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估算,是指在計算、測量數(量)時無法也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或測量,或為了先大概地判斷之后檢驗計算或測量結果的正確性,在精確計算或測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計算方法,是對數量關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斷?!稊祵W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估算是運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是第一學段估算的核心?!睆默F狀看,教師對估算不夠重視,所教的估算方法單一;學生對估算的理解比較膚淺,有的還還比較幼稚,他們認為估算就是“猜測”,所掌握的估算的方法主要是課堂上教的四舍五入法,平時幾乎不會用估算的方法檢驗他們的運算結果。針對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這些現狀,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進行估算教學,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呢?
一、結合學生熟悉的情境,培養學生的估算興趣和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估算意義,提高他們學習估算的興趣,創設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身為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并且要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讓學生感受到估算是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需要,從而感受估算的魅力,自然而然地發現估算的重要性。例如,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后,幫助學生利用身體的一部分“食指指甲的寬度”、“一小拃的長度”、“雙手臂展兩手掌間的長度”建立長度單位表象。再據此對橡皮的長度、課桌的寬度、門的高度、教室的長度等進行估測,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估長度。又如,學生學習了乘法估算后,我設置了一道幫學校解決問題:“我們學校平均每天要用電26度,今年5月份大約要用電多少度?”學生聽說幫學校解決問題,個個興趣高漲,積極參與,有的學生根據現在的電費單價估出學校5月電費開支,還有些學生出主意幫學校節約用電。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結合具體情境,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估算方法
估算既然是一種計算,必有相應的方法,所以要搞好估算教學,我們每位老師首先自己必須學習和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閱讀有關估算、近似計算的內容),并以這些原理和作法對教學中所涉及的估算內容進行梳理和歸類,以便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講授并整理出相應的估算常用方法(如湊整法、去尾法、進一法、四舍五入法、口訣估算法、平均值法…等),并結合具體問題或實際需要說明如何靈活選用這些方法,從而達到使每個學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以滿足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將自己的估算方法講給大家聽,在廣泛交流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將不同的方法進行歸納整理、比較擇優,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估算的技巧。例如,三年級下冊教材第59頁內容,估“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下嗎?”學生采取了3種不同的策略:
大部分學生認為從第一種或第二種方法就能判斷出350名學生能坐下。班上有學生質疑道:這兩種方法都把18估大了,估算的結果比實際結果大,不應該作為比較的標準,應該選取第三種進行比較。我對這個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肯定與表揚,并因勢利導得滲透估算的策略因根據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時把兩個或幾個數同時估大比較合理,如估計到飯店吃飯或購物需要多少錢。有時把兩個數同時估小才能解決問題。
三、練習中優化估算方法,提升估算能力
估算方法的掌握與估算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大量的練習,練習設計要符合學生實際,生動有趣,為學生提供機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趣味中使他們的估算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除法的估算時,發現中差生運用書上的兩種方法來估算時存在較大的困難時,我結合書上做一做對估算的方法進行了優化,交給了學生“口訣估算法”;先判斷商的位數,再想一位數乘幾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數的最高位或前兩位,那么幾百或幾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在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除法估算方法后,我隨即出示了另外兩道題目:“①每聽飲料3元,200元大約能買多少聽飲料?”“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6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大約要準備多少頂帳篷?”學生完成后,交流匯報出現了“200÷3≈70(聽)”“162÷4≈40(頂)”這兩種情況,我讓學生展開談論:這兩種估算策略,符合我們的實際要求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飲料最多買66聽,不然錢不夠;帳篷至少需要41頂,因為剩下的2人也要1頂帳篷。水到渠成得出:在實際估算中,要根據生活實際合理估算(估大或估?。?。學生的估算變“為估而估”為“根據實際合理估算”,估算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四、挖掘教材資源,促進估算能力的提高
只利用教材中幾課時估算教學,是遠遠不能達到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資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變估算從“可有可無”到“無處不在”,增強學生自覺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
筆算、估算都是計算方法,在計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機結合,提高精算的正確率。這其中學生要經歷被動估算到自主估算的過程,教師在設計計算練習時,就要考慮讓學生在精算前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預測,計算后要求學生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驗證。在解決問題時,可以明確地把估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步驟,先估算結果再解題,突出估算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教師在平時的作業中經常性地設計這樣的估算練習,并引導學生總結估算的一般策略,使學生對估算形成一定的技能,從而精于估算。
總之,要重視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將有關估算的內容,適時、適量地穿插在各類教學中,并與口算和簡便算法有機地結合,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嘗到估算的甜頭,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作者簡介:何文麗(1976.10-),女,漢族,四川樂山人,四川省峨眉山市雙福鎮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