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董丹丹
摘 要:網絡空間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輿論舞臺的安全治理活動,需要政府部門和高等院校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主導網絡輿論的話語權,依靠法治手段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而積極在大學生中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通過優化校園網絡平臺,打造校園精品文化工程,發揮先進模范效應,弘揚主流核心價值觀,方可有效遏制各類網絡文化垃圾與西化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傳播,抵制多元價值取向的誘惑與沖擊,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文化的政治認同感與實踐參與度。
關鍵詞:網絡空間治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對人類日常交往、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變革性的影響。如今網絡空間作為人類共同活動的虛擬場所,其信息資源和文化傳播的廣泛性,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是互聯網空間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塑造提供更加有效的新載體和新平臺,另一方面是復雜網絡空間中良莠不齊的文化信息資源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凈化和整治,輕則腐蝕網絡文化參與者的思想靈魂與價值觀念,重則危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引發社會的動蕩和不安[1]。國家作為網絡空間的參與者和管理者,應該積極探索促進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健康發展的管控模式,將網絡發展的積極成果惠及人民大眾。而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大層面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廣大人民思想價值共識的中國時代精神,以塑造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實現社會意識的規范引導和有機整合,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網絡空間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輿論舞臺的安全治理活動,需要各政府部門和高等院校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主導引領網絡輿論的話語權,遏制各類文化垃圾與西化意識形態的滲透與現實傳播,抵制多元價值取向的誘惑與沖擊,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文化的政治認同感與實踐參與度。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主流意識形態權威性的現實需要
長期以來,意識形態工作都是高校一項觸及師生思想靈魂的重要工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就是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根基。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石恰恰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踐行是對主流思想意識形態的集中理論詮釋和行動展示。而做好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宣傳教育工作與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網絡空間治理具有同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維護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權威性的現實需要[2]。
如今,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里,多樣的信息資源傳播途徑突破了傳統時空的局限性,使網絡空間的參與主體能依據自身的愛好興趣與價值理念對相關的時政熱點新聞加以評論,而這些帶有個人獨特見解的言論,如果夾雜大量非法目的和錯誤價值取向就會對社會輿論起到誤導效應,給社會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威脅[3]。而更值得重視的是網絡空間中的某些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境外服務器開設新聞網站公開詆毀黨的領袖人物與社會主義制度,大肆宣揚歷史虛無主義和錯誤的人生價值觀,質疑時代楷模的真實性,以在互聯網中散步政治謠言、煽動社會敵視情緒等方式惡意攻擊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面對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的網絡空間治理和主流意識形態宣教任務顯得愈發緊迫。
(二)提升網絡空間參與者素質的必經環節
要創建系統完備的網絡空間安全治理體系,塑造正確的網絡價值觀需要以提升網絡空間參與者的網絡素質為依托。高等院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應該重視大學生互聯網參與素養的培育,廣大高校學子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網絡空間言行活動的標準,并嚴格依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來分辨來自互聯網的信息資源,真正做到在網絡空間中自覺抵制帶有政治企圖和非法目的的錯誤意識形態言論,不參與在互聯網社交平臺發布和傳播各類未經證實的敏感信息,在網絡社交活動做到誠信文明守法[4]。
(三)打造民族網絡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
時下,互聯網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強國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運行發展規律。社會生活領域中民眾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民族的文化軟實力,這意味著核心價值觀的打造與培育能夠對社會文化自身性質和發展趨勢產生重大影響。從文化視角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民族傳統優秀的文化資源和價值元素,以此為指導來帶動網絡文化建設,必將促進各種優秀文化元素的融合與創新,增強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將互聯網文化傳播納入主流價值觀的宣傳渠道,并用多種途徑滲透傳播于網絡空間,能夠凈化和引導網絡文化環境[5]。而健康有序的網絡文化環境又可以對廣大網民的網絡言行、價值評判準則產生積極的導向效應,進而幫助網民在現實生活中以主流價值觀及其規范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可以說,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網絡文化建設,對于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抵制文化霸權主義、擴大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四)構筑起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的思想靈魂
