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生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9-0123-02? ? ? ?中圖分類號: S451? ? ? ?文獻標志碼: A
摘? ?要:現階段,我國諸多地方存在非常嚴重的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的大量入侵,受災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此生物具備傳播能力強、速度快、環境適應度高等特性,一旦大量繁殖便會對該地區的農作物及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引發農作物減產、品質下降和本地原有生物物種數量減少、滅絕等問題。因此,該外來生物的繁殖危害嚴重,需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積極學習薇甘菊防治相關的成功經驗,實現徹底有效防治的目的。
關鍵詞: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生物防治;策略
近年來,受全球化經濟深入發展、生態環境改造、農林牧副漁生產需要和物種自身傳播能力等因素影響,導致我國存在嚴峻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這些物種雖在一定程度上可帶來經濟效益,具備觀賞價值,但是如果盲目引進、忽略管理,便會導致外來物種大量繁衍,成為繁殖能力、傳播能力及生態環境適應性較強的有害入侵生物物種,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生態環境等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引發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問題,所以人們需要對外來生物有正確的認知,對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加強研究,確保相關方法應用后獲得良好的防治成果。其中薇甘菊為一種常見的外來有害生物,當前廣東、云南、海南等省市為薇甘菊入侵的重災區。因此,結合薇甘菊防治經驗,對各類生物防治手段進行闡述,以期為其他地區薇甘菊防治效果的提升提供參考經驗。
1? ?薇甘菊發生概述
薇甘菊屬于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狀攀緣藤本植物,原產地為中美洲、南美洲。近年來在亞洲諸多地方大面積出現,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我國等數十個國家。其中熱帶、亞熱帶地區受災最為嚴重,我國首次出現薇甘菊物種的時間為20世紀10年代末的香港,內地首次發現在1984年的廣東省深圳市。歷經多年的繁殖發展,該種雜草遍及我國很多地方且根除難度非常大,成為具有極大危害的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生命周期不長,莖節生根難度小,在無性、有性繁殖之下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生長繁衍。果實質量小且重量輕,與風、水接觸后會隨之四散,然后生根發芽繁殖。同時薇甘菊喜光好濕,在高溫多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果園、水溝及植物園等地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可進行匍匐、攀緣覆蓋式的繁衍。目前薇甘菊傳入我國的方式主要為自然、人為,其中前者是由于薇甘菊種子借助于風、水等條件向其他地方進行傳播,傳播范圍與速度略差于人為傳播,后者則為人或借助于交通工具進行的物種傳播,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總結薇甘菊雜草的危害入侵對象較多,包括農田、苗木生長區域、平原、灘涂等地區。傳播能力強,傳播至某適合生存的地方后會迅速落地生根。若為平坦開闊地帶會直接覆蓋,若為植物則會直接纏繞生長并大量吸取植物生長的養分,最終致使植物死亡。而且,薇甘菊生長期間會釋放出化感物質,其他植物、農作物與之接觸后便會出現生長緩慢、養分不足甚至于死亡情況,薇甘菊則會繼續大面積的生長[1]。
2? ?薇甘菊生物防治方法
當前適用于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生物防治的對策主要為下列3種,不同方法的應用條件與效果存在差異,需要遭受薇甘菊入侵地區的防治人員全面掌握各類方法的優缺點,以便在后續的應用中,能夠參考本地區薇甘菊入侵現狀,選擇可行性高且強效的防治方法進行應用,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1? ?植物防治
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外來有害入侵物種,關鍵在于利用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影響作用,殺滅有害物種。所以,在防治薇甘菊期間,防治人員可以利用植物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首先,可栽培種植林。薇甘菊生長時喜陽,防治人員可以在薇甘菊生長的地方栽植具有高度高、樹冠大等特點的苗木,借助苗木樹冠遮陽作用,使得薇甘菊無法吸收陽光,最終有效阻止薇甘菊的生長。同時培育種植林期間,防治人員可以選擇不同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種植,如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等植物可以共同構成植物群落,促使植物郁閉度提升,減少薇甘菊種子隨著風、雨水四散傳播的機會。此外種植林栽種期間,工作人員需要借助監測預警系統對薇甘菊的生長、繁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如果系統檢出該種雜草,防治人員可及時采取措施對薇甘菊殺滅處理,也可以在繁殖地區栽種薇甘菊抗性樹種,便可以達到薇甘菊育林防治的理想效果。
