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
摘要:分離焦慮是新生幼兒進入幼兒園都會經歷的一種心理過程。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曾對孩子的自我防御做出過研究,當孩子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遭遇不順時會展開對自己有利的保護措施,如否定、壓抑、轉移、補償等方式。孩子年齡越小,出現情緒問題時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弱,他們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式加以解決。而“依戀物”、注意力轉移、自我安慰等方式恰恰能讓孩子在情緒、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滿足。但還有一類孩子們喜歡將自己的真實感受隱藏起來。不愿意讓陌生人去了解、去發現。往往會用相反的表現來轉移自己的焦慮情緒:比如,假笑嘻嘻的、吸吮手指、頻繁解便、自我安慰。這樣的孩子恰恰很容易被忽視焦慮情緒。時間長久以后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更大更廣的傷害。
關鍵詞:分離焦慮;假裝;堅強
九月,幼兒園新生開學,考慮到孩子們的入園焦慮,我也學會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需要感情依賴的孩子老師輕柔的哄著,需要轉移注意的孩子給予新鮮玩具,需要自身冷靜的孩子就給予他自由空間。孩子們的各種焦慮表現也讓我們隨時緊張的觀察著不同的新生幼兒。一段時間過去了,恰恰良好情緒入園的孩子焦慮的情緒延續更長……
一、情景回顧
1、“老師,我沒有哭。”
早上入園,孩子們陸陸續續入園看到了我都親切的說:“老師,早上好!”一會兒揚揚也來上幼兒園了。和婆婆道別以后,孩子自作鎮定的說:“老師,我沒有哭;老師,揚揚不哭!”一開始我還以為孩子能明白上幼兒園的道理。一會兒,孩子去廁所解便,只見孩子站在一個小角落里偷偷的哭泣著。我心疼的走了過去,孩子抬起頭看著我防備性的對我說:“老師,我沒有哭;老師,揚揚乖,揚揚沒有哭!”我一把抱住了孩子。
2、愛吃手的伶伶。
午睡時間伶伶在床上翻來覆去的一直沒睡,手指放在嘴里使勁的吸吮著,還不時發出“吱吱”的聲音,很是過癮。我輕輕的把孩子的手從嘴里拿了出來,孩子愣愣的看了看我,看著被我拿開的手很是焦慮,不停的搖頭哭了起來:“不要,我不要!”失控的哭了起來。見狀我把手指給孩子,伶伶看到分開的小手又回到嘴巴里時立即停止了哭泣。轉過頭去,一會兒就睡著了。
3、“老師,我要尿尿”。
午睡時間孩子們都陸續的睡覺了。妮妮說:“老師,我要尿尿”,我帶著孩子入廁然后回到床上睡覺。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妮妮就開始在床上嘀咕:“老師,我要尿尿,妹妹要尿尿。”我趕緊又帶著孩子去廁所解便。過了一會兒,孩子又嘀咕著:“老師,我要尿尿,妹妹要尿尿。”我開始產生了懷疑,我問:“寶貝,是真的想上廁所嗎?”妮妮點點頭,我又問:“寶貝,你剛剛才解了便的。不能太頻繁起來,太冷一會兒會感冒的?!焙⒆娱_始抽泣了起來。我摸摸孩子的頭問:“寶貝,是不是想媽媽了所以假裝說想去上廁所?”孩子轉過來大眼睛看著我,好像被我一眼看穿了自己的“陰謀”。終于釋放的哭了起來:“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二、走進幼兒,解讀分離焦慮。
新入園的小班孩子總是哭哭啼啼,心理學上叫做“分離焦慮”,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有狂躁型的攻擊性行為,有強烈的“戀物”行為,有沉默型的自我封閉行為。這些都是孩子的顯性表達方式,直接而簡單,就是“要媽媽”、“要回家”等等訴求。但還有一類孩子們喜歡將自己的真實感受隱藏起來,不愿意讓陌生人去了解、去發現。往往會用相反的表現來轉移自己的焦慮情緒:比如,假笑嘻嘻、吸吮手指、頻繁解便、自我安慰。這樣的孩子恰恰很容易被忽視焦慮情緒,以為孩子們的適應能力很強,很會融入新環境。
1、年齡特征決定孩子們缺乏對自我情緒的調節。
孩子年齡越小,出現情緒問題時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弱,他們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式加以解決。而“依戀物”、注意力轉移、自我安慰等方式恰恰能讓孩子在情緒、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滿足。它是孩子自我保護、拒絕陌生環境的一種方式,是設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緩解不安或不愉快,這是一種天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因為比較隱性,沒有像其他情緒那樣直接、爆發強烈,往往會被成年人看作是孩子“懂事”、“講道理”的表現。其實不然,孩子只是在不停的保護自己,將自己原本焦慮的情緒隱藏起來,想不被人發現、不受到外界批評。所以對這樣的孩子更應該好好引導,用正確、積極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害怕、不安等負面情緒。等到慢慢熟悉陌生環境后孩子這樣的情緒就會安然轉正。
