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月
設計理念:“學生處在詩的年齡,他們應該具備詩意表達的能力?!睂W生對現代詩歌這種純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們應努力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打破讀書寫詩的神秘感,誘發出學生對詩歌之美的感悟和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準確理解詩歌的主題。
2、發揮想像和聯想,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音韻美。
3、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時代、地理條件下產生的思鄉念國之情。
【教學重點】在品讀中理解詩歌中的四個意象,在想象中感受詩歌的圖畫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仿寫詩歌。
【教學時間】1課時
【課前準備】
查找資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創作情況、鄉愁的寫作背景、相關詩歌作品。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引導學生觀眾課下注解作者簡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臺灣著名教授、詩人。提出質疑:為什么生于大陸,卻是臺灣詩人。補充相關材料即作者的經歷。
一、初讀詩歌,捕捉意象
齊讀課文。(板書 鄉愁 余光中)教讀生僻字詞:詩的第三節中開頭有一個“呵”字,相當于我們常見語氣詞“啊”,當它前一個字的韻尾是“i”的時候,發生了語流音變,讀“ya”要求學生標上讀音。確定感情基調---深沉中略帶哀傷的,提示朗讀時的速度---緩慢,語調—深沉。
“愁”是一種內心的情感,看不見,摸不著,余光中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形象可感的事物身上。梳理意象。
學生朗讀這些詩句(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這些客觀事物,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它們就成為了詩歌的意象,傳遞著作者的情思。(板書:意象)
引導學生繼續思考:作者為什么會選取這些事物?補充余光中自述。齊讀補充材料。
二、咬文嚼字,揣摩意象
1、從這些意象入手,走進作者的每一段人生,來感受鄉愁的溫度。分組討論完成。強調要求:從意象入手,想象每一個意象創造的生活畫面,從而體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應該怎樣讀出這種感情?
2、展示討論成果,預設:
第一節:作者憶起了小時候,這段回憶是遙遠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應該讀的平淡一些,讀出悠遠的意味來。(板書:母子之情)
第二節:“一種相思”總有“兩處閑愁”。結婚一年就分隔兩地,讀出淡淡的遺憾和哀愁。\想到即將與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共剪西窗燭”,再話兩地相思情,一種溫馨和喜悅襲上心頭。朗讀時應注意讀出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板書:夫妻之愛)
第三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詩人再也聽不見母親慈愛的喚兒聲,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感受不到母親溫情的摩挲了。這一節最后兩句,外頭,里頭,看似只有一墻之隔,卻是生死距離。朗讀時要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悲痛之情。為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沉痛的哀思,這一節采取一詩解詩的方式,補充作者寫給母親的詩《今生今世》,請學生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后再讀第三節。(板書:喪母之哀)
第四節:“而現在”,“而”表轉折,由回憶到眼前,眼前的臺灣是一座孤島,不能與大陸通信,更不能通航。作者是因為盼望祖國統一,才說是“淺淺的”。他相信祖國早晚要統一,所以說是“淺淺的”。\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遠遠深于海峽,所以說是“淺淺的”。由此梳理每節詩中作者描述意象所用的修飾詞---疊詞,通過比較閱讀得出:突出事物的小而輕,用以反襯出情感的濃厚。在朗讀時也能創造一種先抑后揚,婉轉迂回的感覺。這就是作者在意象的選擇和修飾上都有獨具匠心之處。
3、突出詩歌的深刻內涵:千千萬萬的兩岸同胞只能隔海相望,“大陸”可望而不可及,他們最盼望的就是---親人的團聚,盼望著兩岸早日統一這就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境界高妙之處。(板書:戀國之思)詩人的鄉愁是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不可比擬廣度與深度,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民族之愁,國家之愁。(板書:家愁 國愁)
4、小結:全詩四個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再次飽含深情的誦讀全詩。變換讀詩形式---層疊讀。
三、挖掘意象,仿寫創作
總結本節課學詩的方法,從意象—畫面—情感的思路和方法解讀詩歌。邀請學生嘗試在生活中尋找特殊內涵的物象,將其注入自己的情感,從而發展成詩歌的意象,練習創作,實現從情感—畫面—意象的提煉。
以“夢想”為題,選擇典型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例:
夢想是一座高高的燈塔
照亮我前進的方向
目送我遠航
夢想是
鼓勵學生創作,挖掘身邊事物成為寫作素材。學生仿寫詩句,連綴成篇,朗讀展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