其次,可利用田野菟絲子防治薇甘菊。田野菟絲子為農作物栽種過程中常會出現的一種雜草,生長期間與宿主接觸后自身會逐漸斷裂,并依賴宿主而活,不斷吸收宿主養分最終導致宿主死亡。因此,可讓菟絲子寄生于薇甘菊植株之上,便可以使得薇甘菊生長高度、葉片數量等受限制,并且光合速率、葉綠素含量等指標也會隨之下降。一般情況下,田野菟絲子與薇甘菊接觸2個月時,便會使得薇甘菊無法正常開花結果甚至繁衍。但此種方法存在成本高、推廣難度大等問題,需要引起防治人員的重視,以便結合薇甘菊防治地區具體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在2003年,珠海市林業局與薇甘菊防治研究部門通過開展生態物種試驗,可知田野菟絲子防控薇甘菊成效顯著,自當年開始珠海市便在整個市及鄰近的深圳市、東莞市等地區進行了田野菟絲子防治方案推廣。經過短短一段時間應用,這些地區的薇甘菊得到了有效控制,物種多樣性逐漸恢復,本地植物種類大量成活且健康生長,顯示出該種生物方法應用成效卓越,值得在薇甘菊災害發生地區大力推廣與應用[2]。
2.2? ?天敵防治
薇甘菊生長期間有著多種天敵,例如紫紅短須螨、安婀珍蝶、燈蛾、椿象、象鼻蟲等,通過天敵對植物的啃食可達到消滅薇甘菊的效果。其中紫紅短須螨應用于薇甘菊防治工作中,借由蟲卵與該雜草進行直接接觸,90 d左右薇甘菊便會出現葉片卷曲、顏色發黃等表現,180 d左右時薇甘菊則會出現莖葉發黃、干枯及死亡。安婀珍蝶防治薇甘菊的方法當前在印尼有著成功的應用,該種昆蟲接觸薇甘菊后會吸食該雜草養分,引發薇甘菊死亡。廣東省在發現本省內出現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后,于2001年引進了安婀珍蝶,借助該昆蟲啃食植物的特性,對于薇甘菊進行了良好的防控。但是,該方法的應用存在較高的風險,最終破壞本地原有生態,導致安婀珍蝶大暴發。因此,廣東省在后續的天敵防治法應用時,對于象鼻蟲、椿象等昆蟲與薇甘菊雜草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以期這些天敵可以為薇甘菊的有效生物防治作出貢獻[3]。
2.3? ?病原微生物防治
該方法主張采用薇甘菊柄銹菌進行防治。該種病原菌具有單主寄生特點,感染薇甘菊后可對植株整體產生不良影響,使之發生潰瘍、壞死、生長緩慢、枯萎、死亡等情況。也可以利用炭疽病菌達到較好的薇甘菊防治效果。但是,病原微生物防治法在現階段的薇甘菊防治應用中存在環境適應性、安全性等方面問題,如果直接應用會導致其他生態威脅,所以,該防治方法有待科研人員在未來繼續加強研究。
2.4? ?常用的治理方法
首先是人工鏟除。該法為防治薇甘菊雜草的常規且重要的處理辦法,鏟除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以前或者次年3月份的生長階段。此時薇甘菊花、種子并沒有完全成熟或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對其借助人力、機械設備的人工鏟除,便可以從根部徹底拔除薇甘菊,避免發生薇甘菊大肆繁殖生長的情況。該方法與其他防治手段進行應用效果對比,成本較低、清潔度高且不會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該方法在后續的薇甘菊防治中需要加強應用。
其次是化學藥物噴治。化學藥物主要有紫薇清(參考90~120 mL/667 m2的標準,加水作以1 500~2 000倍液稀釋后搖勻噴治)、滅薇凈(參考100~160 mL/667 m2的標準,加水作以500~800倍液稀釋后噴治)等。此法應用時要求作業人員可以對相應藥物的成分與作用提前了解,準確把握化學藥物噴灑時的稀釋濃度,以此科學合理地配制薇甘菊化學藥物噴劑,促使藥物有效殺滅薇甘菊,防止薇甘菊再次死灰復燃,而且藥物使用期間要定向噴藥,不可殺滅其他原屬于本地的植物,避免對附近地區的環境造成污染。不可對土壤性質造成改變,但是,該方法存在施藥時機選擇不當、藥物濫用等問題,需要引起薇甘菊防治人員的關注,以便在之后的薇甘菊防治工作中可以不斷提升化學藥物噴治法的應用成效。
3 ?結語
總之,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采取生物防治的效果好且安全性高,所以,為了提升生物防治方法應用有效性,要求防治人員對于本地薇甘菊的發生情況進行有效把握,之后基于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生物防治手段防治薇甘菊,控制減少薇甘菊生長量,確保本地區生態環境逐漸趨于平衡狀態,促使農作物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 1 ] 李志杰,黃江華.薇甘菊防治研究進展[J].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1(1):66-71.
[ 2 ] 徐小偉,澤桑梓,楊斌,等.薇甘菊的分布危害、生物防治及資源化利用研究現狀與展望[J].熱帶農業科學,2014,34(12):75-84.
[ 3 ] 許少嫦,高億波,林緒平,等.廣東薇甘菊發生現狀、防治和研究進展[J].廣東林業科技,2013,29(4):83-89.
(收稿日期: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