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改革開放實施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離不開民營企業的推動,而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問題是民營企業要解決好的重要問題之一。文章歸納整理了國內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基本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實際發展狀況,嘗試提出進行治理結構創新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創新路徑
一、探索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意義
(一)民營企業的發展地位與作用
縱觀當下的經濟形勢,民營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要素。民營在企業經過多年的磨練和發展后,彌補了相比于國有經濟而存在的缺陷,并展現出明顯的維護社會經濟、緩解就業壓力、增添資源設備和確立發展目標等的優勢特點;從而,我們不難看出民營企業具有顯而易見的發展潛能和前景。
(二)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概念
公司治理結構就是其公司內部對人力、物力和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而產生的一種互相制約、相互權衡的制度規范體系。由其來貫穿整個公司的運籌和支配,企業治理結構即對企業進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就廣義而言,它可以用來協調股東、管理者、貸款人、員工等各種利益相關者們之間的利益分配的關系,從而共同實現和達成經濟發展目標,完成對企業的管理和控制。
(三)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合理性
民營企業長期以來實行的這種家族治理模式具有其自身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觀性,這涉及下述三個內容:
1.民營企業具有節約成本的優點
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格外關注生產成本,在需要資金支出的地方都會十分慎重,做到在每
項活動中充分節約成本,甚至在決策之前也首先想到成本問題,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領導者身上,還反映在員工的日常行為中,因此這種顯著的成本意識讓民營企業具有節約成本的優勢。
2.企業生產經營迅速決策
在國有企業,任何決策都需經歷層層檢驗和審核,當批準通過時往往錯失良機,而機會
與時間對于現代企業而言至關重要,民營企業在這一點上則表現出同國有企業很大的差別,由于其決策活動無需經歷復雜繁瑣的審核步驟,盡管也要進行爭論和探討的形式,但并不會耗費太多時間,極易把握先機。
3.便于產生最佳的激勵效應
家族企業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制度,這讓全體家庭成員的利益相互關聯,因此每個人都極度重視企業發展。企業家長通常具備較強的號召力,讓家族成員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合作精神,激勵他們并使他們形成對工作有奉獻與忠誠的精神,同時利用個人信用與人際關系,盡量縮減企業制定合同、事前調查、保證合約的成本條例的完成時間。
二、民營企業治理結構的現狀
(一)家族式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在家族企業中,家長集權制為主要的管理方式。家長集權制不利于培養員工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活力,這些創業型管理者往往較為獨斷,有時還會實行獨裁專制。但是,人治往往是企業的基本管理方式,通常憑借個人才智、發展經驗和自我情感完成對企業的管理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沒有形成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
(二)產權分配不清晰
企業在成立之初,家族成員一起創業、一起管理,盡管會具有較低的交易成本和較高的決策效率,但伴隨企業規模的日益拓展,共有的財產會出現各種問題,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將面臨分離的問題,久而久之,就出現了產權不明確的問題。
(三)公司控制權分配不合理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其經營權與所有權可由相同的人掌控,股權十分集中,當前大多數企業實行的制度中針對經營者與所有者權力制約的制度在該類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并不會產生實質性作用。監督制度、董事會的選擇、義務與責任分配都存在顯著不足,所以,在民營企業中,監事會也形同虛設。
三、實現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路徑
(一)改革家族企業產權和傳統觀念
家族企業應該通過分析企業自身的規模和發展狀況,來對企業產權進行改革,明確產權所承擔的風險有責任,由此來推動公司日常的持續的發展趨勢以達到穩定健康的狀態,首先,創業者們在創業初期一定要普及企業產權的相關知識,正視產權分配的問題并明確產權的分配情況,以避免未來內部會存在的風險;其次,民營企業的家族治理結構應逐漸轉變為共同治理模式。要實現此類企業的長遠發展,我們很難要求其做到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徹底分離,但卻可以要求其借助文化與產權的彼此影響和滲透,突破家族治理的不成文規定。
(二)治理主體對象創新
通常,在企業治理理論看來,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形成了對企業的治理,資本雇傭勞動環境下單方面的治理結構就是典型的反映。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的股東或雇主充當著治理主體的角色,員工會按照上級命令進行活動。而隨著獨立人格治理理論的出現,我們要關注企業的法人性,構建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所以,民營企業的債權人、股東、經營者、員工等主要利益相關者均可扮演治理主體的角色。
(三)治理制度的創新
談到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的創新路徑,其內部治理結構具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從某種意義上影響了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創新治理結構是推動民營企業成長和完善的重中之重。需要構建合理的制約和激勵制度,健全內部治理機制,充分發揮家族資源優勢和外部成員的能力。就激勵而言,不僅要關注管理者和經營者的成就需要,還要構建具有激勵意義的、合理有效的產權激勵與人力資本薪酬機制。
(四)資源和權力的共享機制
企業會圍繞核心主體的利益進行決策,這同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主張相悖。所以,民營企業應當合理分配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權利和責任:董事會應當就企業發展策略、計劃、人事安排、重要事項及長遠發展規劃進行決策與管理;監事會借助制度機制的要求監督有關企業投資和財務的決策以及董事會和經營者活動;經理層要對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1] 高俊蓮.高素芬.[J].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報,2011.(03).
[2] 邱宇.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現狀及改善[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5).
作者簡介:
周艷(1976-)女,天津市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航運經濟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及貨物保險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