網絡空間作為一個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的虛擬場所,其安全治理需要以正確的價值理念作為思想引導,這樣才能有效抵御網絡空間中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使廣大網民尤其是大學生在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空間環境中生存交往。當前核心價值觀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倡導的是民族富強民主和社會公正,它能很好地體現和覆蓋當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群體的基本價值訴求,也能整合和矯正現實與網絡社會中的非主流價值理念,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公民的利益需求和價值愿望,確保網絡空間公共秩序的良好運行,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二、網絡文化環境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的困境與原因
復雜的網絡文化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與移動終端設備的高速發展,已經滲透到人民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面對嚴峻的國際意識形態斗爭和復雜多變的網絡文化形態,高等院校已經充分意識到主流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治理中遭遇的現實困境以及給大學生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帶來的嚴重挑戰,為此,深入剖析現實及成因是后續采取積極有力應對措施的重要前提。
(一)網絡文化環境中主流核心價值觀塑造的困境
1. 低俗文化在網絡空間中的大肆傳播
網絡空間中的某些非正規傳播媒介和信息發布者,為了增加網站論壇的點擊訪問量,獲取巨額的經濟利益,往往通過夾雜散布包含低級趣味的色情、賭博、虛假信息來吸引部分受眾群體的眼球[6]。例如,智能手機中的微信中存在著較多以發布低俗小道信息為主的訂閱公眾號,有的涉及諸如地震、疫情的假新聞甚至一度引發短暫的社會性恐慌;而很多知名網站的鏈接廣告中都夾雜著大量色情和暴力網游信息,一些所謂的名人微博還在大肆地傳播非主流的虛假低俗信息和奇談怪論,此類低俗文化利用了網絡空間道德法律規范的監管漏洞,打起了擦邊球的游戲,給廣大網民,尤其是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2. 網絡空間中網民盲從現象較為突出
微時代網絡社交軟件的頻出,成為匯聚網絡文化信息傳播和生成的重要載體,這一方面使得網絡空間交往變得更為頻繁、自由、開放,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和非正規化[7]。很多網絡亞文化群體是因為眾多擁有相同志趣愛好的網民聚集而成,每個亞文化群體在網絡空間對其群內成員的影響力不可低估,而廣大網民可能在網絡社交生活中受到多個亞文化群體的所謂“潮流”時尚信息的影響,成為亞文化影響的盲目隨從者和信息傳播者。如果網民的道德底線一旦沒有堅守,成為非法利益集團進行信息炒作、造謠、傳播負面信息的工具,會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產生嚴重的沖擊,從而干擾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造成比較嚴重的社會危害。
3. 網絡文化產品缺乏規范的價值標準
在傳統文化傳媒時代,社會的文化傳播是受到權力系統宣傳主管部門的審核和監管的。而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會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到大眾文化產品中,如電視廣播、文學藝術、報刊雜志等。而在網絡空間中,由于虛擬性、自由性等因素使網絡文化產品異常豐富,如網絡游戲、各類網站、網絡影視等涉及的文化生產與傳播的主體非常寬泛,里面既有社會權力組織,也有企業私人機構等,這讓網絡文化產品本身呈現良莠不齊的發展態勢,里面所夾雜的碎片化、娛樂化、感官化的信息資源已經不同于傳統文化傳媒時代生產和傳播的文化產品。當下,盛行于網絡空間的文化產品由于缺乏規范性價值評判標準而產生的亂象非常多,借助各類娛樂感官刺激和刁侃方式來吸引網民眼球[8]。例如,近年來大量網絡女主播利用色相和所謂的才藝爭當網紅謀取經濟利益,一些網絡游戲充斥大量血性暴力畫面,讓很多大學生網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些缺乏正確價值觀引導與規范的快餐式垃圾文化在網絡空間中博取的點擊率和危害程度不容低估,由此對主流價值觀念形成的消解和擠壓效應較為明顯。
4. 網絡空間中網民存在嚴重價值困惑
網絡文化中的多元價值觀通過種類繁多的網絡文化產品表現出來,而多元的網絡價值觀又造成網絡亞文化現象的持續性增多,從而形成更為復雜的網絡文化環境,致使廣大網民對主流價值觀產生質疑和困惑。調查顯示,網民在復雜網絡空間中的價值迷失與大量滋生的文化盲從現象是同步的,文化價值取向上的盲從所引發的價值困惑將加劇現實中更多的網民從事文化盲從活動,消解主流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力與公信力,影響網絡空間治理以及文化自身的發展,如若不及時果斷采取應對策略,將為網絡低俗亂象和文化盲從者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間。
(二)網絡文化中主流核心價值觀塑造困境的原因
網民在多元混亂的網絡文化環境中出現大量文化盲從現象是有其現實原因的,主要還是在于外來文化產品的侵蝕和自身網絡監管和空間治理不夠。
首先,監管法治不健全與網絡空間治理不力。網絡空間治理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中的關鍵構成部分,它是相關監管部門的專業人員對虛擬空間中從事相關活動的全方位審核和管控。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讓網絡空間媒介傳播的信息涉及面非常地廣泛,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網絡文化系統[9]。所以,健全相關的網絡空間治理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當下,我國網絡空間治理尚處于摸索階段,各地區相關主管部門出臺了治理細則,但缺乏統一的規范性標準,治理能力經驗上的不足和現實存在監漏洞,又導致網絡文化中的亂象和盲從事件層出不窮。同時,相關的網絡文化監管立法并不健全,這就難以徹底禁止和扼殺網絡空間的違規活動。
其次,網絡空間內相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缺乏。當前,國內網絡涉及主流核心價值觀的思政教育活動相對匱乏,市場經濟的發展,讓大量逐利者忽視了文化產品的生產質量,而部分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空間中尋求低俗需求,助長了文化垃圾的泛濫。例如,一些大學生網民在網絡空間中散布“求包養”、“屌絲”、“高富帥、白富美”等低俗網絡言行。因此要在網絡空間治理中強化思政教育,用主流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引導廣大網民遠離錯誤價值觀的低俗網絡文化,幫助更多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讓他們選擇包含正能量的網絡文化產品,如若忽視此項宣傳教育活動,勢必助長網絡空間多元價值觀的滋生和混亂。
