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秋瑩




摘 要:在高一物理教學中,矢量學習是搞好中學和高中知識的銜接,指導學生由中學階段順利步入高中階段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筆者將結合自己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就高一物理矢量學習的策略談以下幾點看法,以促進高一學生扎實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物理;矢量學習;策略;素養
物理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擔負著提升高中學生科學素養、促進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在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對物理這門學科有了全新的認識,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感覺到物理不再是自己得心應手的那門功課。繼第一課時的質點模型構建之后,矢量接踵而來。高中開始引入矢量來表示物理量,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與中學物理一個本質的區別,對于剛剛入學的新生來說,需要改變自己的認知習慣,逐步適應由直觀到抽象的轉變。
下面就高一學生學習矢量的策略談幾點看法。
一、立足基本概念,促矢量觀念的建立
人教版必修1前兩章會陸續接觸位移、速度、加速度這三個矢量,它們既有相同的身份,又有各自的意義,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先淡化矢量的身份,從它們的基本概念入手,逐一理解這些物理量,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達到整體把握矢量的目的。
1.位移
在物理學中,位移用來表示物體的位置變化,即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條有向線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牢牢抓住概念,通過適當的練習,強化直觀認識。
例如:作出下圖中物體由A到B的位移。
【解析】抓住位移的定義,從初位置向末位置作有向線段,有向線段的長度即位移的大小,箭頭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2.速度
速度分為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是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即物體運動的方向;平均速度是這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一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根據平均速度的公式v=?x/?t可知,平均速度的方向與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因此,雖然兩者都是矢量,但是矢量的方向不同,只有立足于兩種速度的定義,才能有效區分兩者的方向。
例如:一質點沿半圓形軌道運動,請畫出質點在A點的速度方向和從A點到B點的平均速度的方向。
【解析】根據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定義,A點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過A點的切線方向(如圖中箭頭1),而平均速度的方向則由A指向B(如圖中箭頭2)。
3.加速度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的變化量與發生這一變化所需時間的比值,即a=?v/?t。加速度是第三個學到的矢量,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不過也只是粗淺的,還處于模仿階段,但是這是學生認識概念的必經階段,此時應該充分發揮正強化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加速度的概念入手,幫助學生快速地確定加速度的方向。
例如:某汽車以恒定的加速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10s內速度從5m/s增加到10m/s,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剎車,2s內速度減為零,求這兩個過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從結果發現兩個加速度一正一負,結合規定的正方向,可以判斷加速過程的加速度與運動方向相同,減速過程的加速度與運動方向相反,進而可以明確加速度的方向不是由速度方向決定的,而是由速度變化量的方向決定的。
這三個矢量的學習,就是一個由直觀到抽象的典型范例,從開始的位移,單純地作圖體會方向,到速度需要區分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再到加速度的定量計算,矢量的意識潛移默化地植入了學生的腦海。
二、用好典型錯誤,助矢量思維的養成
矢量概念形成后,還需要靈活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去。古人云: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下面從學生的幾種典型失誤來加深對矢量的理解。
1.不能正確理解矢量負號的意義
2.忘記矢量的方向性
3.不善于用符號來進行矢量的運算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一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在面對矢量問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初學階段建立好矢量概念,讓學生理解矢量的含義,培養學生運用矢量觀念分析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避免“會而不對”或者“會而不全”的現象,這樣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從而促進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促進高中物理教學實際效果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