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春雨
[摘要]目的:探討烏梅丸湯加減治療慢性腹瀉病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納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慢性腹瀉病患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患者隨機分成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患者40例。常規組予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組予以烏梅丸加減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組間對比差異存在統計意義(P<0.05)。結論:對于慢性腹瀉癥狀患者,臨床上可予以烏梅丸加減治療可有效保障臨床治療效果,該治療方法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烏梅丸;慢性腹瀉;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114-01
慢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癥狀,其主要指病程>2個月的腹瀉癥狀,或間歇性發作的復發性腹瀉癥狀。慢性腹瀉的病因復雜,該癥狀常見誘因包括腸胃疾病、肝膽疾病、胰腺疾病、尿毒癥、糖尿病以及食物過敏性反應等。當前臨床治療慢性腹瀉的藥物包括瀉立停、思密達及復方地芬諾酯片等西藥。此類藥物在治療后患者短期癥狀得到改善,但病情仍易反復,患者病程時間長,并可能發生營養不良、脫水等癥狀。中醫臨床認為,慢性腹瀉之病機主要為寒熱交雜、虛實相兼,該病治療宜以清熱化濕、溫中補虛。中醫認為,《傷寒論》之烏梅丸方在慢性腹瀉治療具有明顯效果,研究以探討烏梅丸湯加減治療慢性腹瀉病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納入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慢性腹瀉病患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患者隨機分成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患者40例。常規組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范圍21~73歲,平均(44.7±8.7),腹瀉病程在2-26個月,平均病程(7.4±2.5)個月,臨床癥狀包括水樣稀便24例、黏液樣便16例;研究組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范圍23~73歲,平均(44.9±8.6),腹瀉病程在2~23個月,平均病程(7.5±2.7)個月,臨床癥狀包括水樣稀便22例、黏液樣便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
1.2納排標準:(1)納入標準:納入患者均經臨床診斷慢性腹瀉,診斷標準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學常見病診療指南》(2008)、《內科學》第八版:患者癥狀表現大便稀薄、水樣稀便,一日多次排便(次數>3次),伴腹痛、腹脹等胃腸道常見癥狀;患者病程時間>2個月;血、便常規檢查結果均未見異常。(2)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原發性腎臟病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產婦;排除治療近期由存在其他抗菌藥物治療史患者;排除對治療藥物過敏患者。
1.3方法:常規組予以西醫常規治療,以培菲康2片/次、蒙脫石散1包/次,溫水沖服,3次/d,7d為1療程,持續治療2療程。研究組予以烏梅丸加減治療。烏梅丸湯方組:烏梅9g、制黑附子12g、細辛3g、干姜9g、當歸12g、黃連9g、桂枝6g、黃柏12g、黨參12g;腹脹腹痛者加制香附12g、廣玉金15g;大便稀溏、水樣便者去干姜,加炮姜炭15g;畏寒怕冷、舌淡、脈沉者去黃連,加肉豆蔻10g、吳茱萸6g;舌紅、脈數者去附子、桂枝,加炒黃芩12g。以水煎服,1劑,d,早晚分服,7d為1療程,持續治療2療程。
1.4療效評價:依據患者癥狀治療情況分為治愈、好轉、治療無效三個療效等級,治愈:經治療后患者大便次數恢復正常(<2次,d),未見其他伴隨癥狀,治療后血、便常規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好轉:經治療后患者的大便次數4次/d以下,且大便性狀有所好轉、水分減少,相應癥狀好轉或基本消失;治療無效:經治療后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患者)/該組患者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研究涉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兩組患者療效資料對比行x檢驗,P<0.05表示對比存在顯著差異。
2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組間對比差異存在統計意義(P<0.05),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見下表1。
3討論
慢眭腹瀉是臨床中一種相對常見、多發的癥狀,其不特指代某種疾病,主要指的是病程時間超過2個月的腹瀉癥狀。歷代中醫對腹瀉病的論述詳細,且稱謂名稱較多,在《內經》中稱腹瀉病為濡瀉、溏糜以及飧泄等,腹瀉病患者病變主要部位為脾胃、大小腸等,癥狀發生往往與肝、腎等臟器存在密切相關性。中醫治療中認為,腹瀉病位在于脾,病機為脾病濕盛、虛實相兼。對于慢眭腹瀉等慢性久病而言,其病位主要位于非脾一端,因人體五行傳變,土虛受木克、致肝脾同病,加之牽延日久,難免發生失治、誤治、雜藥亂投等狀,諸因慢性腹瀉病情復雜化,終至脾虛作瀉、肝氣橫逆、腹痛腸鳴等痛-脹-瀉交替之態勢。因此,慢性腹瀉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過多、排便量大且稀薄水化,病情遷延反復,癥狀難愈。
對于慢性腹瀉患者的臨床治療上,西醫采用瀉立停、思密達及復方地芬諾酯片等藥物在短期療效均較明顯,但對于患者的病情根治上效果不顯,治療后癥狀更易復發。對于該病而言,更多患者傾向于進行中醫治療。中醫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采用烏梅丸方組治療。該方出自《傷寒論》,烏梅丸方組包括制黑附子、細辛、干姜、黃連、當歸、桂枝、黨參、黃柏、烏梅等,其中,烏梅具生津、斂肺、澀腸、安蛔等功效,可治久瀉久痢、肺虛久咳、虛熱消渴及嘔吐腹痛等癥;細辛性味辛、溫,歸于肺、心、腎經,具解表散寒、止痛祛風,溫肺化飲通竅等功效;干姜性味辛、熱,歸于胃、脾、心、腎、肺經,該藥具溫中散寒、通脈回陽、潤肺化飲等功效;方中桂枝可治脘腹冷痛、肢冷脈微、嘔吐泄瀉等;黃連具清熱燥濕、解毒瀉火等功效;當歸則可益氣補血;黃柏可治泄熱;黨參則具補氣健脾之功效。烏梅丸方組集附子、干姜、細辛及蜀椒之辛溫祛寒,配黨參、當歸等益補氣血,配黃連、黃柏諸藥等以清上熱,配桂枝以降沖氣,烏梅以苦酒泡制一宿,以助黨參、當歸之補虛,黃連、黃柏之治瀉,制制黑附子細辛、干姜之辛散,制黑附子全方辛熱以助陽、酸收以熄風、酸苦以堅陰,諸藥合用,燮理厥陰、陰陽寒熱之虛實,以復歸平和,且烏梅丸加減可治腹脹腹痛、大便稀溏、水樣便、畏寒怕冷、舌淡、脈沉以及舌紅、脈數等證型患者。研究常規組予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組予以烏梅丸加減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療效相比常規組明顯更高,可見,中醫烏梅丸治療慢洼腹瀉之功效。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腹瀉癥狀患者,臨床上可予以烏梅丸加減治療可有效保障臨床治療效果,該治療方法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