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如今熱衷于手機的90后、00后在看似中安靜的課堂,都“活起來”,真正參與“互聯網+”背景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實現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隨時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狀態。提高教學效果,改善教學質量,又能有效引導學生用好手機,發揮手機在教學中的作用。超星學習通推出的一平三端的的學習平臺,為課堂教學提供方便快捷的學習服務
關鍵詞:信息化;學習通APP;汽車電器
《汽車基礎電器》是汽車專業基礎課程,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本課程理論抽象,學習難度較大,但如果是感性的實物還是很有興趣。在傳統的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如圖1:
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盡管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等教學方式,但從教學效果看,學生遇到問題不會舉一反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欠缺。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教學效率很難提高,教學評價也不能時時跟蹤。
如今的信息化教學過程如圖2:
以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教師和學生通過電腦端和手機端完成互動和學習,教師通過平臺數據統計,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有助于更好實現教學目標,大大擴展的學習空間。
1、備課準備
根據汽車電器課程標準,教師首先在電腦端完成課程資源建設,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完成課程章節、資料、作業等設計,將每一次任務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上傳平臺,課前發放任務,學生接到任務后,先自主學習,明確目標,比如任務汽車制動燈不亮檢查與維修:教師在創建的班級里,上傳制動燈知識視頻,同時學生完成5-10個題目進行自測,明確本次課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2、課堂教學
通過學習通學生課前預習反饋情況,發現學生對維修手冊認知差異很大,那就針對性的在課上分層、分組進行講解并實踐。比如:完成較好的同學在課上進行制動燈不亮電路拆畫,分析故障原因,填寫任務單;對電路模糊的學生,對照維修手冊在實車上找到中央繼電器盒、30號線、保險、開關、燈、搭鐵點等關鍵元件,同時拍照做標識上傳學習平臺,然后再完成電路拆畫。完成電路拆畫的學生在實車上進行排除故障,同時填寫維修任務單,還要為下一組學生設置故障。在教學中根據學生上傳學習平臺的電路圖和問題,發現積極思考的學生先學理論再實操,很容易理解電路原理,而基礎稍差的學生先實操再理論再實操才能明白電路電流流向。完成一輪電路排故后,設計搶答、選人環節,讓學生完成匯報故障排除思路。
3、課后拓展
課后學生把制動燈不亮故障的排故流程圖完善上傳平臺,作為考核的內容之一。為了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學習,教師可以設計拓展任務,幫助學生實現知識拓展和延伸,從而達到分層教學目的。傳統的一體化教學中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往往只關注課堂的表面繁榮,將教師語言生動、教學方法新穎、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小組討論學習等表現形式作為評價內容,教學雖然熱鬧,但是教學效率沒有得到提升。完整的教學中不僅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更取決于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過程綜合的結果。比如我在教學內容:轉向燈、危險報警燈故障診斷與維修中,全班40人,分4個小組進行,兩輛捷達車;為了能同進度進行,2個小組先進行電路摘畫,另外2個小組在實際車輛上理順電路走向,然后再進行交換。同樣的時間效率降低。時間一長,學習節奏快的同學,自然就會放慢節奏。因為我們要保證全班大部分同學都能在車輛上做故障排除。有了信息化技術以后,可以分層分組實施教學,課堂結束后學生可以在平臺繼續學習查看教學資源,師生還可以在線交流,對學生的疑問可以繼續跟蹤。
完整的教學中不僅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更取決于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學習通僅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更好的服務教學,因此如何在學習通應用中取得最大的效益,在課程建設中要依據學生學習特點設計教學方案,通過及時更新和完善教學各個環節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最好的教育,不是撒手不管的靜待花開,而是敏銳地捕捉到學生的興趣點,調動他們的內在驅動力,將興趣變為生命的一部分。學生只有在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后,才會形成良性的學習習慣,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知識技能,教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唐英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翻轉課堂實踐研究[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5
[2]田富鵬 ?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 電化教育學院 2005-4
作者簡介:
郭麗麗 貴州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汽車電器、汽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