最后,西方資產階級網絡文化產品的侵蝕。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價值觀涌入了國內文化市場,尤其是在缺乏監管的網絡文化中充斥著大量包含利己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觀念,比如,在一些盛行于網絡空間的好萊塢電影和日韓動漫音樂文化中就赤裸裸地含有類似的利己價值觀,不斷侵蝕大學生的思想靈魂,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發展,破壞了中國傳統道德建設的民族文化傳承,擾亂了社會文化繁榮發展的格局。
三、網絡空間治理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策略
(一)依靠法治手段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
網絡空間中低俗文化之所以能夠滋生繁衍傳播,主要是因為網絡監管立法存在制度性的缺失,由于沒有相關的法條禁止規范,一些垃圾文化參與者誤認為自由開放的網絡空間什么文化都可以生產,什么文化都可以傳播。首先,必須從源頭上立法整治網絡文化空間,從網絡安全到網絡文化的各方面都要健全相關法律規范,讓網絡文化生產者和傳播者遵守明確的法律底線,對網絡空間治理有所畏懼,使其在網絡空間的所有活動受到法律的規制。其次,高校應強化網絡法治管控,必須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網絡空間法律意識,讓大學生自覺抵御低俗垃圾文化的侵蝕,讓更多的網絡受眾意識到虛擬的網絡社會也是要受到國家法律監管的,并非可以為所欲為[10]。最后,加強網絡法治管控必須要加大網絡違規的懲戒力度,讓違規違法的網絡文化垃圾生產和傳播者都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
(二)積極在大學生中開展網絡媒介素養教育
網絡媒介素養是網民在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環境時,主動參與信息辨識、剖析、遴選、質疑以及判定的能力。高等院校要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納入高校通識課程和思政教育的內容,開設專門的講座課程,向在校大學生講授網絡空間倫理道德,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虛擬網絡空間的善惡美丑,增強對網絡海量資訊的識別解讀力和鑒別遴選力,提高對負面信息和不良誘惑的自覺抵制力與自控力,以主流價值理念培育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確保高校大學生不再輕信網絡謠言和小道消息,不參與發布傳播涉及錯誤虛假信息的言論,正確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總之,高校應全面認識網絡信息空間社會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帶來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努力化解負面效應,改進創新思政教育的方式與途徑,提升校園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
(三)優化校園網絡平臺,打造校園精品文化
近年來,眾多高校興起的以弘揚正能量為主題的網站和微信群空間已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載體。很多學校已經創建出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廣泛號召感染力的思政教育“兩微一端”網絡平臺。這些以正確價值觀和輿論導向為根本、將傳統思政教育同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素材,形成富有特色和趣味價值的網絡思政教育課堂,無疑增強了主流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網絡空間的影響力。一些校園精品文化內容不但將社會時政熱點問題的理論詮釋與核心價值觀的精彩解讀放入網絡空間,及時推送給學生傳閱,而且著眼于大學生日常關注的校園生活和網絡傳播方式,以動漫設計、影音視頻、微小說、流行歌曲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宣傳核心價值觀,在寓教于樂中讓高校大學生潛移默化地認同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
(四)發揮先進模范效應,弘揚主流核心價值觀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深入學生生活,重點挖掘一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物事跡。要借助校園網絡媒體的宣傳力量,弘揚先進道德模范人物,如愛國報國的時代楷模黃大年、敬業奉獻的勞動模范郭明義、誠實守信的時代模范黃大發等等。他們作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都是詮釋和踐行主流價值觀的經典人物。要通過榜樣的力量弘揚時代的正能量,引導大學生求真向善尋美。同時,校園輿論宣傳要以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校園生活為原則,挖掘高校學習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與凡人善舉,使學生更易受到感染和信服,引導廣大學子學先進、揚正氣,嚴格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范要求嵌入自身生活學習過程之中,拉近主流價值文化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
參考文獻:
[1] 李爽,周玲微,劉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踐行長效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7):80-81.
[2] 曹盧,趙凱琦.微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現實檢視與創新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4):88-92.
[3] 胡雪文.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提升研究[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8,20(4):63-67.
[4] 方娟.基于意識形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7):38-39.
[5] 牟文謙.微文化對大學生自主發展的消極影響及引導策略[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4):110-116,129.
[6] 劉素貞.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特點與教育路徑[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8,25(4):81-87.
[7] 葛大偉.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在結構和治理邏輯[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4):86-93.
[8] 宋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現實路徑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8.
[9] 冷文勇.網絡“微”時代我國高校學生意識形態認同安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
[10] 李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探析[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