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嘉琦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教學最為重要的課程,其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有很大的影響。而道德與法治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會感覺比較枯燥。對此,教師可以嘗試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理解、踐行道德與法治知識,以此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況分析
新時期下,隨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也越來越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看,依然有一部分教師對本課程不太看重,在課堂上只是單純地講一下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并沒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踐行這些知識,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很差。而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習慣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絕對被動的局面,難以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索,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
(一)生活化教學目標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其本身雖然有相應的教學目標,但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依然要結合學生的現實情況開展,要保證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發展情況相互契合,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必須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進行思考。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校園環境進行全方位觀察、分析,并指引學生將收集到的信息匯總起來,通過課堂分析、演練,讓學生將自己對校園文明的想法、觀點表達出來,而教師則是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補充、糾正,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通過生活化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全面提升學生觀察、參與校園文明秩序的熱情,學生的認知力也會因此而提升,實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處理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相對比較小,在學習方式、學習思維上,都顯得比較簡單,這也導致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時會表現出能力不夠。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指引學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來認知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相對應的生活化情境,指引學生對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思考,剖析其蘊含的道德與法治內容,指引學生逐步養成積極、健康的言行,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生活中的問題。例如,教師在指引學生學習《我愛爸爸媽媽》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用現代多媒體,將學生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視頻、圖片展現出來。教師鼓勵學生對這些生活情境及問題進行討論,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可以回答:媽媽不給小朋友買玩具超人是因為家里有很多玩具。爸爸不讓小朋友去水池里玩耍是因為比較危險,爸爸媽媽都是愛他們的。通過合作討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同時也會從中懂得很多道理,強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
(三)實踐訓練生活化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全面把握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如在《老師,您好》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各科教師情況,選出自己喜歡的教師,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對教師的喜愛。有的學生制作了卡片,有的學生拍攝了照片,這不僅讓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更加主動,同時也強化了師生問的互動。
三、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生活中全面落實道德與法治知識,以此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同時也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健康行為、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