慢的變會和父母產生距離感和陌生感。而父母對于孩子的了解也僅限于和子女的交流中以及和班主任的溝通中。這樣一來,孩子會越來越感覺缺乏“愛”,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所以當學生寄宿在學校時,缺少了父母在身邊的教導和教誨以及監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也會容易散漫。教好學生不單單靠老師一人的所為,需要家人們一起齊心協力,所以互聯網的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
QQ對于家人而言,用的非常少,基本都是使用微信。通過微信創建一個群聊,老師可以把學生每天的上課表現發在群里,家人可以通過群消息了解自己家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同時,使用微信二維碼的簽到功能學生進班前掃描一下,下課后掃描一下,這樣班主任和家長都可以看到每一位學生的考勤情況,同時這樣的考勤方法也打破了原有的發短信和校訊通等通知家長模式。家長也可以通過微信進行彼此的教育模式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也促使了家長們得成長,拉進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家長可以通過老師發的隨時動態,在第一時間了解到自家孩子的學習情況,使家長更放心把孩子交到學校手中,最大程度上避免老師和家長之間所發生的矛盾。
2、利用微博、貼吧與微信公眾號進行德育與安全教育
教育不單單是指學生的學習,知識層面上的教育,更注重對學生的人格的培養和教育,使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三觀。有德無才的人只會影響自己,有才無德的人會影響整個社會甚至國家安危。所以因材施教,育人育德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育德模式就是老師單單的說教,而這樣的方式所起的作用往往不是很大,因為學生沒有真正的參與其中。中職學校的學生平時喜歡用微信、微博、百度等APP軟件去了解時事新聞,但是網上的信息五彩繽紛、雜亂無章,有些網紅為了提高關注量和吸引人們的眼球去進行違法犯罪,傳播負能量,有的甚至進行網絡淫穢,嚴重的污染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為對于他們來說不能很好的分辨是非,對于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生來講,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判斷能力。
對于互聯網帶給學生們的負面影響,需要我們搶占時機,占據更高的技術高地,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貼吧等APP去發布一些傳感正能量的文章和積極向上的文字,用優美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學生在看到這樣文章時往往會進行閱讀,這就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到了學生的內心,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學生的主動去學習,比老師們去說教,而學生進行被動的學習所帶來的效果要好很多。學生也可以從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
3、結論
中等職業的學校是封閉性的,中職學校的班主任起著關鍵作用,是一個指導者、領導者、教育者,在如今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越來越離不開我們身邊了,手機也不再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而是橋梁。中職班主任要積極主動的去使用“互聯網+”來進行班級制度的管理和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光侖.論新媒體手段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7.
[2]王楠.“互聯網+”時代中職班主任管理工作有效手段[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
[3]唐曉平.中職班主任工作的創新[J].新課程學習(上),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