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芳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雖然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情感體驗,但由于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裕,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難以深刻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學生有情,但沒法深情,需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加以引導、點撥。
教學目標:
1.以讀為本,有感情地朗讀文段,通過品析人物描寫,感受母親的辛勞,品味作者遣詞用句的精妙。
2.感受親情無價,懂得珍惜、回報母愛。
教學重難點:
抓住描寫母親外貌、動作的重點句段,體會慈母情深。通過朗讀、設置情景等途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情深”。
教學過程:
一、以書為名,談話導入
孩子們,這本名叫《青年近衛軍》的小說,曾是作家梁曉聲15歲時夢寐以求的一本書。為了向母親要錢買書,他第一次來到了母親工作的地方,切身體會到了母親的深情厚意。齊讀課題。無論時光過去多少年,母親辛苦工作的畫面都一直縈繞在他腦海,鐫刻在他心里。慈母情深深幾許?讓我們把畫面切換到母親工作的角落,把目光聚焦到母親轉身的那一剎那。
二、快慢鏡頭,感受母愛
鏡頭一
1.出示:“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孩子們,自由朗讀這段文字,仔細觀察,你發現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我發現“我的母親”出現了三次,三次都出現在每句話的末尾。真是一個觀察細致的孩子。)
可是按照我們平時的語言習慣,大家會把“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哪個位置呢?(前面)
根據大家的意思,老師將這段文字進行了處理,現在句子變成了這樣。
出示:“我的母親的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
相同的意思,不一樣的味道。
指名讀。你更喜歡哪段文字的表達?為什么?
(第一段文字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2.大家都見過電影里的慢鏡頭,這兩段文字哪段更有慢鏡頭的感覺呢?(第一段)同意嗎?誰能試著讀出慢鏡頭的味道?
(指名讀)你找到了慢鏡頭的感覺。其實,在電影當中,慢鏡頭的使用就是為了更清晰地把細節呈現出來。讓我們慢一點,再慢一點,讀出慢鏡頭的味道。(齊讀)
3.孩子們,如果把母親轉身的畫面拍成一個電影鏡頭,你覺得導演是想讓大家看清楚什么呢?
(配樂)請大家閉上雙眼,一起想象,腦海中浮現出母親工作的鏡頭,我為了向母親討要一元五角的書錢,初次來到母親工作的地方。這里燈光昏暗,空氣渾濁,令人窒息。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頭頂著燈泡的炙烤,忍受著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噪聲。我四處掃視,找尋著母親的身影,終于在一起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了她。我遠遠地注視著她,卻看到了一個與我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母親。我大聲朝母親呼喊,母親聽到我熟悉的聲音,慢慢地回過頭來。,“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4.孩子們,睜開雙眼,在剛才的慢鏡頭回放中,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母親的背直起來了),你眼前出現了一個怎樣的背?母親每天都要在縫紉機面前工作12個小時,在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中,她的背始終保持著一個怎樣的姿勢呢?(彎曲的背)聯系上下文,我們發現文章中還有一處對于母親的背的描寫,找找這是一個怎樣的背?(瘦弱的背)(生答)
天哪,母親的背什么時候變得如此瘦弱?又在什么時候變得如此地彎曲了呢?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的背可不是這樣的,她的背曾經是那么(挺拔、筆直)。可如今這樣的背去哪兒了呢?
在這個鏡頭中,你還看到了什么?(一對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這又是一對怎樣的眼睛呢?(疲憊的、渾濁的、不再清澈、)怎么會這樣?母親的眼睛,曾經是那樣的(明亮、炯炯有神)。我實在不敢相信眼前這位是我的母親。
師生合作讀。生讀前半部分,師讀“我的母親”。
5.母親的容顏怎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工作的艱辛、家庭的重擔、歲月的侵蝕)
其實,在物質極度匱乏的五六十年代,作為家庭支柱的母親,就是這樣默默承擔著生活給予她的一切。梁曉聲在《母親》這篇文章中是這樣描述母親當時的處境的:
出示資料
此時此刻,了解到了母親當時的處境,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對母親說什么?
6.過渡:是啊,你的心情就是作者當時的心情,你想對母親說的話就是作者當時想對母親說的話。這樣勞累的母親,這樣震撼的畫面怎會不刻進作者心里?如果說母親回頭的這個畫面是一個慢鏡頭,那么母親埋頭工作的畫面便應該是一個快鏡頭了。
鏡頭二:
1.出示四個“立刻”句。
指名讀。你有什么發現?(句子中出現了四個“立刻”)你從四個“立刻”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從四個“立刻”感受到了母親進入工作狀態的速度非常快。母親在爭分奪秒地工作。母親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向母親要錢已經耽誤了母親的工作時間,母親的工作很忙碌……)
2.母親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工作崗位上忙忙碌碌,一忙就是12年,齊讀。
三、總結課文,銘記母愛
作者就是透過這一快一慢的鏡頭來記錄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并從中領悟到了母愛的真諦。可喜的是,正是在母愛的滋潤下,梁曉聲心中那顆文學的種子才不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也正是在母愛的呵護下,中國文壇才有了一個擲地有聲的名字——梁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