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仁樂
摘 要:“興趣”乃是學生在新課改進過程中最好的良師;問題設定,爭取讓每一類型的學生都有施展才華的平臺,使學生接受知識于討論之中;競爭回答,著意塑造有鮮明個性的學生,獲取知識于爭辯之中;模擬情境,使學生設身處地沉浸在所設的氛圍之中,承受磨煉;課外活動,更是學生的能力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舞臺,是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評價。激趣教學貫串在整個語文教學的始終。
關鍵詞:激趣;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往往勝過責任感。”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內驅力,興趣越高,學習和探究的效果就越佳。
語文學科的功利性不太明顯,其“獲得地位”這一主導動機也不夠突出,再加上語文教材內容分析的繁瑣,學生成績的差距不大,造成學生有著“勤與懶”效果差不多的模糊認識。針對這種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多年的語文教學縮手縮腳,近年來開始松綁。“適逢機遇,如沐春風”,筆者從“激趣”人手,探討并實踐著如下幾種方式:
一、問題設定的激趣
新授課時,常常把問題設置在知識的淺近區,使學生稍作思考后就能作出回答,或就是文中的原句,這樣有助于學生保持課堂上的思維的能動性、閱讀的主動性,從而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每個同學的知識淺區不同,問題的設定就要有多層面性,爭取讓每一類型的學生都能夠有回答的問題,照顧學習的差異性,著眼于普遍提高。教學《我們家的男子漢》(七年級<下冊>語文第7課),討論“探究”題:怎樣才算直正的男子漢?學生能各抒己見,無拘無束,個個(包括女生)儼然“小大人”的氣派。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在討論爭辯中學到知識,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競爭回答的激趣
語文的答案往往不是單一的,怎樣表達更完整,怎樣表達更形象,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力爭創新,提倡舉手發言,但哪怕是自言自語或是一句悄悄話,只要符合情理,就應給予充分肯定。教學“信息”單元后,布置學生一道作業:今天中午請各位同學收聽“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第一新聞,寫成一句話新聞(不超過30個字)。檢查作業時,絕大部分同學用字幕上的“海軍361潛艇遇難官兵追悼會隆重舉行”標題來完成,這應予肯定。怎樣更完整,更明確呢?同學們你一言我一字的討論,教者點撥后認為需加“時間、地點”。變成“海軍361潛艇遇難官兵追悼會20日上午10時在大連隆重舉行”。最后,同學們明確了一句話新聞應有高度的概括性,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必要的修飾語。這樣學生對“消息”的知識更扎實牢靠了。
三、模擬情境的激趣
情境的再創造,能使學生很快地進人角色,沉浸在所創設的氛圍中,更好地理解語文內容。我曾聽過有位老師上《孔乙己》的第二課時,在《二泉映月》的凄慘的二胡聲中,教者沉痛地介紹了孔乙己的身世和作品的主旨,讓學生先入為主,為氣氛所感染,而后讓幾個學生表演了課本劇(這些課前預習要充分),學生繪聲繪色地表演了孔乙己幾個片段的生活,這樣使孔乙己的性格暴露無遺,文章的主題也顯而易見,也使學生真正學到了文化知識。
四、課外活動的激趣
語文課外活動是課內學習能力的遷移與表現。如舉行一次普通話朗讀競賽,也會激發起朗讀的興趣,促進課內朗讀水平的提高,如學生張桂銘同學在獲得班普通話比賽第一名后,成了學校升旗儀式的主持人,這樣使得全班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致高漲,人人躍躍欲試。再如自我介紹、故事會、佳作欣賞,也會不斷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效率。還有平時的日常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源泉。一次偶然發現幾位女同學坐在教室里淚流滿面,一打聽,她們更是聲淚俱下地訴說了心中的委屈:她們不經意中在廣播操隊列訓練中被淘汰了,一個個指責體育老師的不是。那我順勢利導地指出,哭鼻子是沒有用的,不如把事情的過程、心中的不平寫成日記給體育老師看,老師反而會理智地處理好此事的。于是,她們寫出《誰之錯》、
《老師啊,我們多么需要您的指導》、《我又長高了》、《班級花絮》等情真意切的習作,后經我的修改印成范文發給了全班同學,并將這些優秀習作投寄報社,后來又被刊登,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熱情,還妥善地處理了師生間的矛盾,真是一舉兩得。
“摸著石頭過河”是不怕鞋濕的,哪怕弄潮衣服也心甘情愿,但愿憑“興趣”過了河,快速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