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藝術發展中,陶瓷藝術在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陶瓷藝術也是中國較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陶瓷藝術從古至今,其文化底蘊已是非常深厚,并逐漸以現代科技發展為發展方向的藝術設計學科,在該學科中,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設計中屬于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現手法。由此,本文通過在陶瓷設計中對自然形態語言的發掘與探索,從而更好地促進陶瓷設計的發展。
關鍵詞:自然形態語言;陶瓷設計;具體應用
自然形態語言,能夠將陶瓷藝術設計對美的追求充分體現出現,特別是在基于陶瓷藝術制造的過程中,通過應用自然形態語言能夠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得以繼承或延續。陶瓷藝術設計的發展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不管是在陶瓷的材質與釉料方面的創新以及實踐,還是在陶瓷的藝術形態發展上,運用自然形態語言都能夠更好的體現陶瓷藝術設計的美。由此說明,在陶瓷藝術設計中應用自然形態語言,能夠使陶瓷藝術設計的發展得到推動。
一、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陶瓷藝術設計本身需要視覺上的可觀性,而對自然要素的融合本身就是對傳統民族文化及思想的運用。現代陶瓷藝術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作為藝術設計的指導,特別是從自然要素的形態語言符號信息中來滲透情感,增強陶瓷藝術設計的審美意境。自然界是豐富的,也是變化多端的。在對自然形態的分析中,平衡、對稱、節奏、韻律等形式美往往是自然物象的本真表現,更是現代藝術設計師的靈感源泉。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設計藝術中的運用形式是多樣化的,并且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的外部形態到內部結構都體現了完整的合理性,這使得其在功能那化上具有更高的價值和魅力。
(一)應用優勢
1、具有較高的硬度性
自然形態語言來源于自然,經過人們主觀意識的加工后,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舒適與愉悅之感,而運用在陶瓷作品中時,其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精髓的根基。陶瓷藝術設計通過對這一特點的利用,不僅能夠將傳統陶瓷工藝的運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同時其硬度更是得到大大的提升。譬如,著名奢侈品香奈兒利用陶瓷設計了一款陶瓷腕表,在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出現生銹、刮花等現象,并且還便于顧客清理污漬,這款腕表的出現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再比如,布加迪威龍白金跑車便是利用陶瓷制作的,通過利用陶瓷材質對該跑車進行改造,能夠降低跑車刮蹭時受到的傷害程度。在追求絕佳美感和極速的同時,也將不同尋常的奢華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見,自然形態語言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對于人們關注這個自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它也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關懷因素。
2、具有較高的可塑性
陶瓷在古代時便已出現了,但在古代時展開陶瓷制作因沒有機械可以幫助,所以人們在進行陶瓷的制作時,主要是通過手工制作而成的。然而,在機械普及的社會中,手工的陶瓷藝品就顯得十分珍貴,除了手工的陶瓷珍貴外,其他類型的手工作品也是非常珍貴的,這便造成人們對本土化、民族化的追求越來越重視。譬如,存在部分陶瓷藝術家通過對陶瓷的肌理特性以及可塑性的利用,以此來將自己的感知以及藝術思想充分表達出來,這便充分與自然形態語言所追求的審美傾向契合。當前,已經不僅只是藝術家在制作陶瓷了,就連普通人都開始去到陶瓷店開展陶瓷DIY了,這一形式逐漸得到流行,人們在自己DIY陶瓷后,得到一定的成就感、滿足感。由此便能夠看出,在陶瓷藝術設計中應用自然形態語言,能夠使陶瓷藝術設計的發展得到提高。
(二)應用方法
在陶瓷藝術設計中,自然形態語言在其設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陶瓷設計發展至今,得到不斷的發展,并且越來越多人喜歡陶瓷藝術的制作。同時,也正是基于陶瓷藝術發展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還逐漸進自然形態語言引入陶瓷藝術的設計中,其中陶瓷裝飾的青花元素在陶瓷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因為青花瓷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即樸素又華麗,深受人們所喜愛。雖然說青花瓷的色調比較單一,但它能夠給人留下非常強烈的存在感,從而受到人們關注與青睞。通過調查能夠發展,青花元素已然被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所廣泛運用,譬如衣服首飾、電子產品等。自然形態語言應用到陶瓷設計中應賦予其更多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不應簡單的拼湊。自然形態語言應用的主要方法有:首先,將自然形態進行相應的提取與整合,再將其精髓進行提取;其次,對自然形態中所具備的肌理語言進行巧妙的運用,從而使得其豐富多彩的肌理效果得到有效的體現;再者,在對陶瓷藝術作品進行相應的裝飾時,可充分運用自然形態語言,從而使得其以圖案化形式出現在陶瓷設計中。
二、結論
綜上所述,在陶瓷藝術設計中,通過對自然形態語言的應用,能夠幫助陶瓷藝術設計的發展與地位得到提升至更高的層面上,從而設計出更多元的、更適合當下潮流文化的創新陶瓷藝術品。近年來,全球化現象越來越廣泛,人們逐漸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希望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發展,使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充分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陶瓷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加強陶瓷文化的發展也就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徐瑩.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設計藝術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5,(11):149.
[2]劉小龍.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5,(17):238-239.
[3]關濤,龔新儒.淺談自然形態語言在陶瓷設計藝術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5,(04):122.
作者簡介:曾憲恭,男,出生1971年1月28日,籍貫:中國,單位:德化縣滿堂紅金線雕陶瓷藝術研究所,職稱:高級工藝美術師,職務:所長兼藝術總監,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