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紅娟 杜超
群文閱讀是一種新的閱讀形式,也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它是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若干篇相關聯的文章,建構以一定議題為依托,以粗讀、略讀為主法,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現為目標的教學形式。
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
一節課上,學生可以閱讀到多篇文章,相對于單篇教學,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好幾倍,這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為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與素質的發展提供了方法。大量的閱讀不僅訓練了閱讀的速度,同時提高了學生閱讀思維的連貫性和靈敏性,更能開發學生的閱讀潛力。杜甫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語中的,道破了寫作的秘訣---博覽群書。群文閱讀恰好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巧妙組文,發揮群文閱讀的優勢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教材就是“一”,而群文閱讀就是“舉一反三”最有效的方式。群文閱讀成功與否,就是能否將一組文章合理地整合在一起,所以“組文”就尤為重要。組文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通常情況下,作者作品都融入了個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品質。在教學中,為學生呈現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有利于學生擺脫對作者的片面印象,對作品的理解更接近文人情懷。學習毛澤東詩詞,從《贈父詩》可以體會到毛澤東少年時期的遠大抱負,《沁園春·長沙》可以看出作者青年時對自由的追求和遠大抱負,《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表現的是紅軍一往無前的氣勢?!肚邎@春.雪》是作者作為革命領袖的樂觀情懷和英雄氣概。
2.以話題、主題為牽引,容易對不同的人生感悟形成更加立體化的認知,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和理解生活的意義,培養學生多維的思維能力。教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選取了《粽子里的鄉愁》一文?!侗秤啊穫戎赜隗w現父親對兒子無言的摯愛,《粽子里的鄉愁》表現母親傳統美德的基礎上,體現母親的偉大。
3.相同體裁的作品通常有其寫作上的共通點。如在講授寫景散文的時候,就可以把《春》《濟南的冬天》與《荷塘月色》《綠》《故都的秋》等作品放在一起,培養學生對寫景散文的鑒賞能力。
二、巧用策略,提升群文閱讀的質量
1.以自主閱讀為主
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少問精講,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詩歌,教師要鼓勵學生熟讀成誦,首先略讀感知,然后精讀品味,而后整體感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為其閱讀提供服務,做好引導。如果教師解讀太精太細,反破環了詩歌美感。
閱讀時學生遇到疑難,教師要及時提示,幫助學生跨過“最近發展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2.“以點蓋面”的閱讀為宜
如果在閱讀時選擇相同主題的文章,先呈現一篇作為“點”精讀,再呈現一組文章,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就有章可循。
《蘇州園林》幾乎涵蓋了說明文的所有知識,教師可以將本文作為閱讀示范的“點”,為學生呈現說明文閱讀方法,讓其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和閱讀技巧,然后觸類旁通。
3.類比閱讀為妙
類比閱讀可分為兩種情況:“求同存異”法和“求異存同”法。
“求同”即根據某種教學目標,把一組文章中的共同點找出來,可以達到強化這一知識點的效果。“求同”的方面很多,如標題的共同點,主題的共同點,寫作技法的共同點等等。在教學“艾青的詩”時我利用主題上共同點,引導學生走進群文,加深了對“詩歌的意象和象征意義”這一核心的理解。
“求異”和“求同”是相對的??梢允轻槍ν蛔髡叩牟煌髌罚梢允峭恢黝}的不同寫法、不同內容,可以是同一情感的不同表達……這樣的比較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技巧,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是單篇教學根本無法企及的。
讓學生以群文閱讀為核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能力,從而實現對傳統閱讀教學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