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 要: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形成、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幼兒時期受到身心傷害的個體極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或者產生對某種事物、事件的心理陰影,守護幼兒健康成長是啟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幼兒園是幼兒安全教育的前線,必須加強幼兒園安群教育管理,基于此,本文根據安全教育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參考建議,旨在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幼兒園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新形勢;實踐與探索
個體要得到發展進步,身心安全健康是最基礎的,保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幼兒受限于年齡、認知等,對于危險的感知、防范、化解還處于較低的水平、自我保護能力也處于培養階段,同時,幼兒對于長輩還存在很強的依賴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所以,幼兒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身心傷害,并且難以應對和處理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當前社會上出現的校車事件、虐童事件以及罪犯的低齡化等現象都是幼兒安全教育失當、不到位甚至缺失的一種外在表現,幼兒園安全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特點盡可能地排查和解除安全隱患。
1 幼兒園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幼兒園深受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及贏在起跑線上等心理,社會功利化教育之風的影響,對于幼兒的科學文化啟蒙教育以及素質教育投入了較多的關注,而對于基礎的安全教育,盡管有所涉及,但是卻更多地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深入實踐,因而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化”這種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的問題。
2 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策略
2.1管理者提高意識,加強重視
幼兒園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一個幼兒園發展前進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幼兒園管理者對于幼兒園的一個定位對于幼兒園建設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一些私立的幼兒園中更是如此。因此,加強幼兒安全教育管理,首先要從管理者自身入手,幼兒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甚至是很多家庭中的至寶,一個孩子是一個家庭未來的希望,這啟示著管理者要將安全教育放在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中,提高對于安全教育的重視意識,將保障幼兒的安全作為工作的重心,打造讓家長放心、讓幼兒開心成長的優質校園,將幼兒的安全作為一個幼兒園發展的一個特色品牌去經營管理,一方面,強化了安全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了校園的安全與和諧度,同時,也可以形成一個學校的競爭力,走出特色的幼兒園發展之路。
2.2教師加強宣傳,提高素質
教師作為與幼兒接觸較為頻繁的教育者,一旦出現問題,后果不堪設想,新聞中出現的幼兒園教師虐童、性侵等案件觸目驚心,同時,很多的校園欺凌案件都透漏著教師監管的缺位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去反思,需要幼兒園加強對于教師的甄選、培養、考核。,需要教師自身提高職業素養、愛心與責任心。
(1)安全教育常態化
教師是幼兒安全教育除父母外的第一責任人,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好安全教育的宣傳工作,通過兒歌、漫畫、動畫等形式讓孩子的安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吃飯等時間強調安全教育,讓安全教育如同空氣一樣深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從小事做起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2)關心幼兒生活與成長
幼兒的主體意識較強甚至會形成自我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這就使得孩子之間摩擦、矛盾容易出現,同時,部分靦腆的幼兒如果受到外部的不良刺激容易形成自閉心理,另外,社會離婚率的提高也讓部分幼兒受家庭的影響形成不良情緒,這些情況都可能對于幼兒的安全形成潛在的威脅,這就需要教師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提高素質,以恰當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避免惡性的校園暴力的萌芽產生。
2.3幼兒提高認識,培養自我保護能力
給予幼兒想象力豐富、好奇心重、貪玩等特點,開展安全教育可以考慮組織多元活動,提高幼兒參與;網絡教學,吸引幼兒關注;實踐教學,發展幼兒能力等方法。例如:讓幼兒進行安全相關故事的講故事比賽、組織觀看安全教育動畫片、進行地震逃生演練等。
2.4家長加強溝通,注重教育課程教育研究
作為希望的寄托者,家長在安全教育中站出來責無旁貸,協同幼兒園,幫助孩子提高自我保護,防范危險。一方面,這要求家長做到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密切關注孩子的身心成長與變化,化解孩子心中的潛在不健康心理,警告孩子不要接近危險水域、不和陌生人說話等,另一方面 家長要和幼兒園加強聯系,通過微信、電話等與學習溝通,了解關心孩子的成長,防止上學路上等家校監管較弱的區域的安全問題的出現。
3結束語
幼兒園安全的實踐方面存在著教育的缺位問題,改進幼兒安全管理,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打造和諧安全校園需要幼兒園管理者、教職工、家長以及幼兒自身形成防范危險、保障安全的體系,加強整體的聯動,全方位地進行安全教育管理,這是當前幼兒園安全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進步方向,也是社會對于幼兒園教育的號召與期盼。
參考文獻:
[1]范靜靜.新形勢下加強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探索[J].才智·創新教育,2016:147-148.
[2]張艷霞.新形勢下加強幼兒園安全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17-18.
[3]龔祥榮.幼兒園安全教育課程實踐中的問題及教育建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7(11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