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滿興
摘 要:理性精神,就是人不受感情因素的影響,追求真理正義、崇尚科學知識、實事求是看待事物、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積極進取的一種精神文化和價值體系。理性是人的一種能力,高級的認知判斷和思維辨析能力。理性精神是一種睿智的思想,是理性能力增強和穩定并升華而形成的健康上進、執著追求的人生價值觀。本文就針對高一歷史教學中如何培訓學生理性精神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一歷史教學;學生理性精神;培育策略
引言:中國古時候還沒有“理性”這個詞,但是,中國歷史始終貫穿著理性精神。中國傳統觀念中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今天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步伐不曾停息,高一學生正是未來和諧社會的建設者,也是祖國事業的接班人,不可缺少理性的精神和價值體系。
一、培育理性精神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
歷史是培育學生理性精神的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學習歷史對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理性判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也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使命[1]。
(一)引導學生了解歷史進程
人類需要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說,理性精神推動了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人類歷史的發展又孕育了理性精神??v觀人類歷史的發展,理性的光芒無處不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是古希臘人執著追求真理的心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面對社會的冷靜思考,是祖先對百姓的疾苦的重視。“人的理性是萬物的尺度?!睂W生了解歷史進程,就會從中學會思考,掌握處世的原則,受到理性精神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二)培養學生追求歷史真相
常言說得好,歷史教給人們真相和理性。世界沒有真相就無法確定真理的存在。美國總統林肯說過:讓人民知道真相,國家就會安全。歷史的真相尤其重要。歷史就是記錄真實發生的事實,指導人們在現實中規避風險,理性和諧地生活。真相不能篡改,歷史必須真實。培養學生追求歷史真相,是歷史教學永恒的任務和責任,引導學生追求歷史真相的過程,就是培育學生理性精神的實踐過程。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時刻提醒自己,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保持理性[2]。
(三)培養學生客觀認識歷史
純客觀的歷史是不存在的。因為歷史是人記錄下來再整理出來的資料,人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人的看法和評價也不同,甚至會出現很大的差異,但是,學習歷史依然應該堅持客觀認識歷史的態度。歷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學會在具體條件下對歷史進行考察,從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和事件。要以客觀的眼光認識歷史,以理性的態度評價歷史人物、事件。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歷史學科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哲理,是培育學生理性精神的深厚土壤。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精神的資料、素材非常豐富。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建立理性思維呢?
(一)培養學生的冷靜和隱忍心理
學習歷史絕不能依靠簡單的記憶,歷史事實豐富繁雜,不是誰的記憶能夠承載得下的。學習歷史需要正確認識歷史,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相關的背景,逐漸形成個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而對照現實,不沖動、不盲從,理性對待眼前事、身邊人。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冷靜和隱忍心理,堅持唯物主義的價值觀,對歷史人物要從多方面去評判,要充分認識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特定性,這才是理性認識歷史的正確態度。
(二)提高學生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講歷史故事,而是要客觀地評價歷史,不能做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傳聲器和儲藏室,而是要從歷史知識中獲取經驗,總結教訓,指導現實。學習歷史的方法不難掌握,難的是如何做到準確判斷和客觀分析。歷史是極其嚴肅的一門人文學科,講求用證據說話。在歷史考試中,材料分析題是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的題型,這種題型體現了歷史學科重證據的特點,要求答題必須論從史出,有理有據,不可信口開河。教師給學生訓練材料分析題時,一定要培養學生先對材料做出判斷,然后再進行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正確的判斷和科學的分析解決問題,是理性精神的體現。
(三)培養學生的懷疑和批判思維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史以來,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絕對的真理,因此,學習歷史就不能沒有懷疑和批判。缺乏質疑精神就不會有創新,缺乏批判精神就不會有進步。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就是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思想文化遺產。教師要培養學生以批判的思維和習慣認識和分析歷史,學會應用歷史指導現實的能力。歷史課堂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勇敢地懷疑,睿智地批判,不要擔心說錯[2]。
(四)培養學生的包容和反思智慧
歷史是對過去的社會實踐的集體的記憶,上下百萬年朝代更迭,縱橫八萬里風起云涌,包羅萬象。學習歷史能讓人胸襟廣闊,能培養人的理性和智慧,使人懂得包容和反思。包容之心對待他人,反思自己日趨提高,二者互為關照,體現著人的胸懷。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尊重歷史,理解歷史事件,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人類歷史創造的文明成果。培養學生既要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而驕傲和自豪,也要從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中吸收知識、豐富自己。要培養學生敢于肯定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成績,也要勇于反思當前依然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讓學生學會包容與反思。無論個人,還是國家,能有包容的胸懷,懂得反思反省,就會健康發展,不斷強大。
結束語
不管是回望曾經的歷史,還是面向美好的未來,唯有理性地認知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走上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對理性的追求與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理性精神的支撐。加強高一歷史教學中學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正是新時期賦予歷史教學的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賴連鳳.提升高一歷史教學效果之我觀[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2]杜少卿.新課標下高一歷史教學探研[J].成才之路,2016,35:22.
[3]李柱山.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略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