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世紀中國茶風靡英倫,其成因可從英國國內的社會文化角度進行探討,工業革命后大眾消費社會的出現和英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奠定茶葉消費的基礎,英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產業工人酗酒問題使得上層人士開始倡導以茶代酒,咖啡館在18世紀政治保守的英國的衰落導致飲茶之風開始興起,及家庭作為公共空間的出現引發的女性茶文化的盛行等進行多角度分析,由此可以看出英國對中國茶文化的接受是由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決定的。
關鍵詞:消費社會;城市化與酗酒問題;咖啡館衰落;家庭茶會
茶源于古代中國,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茶17世紀初進入英國后,經歷了從藥品、奢侈品到日常必需品的轉變。18世紀末,飲茶之風開始風靡整個英國社會,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國成為全民飲茶的國家。作為西方國家的英國,本土并不產茶,卻是世界上人均茶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以茶文化聞名世界,頗有些讓人費解。英國是如何利用舶來的茶葉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西方茶文化呢?國內研究多傾向于從外部影響的角度來闡釋,如中英茶葉貿易、18世紀歐洲興起的中國文化熱等,筆者以為這與18世紀英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密切相關,本文將從社會文化方面對此進行解讀。
(一).作為日常飲食的茶
茶葉出現之前,英國人的早餐通常是面包、奶酪和啤酒。英國人的飲酒之風可追溯到中世紀。1267年國王亨利三世頒布的《面包與啤酒法案》將啤酒列為僅次于面包的生活必需品。中世紀的英國家庭幾乎每餐都離不開啤酒。德國人約翰·威廉·馮·阿興霍爾茨在1787年到英國的旅行日記中記載著飯菜“十分簡單”,“菜不夠,飲料代;在這種需求中并沒有什么節儉。但如果說法國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英國人便相反,他們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因此,他們在餐桌旁也只坐很短的時間,以便盡快去出席他們喜愛的酒會。”[1]
18世紀茶普及后,人們由飲酒轉為飲茶,茶進入一日三餐。早餐變成黃油面包或烤土司、一壺茶、巧克力等。到18世紀中期,即使在非常貧困的家庭,早餐也會喝茶。農民雇工“動身去耕地前先要喝茶”[2]。許多富裕的家庭開始把牛奶或奶油加入茶中飲用。飲茶成為早餐的一部分。此時上層階級家庭中典型的英式早餐包括茶、各式面包、黃油、巧克力等。除了在早餐中飲茶以外,18世紀英國人還形成了飲用下午茶和黃昏茶的習慣。下午茶多是女性在中午稍晚一些時候停下來飲茶聊天,因此喜用雅致的中國茶,是女性社交的體現。亞歷克斯·卡耶爾(Alex Carlyle)在他的地理日志中提到:“女士們輪流提供下午茶或咖啡,他們每四到六個星期輪到一次。”[3]而黃昏茶點則用于晚飯前給收工回家的男人們補充體力使用。
亞當·斯密說:目前,英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似乎算高的,足以應付全家人的日常生活開銷,而且常常會綽綽有余。英國工人普遍的高工資讓他們對飲食的品質提出更高要求,茶、蔗糖等舶來品被當做美味佳肴成為英國人喜愛的食物。茶葉被大量消耗,窮人把它當作重要的慰藉品,因為茶能給他們帶來溫暖飽足的錯覺。[4]
毋庸置疑,18世紀茶改變了英國人的飲食結構,英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喝茶,茶成為英國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家庭茶會的社交功能
18世紀,中等人家率先完成住房革命,改善了家庭休閑環境。較為典型的中產階層樓房通常至少三層樓。包括餐廳、書房、會客室、臥室,甚至還有孩子們的私人教室、音樂室和畫室等,其中最大設計最為精美的是會客廳。中產階層還會建筑自己的庭院,種上冬青樹圍城邊界,真正構成區別于下層的舒適的休閑與社交空間。[5] 1670-1730年間興起一股建筑熱潮,中產階級熱衷于在郊區購買土地建筑豪華別墅,這樣既可以遠離城市工業區的喧囂和嘈雜,又可以擁有私人的獨立領域,像貴族一樣享受田園生活的高雅情趣。
(三).公共茶園和茶屋出現
中產階層隨著財富增多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他們在休閑社交方面熱衷于模仿貴族,追求高雅的休閑生活情調,飲茶便成為他們日常休閑的最佳選擇。除了家庭茶會以外,眾多茶室、茶屋、茶館等公共飲茶場所的出現為中產階級人們的休閑和社交生活提供更多選擇。春夏之交,人們會選擇在有花園的茶館里喝茶,一邊品茶一邊賞花。冬天則喜歡在有爐火的茶館里品茶。有的茶館還提供餐飲服務,一些單身漢也多在公園茶室就餐消閑。
公共茶屋的出現為當時盛行的俱樂部提供了合適的活動場所。十八世紀英國文壇泰斗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1709-1784)與著名畫家雷諾茲爵士(Reynolds)于1763年創辦了”文學俱樂部”,諸多社會名流、畫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詩人等匯聚一堂,以茶會友,高談闊論,開創一代風氣之先。他自稱是“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典型頑固不化的茶鬼”。[6]
同時還出現了對婦女開放的茶屋。1717年,托馬斯·特溫(Thomas Twining)在他的湯姆咖啡屋邊上新開了金獅咖啡茶屋。這是最先對婦女開放的茶屋之一。而此前的咖啡館雖然也賣茶,但不允許女性進入。茶屋成為單身女子會晤朋友,而又不會使其名譽受損的唯一場所。茶屋對女性開放這一舉措,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男女平等。[7]
18世紀以后,倫敦的茶園興起,是當時人們最為熱衷的大型娛樂場所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家。一是沃克斯堂茶園,除供應茶水外,還提供諸如牛肉、火腿、葡萄酒等其他食品。二是臘內拉茶園,特別仿造中國式茶樓一所,里面設置娛樂項目,廣場中陳列瓷器、漆器等各種東方物品出售。倫敦還有一種在運河上浮動的茶室,叫“中國茶屋”,供游人品茶。這些茶室、茶園、茶屋等,不論男女都可以入內。人們可以在那里觀看游藝、讀報寫信、發表政論、評論文藝等。
到18世紀80年代,倫敦的茶屋和茶園盛況空前,多達2000多家。茶園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場所,茶隨面包、奶油、餅干等一起提供給客人以供散步談天時享用;有的茶園還通過舉行化妝狂歡、賽馬、賭博、音樂會等吸引客人。除大型茶園外,人們還常以茶會形式進行社交娛樂。人們圍在巨大的圓形桌子邊,喝茶、吃東西、聊天、評論政治等,還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談情說愛。
參考文獻:
[1]王行知.18世紀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蘊[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
[2]希施費爾德. 歐洲飲食文化史[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7-128.
[3]侯建新.英國工業化以前農民的飲食革命[N].光明日報,2012.7.5(11版).
[4]周悅瑯.英國人的菜籃子---從工業革命前后飲食變化看英國人生活水平之變[J].社科縱橫,2015(1):44-47.
[5]歐陽萍.論中產階級對城市郊區化的推動作用----以18世紀后期的倫敦為例[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103-106.
[6]馬曉俐.茶的多維魅力[D].杭州:浙江大學,2008.
[7] 楊靜萍.17-18世紀中國茶在英國[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王海霞(1989-),女,河北廊坊人,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助理講師,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國家高級茶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