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中西文化的差別,其目的并不僅僅了解它們之間的相同的和不同點,而是辨明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探明這種差異性的緣由,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本民族倫理價值觀中的弊端和西方價值觀中的偏頗與缺失,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弘揚自己民族文化精華,吸取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所以必須要用當代的眼光看待中西方倫理文化的差異,要以時代精神為著眼點,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中華民族的倫理文化,在大力弘揚本民族的倫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吸取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精華。
關鍵詞:倫理觀? 家庭? 個人價值
一、中西方倫理觀比較——以家庭倫理觀為例
(1)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觀
孔子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講的是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修己是自我的涵養,安人則是社會整體的穩定和發展。由于注重群的社會價值取向,為此,孟子才會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群體優先地位, 強調社會責任的承擔。人不僅應獨善其身, 更要兼善天下。因此,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才成為中國人們津津樂道。此外, 其他學派也與儒家相似, 如墨家提出尚同,注重群體溝通; 法家主張明君使人無私。(韓非子雅之) 總之, 中國倫理文化傳統, 在權益追求的協調上是群體優先于個人, 注重對群體與個人之間的協調。
中國家庭成員的關系是雙向反饋的模式,父母對子女盡撫養之職,子女對父母盡贍養義務。中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無微不至、全心全意。反過來,當父母年長的時候,更多地是依賴子女的贍養。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國的養老體系還不健全,但主要原因還是人們的觀念使然,人們大多不能接受年老時在養老機構孤獨終老,而希望由子女贍養,認為子女除傳宗接代外更主要的就是養老,即“養兒防老”。傳統道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社會中無形規范的建立,因此尊老愛幼成為中國家庭的傳統美德。
(2)西方家庭倫理觀
在西方, 倫理道德的調節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 調節的重心和方式在于個人與個人之間。如西方人生長到 18 歲以后, 就被認為已是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人, 就可以離開父母進行獨立生活,強調個人的權益的追求和享用。又如朋友聚會進餐, 通常采取 AA 式付費, 甚至有的父子或母女同餐也是AA式。從這一習俗可以看到西方對個人權益和義務有著十分明朗的規制。當然, 西方強調個人之間的協調, 并不是否認整體利益的存在和完全忽視它, 而是體現了個人優先的原則。
西方家庭成員的關系是單向的模式,父母對子女盡一定的撫養之職,到子女成年即止,所以子女對父母沒有贍養義務。西方人年老時或是獨居,或是在養老機構終老。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的養老體系比我國健全,更主要的是由于西方屬于契約人倫的家庭倫理,因此子女長大成人后就意味著契約結束,各自成為完全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西方年輕人自愿并很樂意到一些福利機構做義工,卻很少回到自己家照顧年邁的父母。
西方人強調自由、民主、個性、獨立,注重個人感受。基督教宣稱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使得西方父母無法將自己凌駕于子女之上,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子女在父母眼中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行事的準則、抉擇的權利,因此父母從小就注重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獨立能力。在子女年齡稍大一些的時候,他們更愿意和子女平等商討某些問題,尊重子女的意見。
從權益追求的協調方式看, 西方的原則表現為個人優先于群體, 注重個人之間的協調; 中國的原則表現為群體優先于個人, 注重對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協調。權益追求的協調方式是倫理文化的重要內容, 也是造各傳統倫理差異的重要方面。中西倫理文化, 反映在權益追求的協調方式上顯現了明顯的差異。比較看, 西方的原則表現為個人優先于群體, 注重對個人之間的協調。西方人們的生活以追求人生幸福為目的, 強調主體對生活的體驗和享受, 并反映出注重個人形式的。西方強調個人主義, 把個人的享受、利益獲取至于價值體系的核心。一般地, 西方也有整體性觀念和利益觀, 但他們認為任何整體性利益都最后要落實到個人的享受才是現實的。
二、中西方倫理觀不同原因分析
(1)中西文化結構不同:中國文化是哲學、倫理、政治三位一體,而西方文化是哲學、倫理、宗教三者緊密結合;中國文化以政治、倫理為核心,而西方文化則以宗教為核心。中西文化理論基礎、哲學思想不同:作為中國文化理論基礎的是以孔孟之道為主導的傳統的儒家哲學思想,這一哲學思想強調研究政治、社會問題,很少涉及自然問題,具有博大的思想理論體系,注重抽象思維,強調修身、養性 、主張入世、參與政治,很少研究社會的具體問題。在對待矛盾與斗爭的問題上則強調和諧統一。西方文化則是以自然科學的高度發達作為基礎的,既研究社會也研究自然,通過研究自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在西方好多偉大的哲學家又同時是自然科學家。因此西方文化注重科學、嚴謹 ,強調斗爭、轉化。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倫理思想是在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2)中西方傳統經濟模式的不同:中國文化是重農文化, 這是因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最適宜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重農文化是群體本位的沃土。群體本位注重群體價值和人際和諧,個人價值依賴于社會和他人, 把個體看成是社會的一分子, 強調個體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 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和相互愛護,以集體利益為重。西方文化發源于愛琴海地區, 由于多山且不適宜農業生產等生存環境的限制,人們很早就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并生活在城邦中,經常遷徙和流動。西方文化強調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個體本位的溫床。個體本位以個體為本位,強調個體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關系中也是以個體利益為中心。
中國人延伸家庭的模式顯然與中國在農耕經濟模式基礎上形成的宗法制社會結構密不可分。在這樣的體制下,連接人的社會關系的基本紐帶便是血緣與婚姻,其中又以父系傳承的血親系統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續盤根錯節的家族集團。不僅如此,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重農抑商、安土重遷的民族心態,使中國的大多數家族往往在同一地區世代繁衍,聚族而居,形成了血緣與地緣相互扭結重疊的特殊社會結構。而西方核心家庭則是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的西方文化的產物。中國人比較注重“養兒防老”,但這句話在西方意義并不大。西方家庭多為核心式,兒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門戶,三代同堂極為少見。
(3)中西方群體價值觀的不同:中國人特別珍視家庭的親情,喜歡不分你我,對父母百依百順,對子女無私奉獻,家人之間沒有任何隱私。在西方,家是高度私人的領地,更享有法律上的保護。各人的臥室必須經過敲門獲準其他家人才可進入。這種差異體現出西方人利己,中國人是“利他”; 西方人崇尚個體,中國人注重集體的思想。此外,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決定了他們不依附家庭、也不依賴于他人,而是傾向于一種自我依賴。家庭與個人之間只存在暫時性的紐帶,是不穩定的。而中國人的群體取向致使他們尤為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紐帶的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賴,而依賴的可靠程度則由血緣關系的親疏程度來確定。
作者簡介:王雪瑩(1994.09—),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安徽,職務/職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學歷研究生,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