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達克·回干
摘 要:對于幼兒而言,好動與愛玩是其主要特征,其與幼兒自身的行為及興趣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互動通常都是采用游戲的形式,因此,幼兒教育可以從游戲著手,在幼兒的課程學習中融入游戲,使其能夠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鑒于此,本文重點論述了游戲化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策略,希望能夠對教師幼兒教育工作地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幼兒;游戲化;課程
引言:伴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教學方式也在不斷創新,在幼兒的教學中,游戲化的教學方式逐漸融入其中。這種教學模式一改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策略,利用游戲化教學的特點,充分發揮幼兒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真正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充分運用本土資源,助力幼兒更好認識自然
自然界中具有十分豐富的資源,很多資源都具有相應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勇于嘗試,大膽探求,從而找到適合幼兒教育的教學方式,這樣幼兒便能夠對這些資源有所認識,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從而更好地認識自然界的資源,了解社會。
二、充分利用廢物,助力幼兒提升環保意識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基礎,其給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當前,各國經濟高速發展,這一過程中,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壞,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各國都對其極為重視。保護環境,倡導環保主義,遏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成為政府部門的主要工作之一[1]。在此形勢下,提倡全民環保意識,當然,幼兒的環保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教導幼兒使用廢舊紙盒等材料,結合自身的繪畫作品,將其制作成“千紙鶴、飛機”等小物件,放置在教室的相應區域。也可以巧妙利用廢棄的飲料瓶,將其制作成花盆,并種植一些植物,起到裝扮教室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實現了廢棄材料的充分利用,激發了創造靈感,亦提升了幼兒的環保意識。
三、創建益智區域,助力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園中設立益智區域,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幼兒建立從發現問題,到了解問題,再到探索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教師可以在其中投放各種類型的材料,因為材料的不同,其操作方式上會存在一定差異性,幼兒從中收獲的知識和經驗自然也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教師需要確保材料的多樣性,充分發掘生活中的材料,將其應用于教學活動地開展中,從而形成有效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將各種類型的積木投放于益智區域,在課堂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對積木加以分類,或是進行數數活動,使幼兒對數有一定認識,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開發智力的作用。也可以在益智區域將數字卡片投放其中,不但要有數字,還要有相應的配圖,這樣會更加易于幼兒的理解。在保證材料多樣性的同時,教師需要結合幼兒自身的特點,提供難度各異的材料。另外,益智區域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幼兒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目的和計劃的進行材料的投放,不可以一次性投入更多材料,可以采取難度逐層遞增,逐漸更新的方式,這樣幼兒才會有更多新鮮感,形成對幼兒的有效吸引。
四、創建生命區域,助力幼兒體會并領悟生命
要想讓幼兒更加珍視生命,就需要讓幼兒體會并領悟生命的真正意義。從幼兒自身角度出發,體會與領悟生命的真諦可以從飼養小動物與種植植物入手。因此,可以對校園中閑置的土地加以充分利用,設立相應的種植區塊,結合四季的特點將相應的植物種植其中[2]。在春季,可以將幼兒組織起來,讓其親自體驗種植過程,挖掘土坑,在其中種植豆類和花生等植物,種植過程中,讓幼兒將種子播撒到土坑中,并數清種子的實際數量,等到植物生根發芽后,教師可以組織集體活動,讓幼兒對幼苗的生長情況加以觀察,并親自體會除草過程的樂趣,使其真正融入其中。另外,在小動物的飼養中,春天時節可以讓幼兒對蠶寶寶進行飼養,并讓幼兒對其加以細致觀察,了解蠶寶寶是怎樣吃東西以及蠶寶寶是如何通過自身努力將繭結起來的;在夏天,教師可以讓幼兒飼養蝸牛,觀察蝸牛的行動,小小的殼是它溫馨的家。飼養與種植是綜合性的活動,幼兒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細致觀察與實際參與,會全面認識生命從發生開始,到之后的發展過程,不但要能夠使幼兒體會到動物與植物生活上的差異以及個體特點,更能夠促進幼兒對生命的領悟,同時還能夠使幼兒獲取人和動物之間的關聯、動物和氣候狀況之間的關聯、植物和動物之間的關聯等諸多方面的經驗。
結束語
總而言之,游戲化的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幼兒能夠從中收獲相應的知識,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能力得以提升。但教師在實際應用游戲化教學的過程中,要講求方法,合理運用本土資源、創建生命區域、創建益智區域以及學會廢物的利用都是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幼兒的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參考文獻:
[1]謝玉蘭. 游戲化教學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的探索與研究[J]. 華夏教師,2017(22):38-39.
[2]羅紅霞. 淺談對教學游戲化的理解[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