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鳳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過程當中,對于小學生的語文課堂的教=教學目標也逐漸的發生了大方向的扭轉。從剛開始的注重提升小學語文的考試成績的目標轉向了注重提升小學生文學修養的一大難題。接下來主要針對文學修養提升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文素養;策略
小學的課程的學習是屬于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當中的一個基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過程當中,是培養小學生語文的文學素養的關鍵的階段時期。在新時期的教育的條件情況之下,多方面的培養自身在學習的當中的思想教育的邏輯思維的能力。通過對小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使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更加的生動形象。
1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意義
1.1促進學生文化科學技術學習的基礎
小學的語文的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主要是通過大部分的文字類的文章多方面的對學生的文字類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的運用能力和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這種從根本層面上的對小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提升是最為直接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成功的為小學生的文學類的學習打下牢實的基礎。
1.2提高學生語文作文的寫作的水平
對于小學生的語文科目的學習內容來說,其中占為比重最大的一個方面就是語文的作文方面的分量。在小學語文的日常文學賞析等課堂之上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靈活的運用到學生的寫作過程當中,也是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文學的一個檢驗,從而使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從而得到更大的提升。
1.3表達學生的情感表現能力
在小學的語文的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講解文學知識來讓學生充分全面的了解學習文章,尤其是在飽含感情的文學作品當中,讓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是最主要的一個部分。文字是最直接表達人或物的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長時間的接觸文學方面的知識,可以大方面的從根本提升小學生文學的修養。
2新時期小學語文的文學素養提升策略
2.1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
在新時期的小學的高效課堂的構建當中,全方面的提升教師的文學素質的修養是小學語文課堂滲透文學素養的關鍵的步驟。基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學習主動性較差的特點,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多方面使學生耳濡目染文學知識水平,從而間接性的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例如,語文教師在對一首古詩進行一次充分而系統的講解之后,學生過一段時間肯定會將其忘記的干干凈凈。但是當語文教師將古詩掛在嘴邊,天天與學生溫習古詩當中的知識點的時候,會更加容易的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新的理解,并且使學生更加的熱愛這種文學知識。
2.2小學語文課堂的優化與情景教學
當今的中國是世界上的發展大國之一,科技是我國主要的發展力量之一,這使我國的課堂教學進行情景模式化變為現實。通過一些視頻、動畫、演講等多個方面讓學生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我國古代的文化水平,從而讓學生發現文學當中的樂趣,進一步的使學生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例如,在講《木蘭辭》當中的木蘭從軍的過程當中,可以進行動畫的情景教學,使得木蘭替父從軍、驍勇善戰還有回家的喜悅的多個方面所飽含的感情躍然紙上。讓學生更加喜歡這類文學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內在的文學修養的目的。
2.3小學語文課堂內容的教學設計改革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學當中的文學素質展示的活動中的融入是教育學生文學素養的過程當中的多形式的學習的方法。這樣多種形式的切入到文學素養的滲透教學當中的關鍵形式。新課標的落實,會讓教師以不同種方式的教學從中選出最優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生活,豐富生活的多樣性。例如,多種關于文學素養的小組競賽活動可以多多增進小組的成員的默契程度。文學知識競賽可以評選出全能文學小組,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從小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從而幫助學生積極熱情的參加文學活動,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4小學課堂教學任務的適當布置
小學的語文課堂當中的教學的任務在使小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的過程當中是占有極大的比重的。尤其是在小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當中的情感的分析,優美復雜地方的賞析等,都是在考驗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滲透能力。同時也包括對于文學作品教學知識點的鞏固復習等方面的問題都是可以在課堂的任務當中進行的,從而多方面的使學生更加的接近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提高。要先于學生充分了解課堂內容;要規劃好每個課堂環節的時間,避免完不成課時目標的情況出現;對重難點的講課時間的合理安排,避免學生疑問遺留情況出現。
3總結
在新時期下的小學語文的教學改革的過程當中,多方面的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為小學語文課堂的主要的教學的目標。不斷的將課堂當中的方式途徑進行改革,從而將學生學習的自我途徑進行改革,為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領小學生豐富日常的文學生活,潛移默化的進行文學素養的提升。增加小學生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量。
參考文獻
[1] 上官新端.淺談小學語文學習在培養學生文學基礎中的作用[J].東方青年·教師,2011,(11):168.
[2] 劉彩梅.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必備的專業素質[J].語文學刊,2010,(2):100-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