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蘭
寫作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觀察和仿寫的能力,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教學手段,探尋適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高效方法,實現教學實施的有效性。
一、學生作文寫作和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寫作過于模式化。縱觀學生以往的文章寫作內容和實踐教學,小學高年級學生在教師給出文章題目和寫作要求之后,能在規定時間內寫出一篇文章,但是文章缺少趣味性,套話過多,教師會發現大多數作文內容類似,甚至出現雷同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的作文只是憑空想象,缺少真情實感,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導致內容脫離實際,違背了作文教學的初衷,歸根結底是教學活動缺少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2.過于注重寫作前的指導。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寫作前的指導,這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條條框框的寫作規矩固化了創作思路,忽視寫作之后的批改作用,學生很容易形成“寫完就算完成任務”的觀念。例如,有教師在以“秋天的景色”為題的作文教學時,從命題角度出發,確定選材和寫作內容,規定開頭和結尾的常見寫作手法,忽視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情感表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表達觀點的欲望,限制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和個性化發展。
3.忽視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不重視仿寫的重要作用,導致學生逐漸喪失了自己的寫作特色,不對學生仿寫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引導教育,限制了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的渠道,導致學生無話可寫、語言單調,沒有形成堅實的文章寫作基礎。
二、提高高年級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
1.培養觀察生活能力,形成文章寫作資料庫。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學習和生活經歷,但是受限于年齡和閱歷,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過于表面化。不難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對一些細節表達不夠順暢和準確。基于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適當組織課外活動,擴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使他們形成系統化的觀察能力。例如,教師可結合小學科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觀察操場上小草的生長過程,了解小草破土發芽、長出葉子、葉片顏色深淺變化的規律。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授課教師的語言和動作、神態或體育課上同學的表現;放學回家路途中的所見所聞、父母回家做飯的場景;組織春游活動或領學生到養老院進行公益性幫扶活動,讓學生在關愛他人中,學會感恩。上述活動有利于學生時刻保有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逐漸形成豐富的寫作資料庫。
2.豐富仿寫的內容,進行針對性評價。培養寫生仿作的能力,教師首先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工具書,重點考量這些范文的選材內容、文章寫作脈絡、描寫手段和情感態度的表達技巧等。以即將教學的“主題”為出發點,精心挑選寫作風格各異的范文,幫助學生勾起記憶中的內容,為學生呈現多種仿作的優秀案例。例如:教師在以“我的父母”為題的作文指導時,利用多媒體呈現作文題目,明確寫作要求及注意事項后,隨即將幾篇不同藝術風格的文章選段呈現出來。如:泛讀冰心的《我的母親》,在平淡的語言中,感悟母愛的溫馨和慈愛;感悟朱自清先生感人至深的《背影》;了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藤野先生》所表達的師生情等。這幾篇風格迥異的名家作品無論寫作內容、手法,還是語言表達都極為豐富,很容易激活學生的寫作欲望。另外,教師在對學生習作進行評價時,應采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評價,情感化的激勵有助于增強學生以后寫作的動力。作文批語可采用如下內容:期待你下一次精彩的寫作;如果你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會使作文更加豐滿;讀了你的文章,老師感受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3.創新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大膽想象。教師結合一定的思維能力訓練,重視寫作構思和表達上的引導,創新教學手段,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法,擴寬學生創作思路。教師可創新命題方式。例如,情境性命題方式、選擇性命題方式、半命題方式、多角度命題方式等,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文章寫作題材,逐漸形成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將課堂學習內容靈活地應用到考場作文和日常作文練習實踐中。強化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溝通。例如,鼓勵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和小組討論,打破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藩籬。在看圖寫作教學中,教師可廣泛應用討論法,由于社會經驗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學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存在著個體性差異,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換見解,可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教師適當引導和評價,有助于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大膽想象。
總之,為了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創新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素材積累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強化仿寫能力,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和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寫作,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