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鸝娟 胡永強 牛青松 張宇彬
摘 要:信息技術助力精準扶貧是新形勢下創新扶貧機制而探索形成的新的扶貧開發模式,是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全面總結扶貧開發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為貧困信息精準識別、扶貧過程動態監測管理、扶貧成效統計分析與決策支持、扶貧政策落實、扶貧資金使用監督等提供不同層面的精準扶貧信息化服務。綜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因子,進行貧困信息多維度識別、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多維數據庫構建、扶貧決策分析評估與信息主動推送、扶貧大數據監測等策略研究,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持。
關鍵詞:信息技術;精準扶貧;精準識別;動態管理;主動推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扶貧開發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縮小發展差距、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2015年起,我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創造性地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已進入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即以計算機、通訊以及網絡技術等為基礎的能夠有效對信息進行采集、傳輸、加工和轉化的統一的技術體系。我國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亟需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精準扶貧領域面臨的新問題,提高決策透明度、服務便捷性和管理科學性,提升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能力。
一、精準扶貧現狀分析
精準扶貧涉及面廣,牽涉部門眾多,任務復雜而艱巨。早期政府在扶貧開發管理中,手段比較單一,扶貧制度設計存在缺陷,由于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扶貧管理部門通過實地檢查或者從匯報材料中了解扶貧項目和資金的使用管理情況,信息不準確、不對稱導致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貧困居民底數不清,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干部推測估算,扶貧資金“天女散花”;重點縣舍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等問題。還有很多部門同時管理扶貧資金,缺乏溝通機制,缺少信息共享,缺少有力的統籌安排,資金和項目信息常常難以及時、快速、有效、準確的收集、傳遞,不利于監督管理。目前,部分地區雖已建立起了精準扶貧信息系統,但系統功能不完善,大部分還停留在對扶貧基礎信息的添加、刪除、查詢和修改功能上,駐村扶貧干部信息技術應用不足;扶貧數據缺少共享開放機制、扶貧系統及平臺標準不統一等瓶頸,信息技術在精準扶貧領域的應用還不夠深入。特別是,以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精準”扶貧,精準工作如何科學地與信息技術結合仍需進一步研究。
二、信息技術在精準扶貧實施中的應用
在全面總結扶貧開發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3S、系統集成等信息技術,綜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因子,進行貧困信息多維度識別與扶貧對象瞄準、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多維數據庫構建、貧困地區資源環境信息監測評估、扶貧決策分析與主動推送、扶貧紀檢監督大數據等關鍵技術研究。運用遙感與基礎地理信息分析統計等技術手段,并輔以大量的實地調查,獲取研究所需的大量數據,基于數據庫技術建立扶貧開發空間信息數據庫。設計貧困狀況多維測量指標體系,建立反映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貧困狀況的測算與分析模型,實現貧困戶信息的精準識別。結合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分析挖掘數據,構建一整套適應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和扶貧對象幫扶決策支撐的信息系統,可以更科學、更直觀、更全面地從多個維度綜合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引導貧困地區合理利用優勢資源,實現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應用信息技術,為貧困信息精準識別、扶貧過程動態監測管理、扶貧成效統計分析與決策支持、扶貧政策落實、扶貧資金使用監督等提供不同層面的精準扶貧信息化服務,形成一批貧困地區的扶貧決策支持信息化產品,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持。
三、信息技術推進精準扶貧實施策略
1.構建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多維數據庫。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3S技術)在貧困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存儲等方面的優勢,綜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因子調查統計數據,實現貧困信息多維度識別與瞄準的關鍵技術與表示方法,構建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多維數據庫。
2.扶貧大數據動態監測與評估。建立貧困狀況多維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反映人口、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貧困狀況的測算與分析模型。利用大數據技術在資源環境空間信息調查、管理與應用方面的優勢,精準識別貧困地區的貧困現狀、致貧原因與類型,實現扶貧大數據的動態監測與評估。
3.扶貧過程管理智能決策分析與主動推送服務。通過對扶貧數據倉庫、扶貧數據集市中各類主題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及挖掘,構建涵蓋多種數據挖掘模型的決策分析主題,實現基于各類致貧原因的幫扶措施精確匹配,實現扶貧資金的精確投放。提出基于精準識別與精準幫扶的信息主動推送幫扶理念,創新科技扶貧新模式。
4.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扶貧紀檢監督管理。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扶貧信息比對、問題統計、監督執紀、信訪舉報等功能,拓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方式,實現對扶貧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通過嚴肅問責倒逼扶貧責任的落實,確保扶貧資金管理規范、使用高效。
四、結語
信息技術服務于精準扶貧是順應新形勢下創新扶貧機制的要求而探索形成的新的扶貧開發模式,從宏觀上講,實現了部門聯動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扶持相結合,政策扶持與資源開發相結合,對形成精準扶貧整體推進作用巨大;微觀層面的動態管理機制貫穿到精準扶貧的識別、幫扶、管理各個環節,達到了精準識別、動態監測、信息共享、科學決策全面發展的目的,能產生明顯的扶貧開發效應。信息技術是提升精準扶貧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此項工作可以使精準扶貧工作更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掌握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因素、新變化,研究貧困人口生產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也可以全面了解掌握現階段精準扶貧工作到村、項目到戶、投資到人,實現科學識別貧困人口,實行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2]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1月2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3] 李國治,朱曉云.農村精準扶貧的問題與對策[J].黑河學刊,2016。
[4] 張煜晗,陳嵩嵩,張晨.“互聯網+”現代農業精準扶貧新模式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