2、家庭教養方式的忽視。
現代家庭結構里,隔代教養使長輩們在看護幼兒時往往只喜歡注重物質的支持、身體健康的關心,往往會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和認知的需要。同樣要孩子一個人單獨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家長們不做好相應準備和對孩子的引入教育。剛入園就會成為孩子們噩夢的開始。家庭家養方式中年輕父母又往往喜歡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讓孩子自己看電視、玩游戲代替親子間的互動和交流。讓孩子覺得內心的孤獨、封閉、不愿意接受新東西。一切都還沒準備好的現狀就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
3、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曾對孩子的自我防御做出過研究,當孩子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遭遇不順時會展開對自己有利的保護措施,如否定、壓抑、轉移、補償等方式。孩子總會選擇合適自己并能接受的途徑,簡單又快速。孩子年齡越小,出現情緒問題時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弱,他們往往找不到恰當的方式加以解決。而“依戀物”、注意力轉移、自我安慰等方式恰恰能讓孩子在情緒、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滿足。
三、在思索中拉近你我距離。
1、巧用干預措施,幫助孩子們跨出信任的第一步。
一方面情感轉移:直呼幼兒的乳名,讓孩子們倍感親切,減輕陌生感,加深彼此的情感;另一方面,允許、延續寶寶們在家的一些習慣,比如背著自己的小書包、抱著娃娃睡覺、拍著樓著睡等,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營造一種溫馨的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象媽媽。抱抱他們、親親他們、摸摸他們,讓孩子有一種親切感。也允許孩子們自由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承認孩子的焦慮情緒,尊重孩子發泄情緒的方式,陪著他,理解他,做孩子心理信任的人。
2、提高交往水平,激發同伴交往興趣。
用交往的方式良性轉移孩子們的焦慮情緒。以積極、快樂、開心的狀態和同伴互動,與老師互動。進行“找朋友”的游戲,“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孩子們愉快地尋找著自己的朋友;開展“大家一起玩”的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到和同伴分享的快樂;采取游戲轉移的方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當孩子們快樂地與同伴交往游戲時,用“糖果”、“小花”、“紅五星”等給予獎勵和肯定,強化幼兒的積極情緒,促使其向穩定情緒發展。
3、角色扮演,以情育人。
將自己的角色成功地轉變為媽媽。堅持正面的教育,以表揚、鼓勵為主,好的行為或表現要給予肯定,贊賞和鼓勵,使他們能夠更信心,更積極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將自己真實的情感表達出來,可以哭鬧、可以任性,也可以安靜。但一定要積極的看待事情,要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克服困難。陪孩子一起經歷和感受各種情緒,適時引導孩子。
4、鼓勵幼兒參與同伴游戲,在互動中收獲快樂。
美國教育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個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快樂入園,是孩子們良好情緒體驗的開始;快樂入園,也是我作為托班教師時刻銘記的要求。為孩子們播下一份快樂,讓孩子們收獲一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