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晞
摘? 要:冷軍在西方寫實觀念方法的基礎上,合理地融入中國寫意繪畫的觀念方法,讓油畫作品來源于客觀真實,又高于客觀真實,最終抵達“藝術真實”的高峰,去展示和謳歌人類精神世界的美,而不是再現冷冰冰的客觀世界。冷軍油畫的“藝術真實”性,是一種“妙在實與非實之間”的中國油畫的獨特風格,是屬于他個人的“冷軍實”。這種“冷軍實”,是完全契合中國傳統藝術“意境美”的。冷軍油畫藝術風格的美,既具有崇高的視覺震撼力,又具有溫婉的感情親和力,是油畫史上一道亮麗的“中國風”。
關鍵詞:冷軍;超寫實油畫;寫意性;藝術真實;中國化
冷軍是我國著名的超寫實油畫大家,但筆者認為,冷軍更是我國將西方油畫本土化、中國化的杰出代表之一。經過近三十年的艱苦實踐,冷軍有意識地將西方寫實油畫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觀念相結合,最終抵達了“藝術真實”的高峰,為中國油畫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對油畫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藝術真實”的涵義及其在冷軍油畫中的體現
中國傳統繪畫是表現性繪畫,講求寫意性、繪畫性,要求以形寫神、以神帶形、神勝于形、神形兼備,提倡言志、表意,要傳達出內心情感的真實狀態,以抒情為美,這是一種“藝術的真實”。與中國傳統繪畫不同的是,西方古典油畫重摹仿,是再現性繪畫。求真、求科學、求精準,以真實為美。這與中國傳統繪畫求善、求和諧、講趣味迥異,是兩種創作理念和方法。而中國傳統藝術在審美境界上也與西方美學迥異。中國古典藝術并不停留在表現形式上,而是希望通過表達“意象”去探尋終極意義,即“意境”。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象”,是藝術家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的結合,是“心象”而非“視象”。西方古典藝術則是突出視覺效果,注重外在形象,其審美品味是建立在藝術“寫實” 的基礎上。
因此,筆者以為,所謂“藝術真實”指的是藝術家作品“心象”的鮮活豐滿,栩栩如生,既符合生活的邏輯規范,又充滿個人的主觀想象,而非“視象”的逼真。“藝術真實”在審美上是理智與情感、邏輯與幻想的對立統一;在創作手法上是限制與自由的對立統一,有規則但不囿于規則,即在“刀鋒上舞蹈”。在限制的范圍內,讓自由最大化,是藝術家優先考慮的問題。“藝術真實”是藝術家審美的核心追求,也是創作的終極目標。
冷軍的超寫實油畫,即使在放大鏡下觀看,也具有寫意性。他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寫意性,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語)所體現的虛實關系、濃淡關系、整體觀念等,熟練地運用到西方油畫創作中。他深諳中國水墨畫“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辯證統一法則,認為只有胸懷全局,才能真正做到無微不至。繪畫必須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須概括地畫,應該突出的要突出地畫,非重點的則簡約地畫,這就是繪畫的辯證觀、整體觀。否則,什么都突出,則什么都沒有突出。畫法上,要大筆觸鋪色,小細節刻畫;以粗畫細,由遠現美。畫面上,要層次豐滿,節奏松緊,張弛有度。
這是一種中國固有的審美觀,即和諧中庸的審美觀。由此,冷軍將中國寫意性審美觀念和方法與西方油畫求真、求準的寫實傳統有機結合,使他的油畫既有西方寫實精髓,又有中國寫意精神,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審美趣味。于是,他的寫實、超寫實油畫達到了“藝術真實”的高度。那是在西方寫實觀念方法的基礎上,合理地融入中國寫意繪畫的觀念方法,讓作品來源于客觀真實,又高于客觀真實,最終抵達“藝術真實”的高峰,去展示和謳歌人類精神世界的美,而不僅僅是再現冷冰冰的客觀世界。
這種“藝術真實”性,強烈地反映在冷軍的幾組代表性油畫系列中。你看他的“竹子”系列,翠綠的枝葉掩映在庭院中,畫面極具西方油畫特有的立體感、透視感、色彩感,同時又蘊含著中國畫優雅的意趣感、神韻感、境界感,真正繪出了中國傳統的蕭瑟秋風、隱隱君子、風度翩然的文人畫意境。你再看他那著名的人物肖像系列《蒙娜麗莎——關于微笑的設計》《小唐》《小姜》《小雯》,你會覺得畫中的女子風華絕代,就像是“鄰家的女孩”,明麗生動、青春可人,來到了你面前。你會有一種想與之攀談,甚至想上前觸摸擁抱的沖動感。你看他的“世紀風景”系列油畫,你會強烈感受到世界末日即將來臨:文明在坍塌,物質在腐朽,人心在枯萎,那種末日的無助感、悲憫感,透過畫面洶涌而來。你再看他的“扳手湯匙”系列油畫,大面積黑洞般廣袤而深邃的背景下,一把孤獨的廢舊扳手醒目地懸浮在你眼前,就像茫茫宇宙中,一顆燃燒殆盡、即將消失的流星在與你訣別。它銹色斑斕,扳口燒灼,滴著鐵銹油珠子,仿佛人的皮膚在腐蝕潰爛。“丑陋”畫面的表象下,彌漫著西方油畫驚人的古典色彩美,那是一種油畫色彩的極致美。
筆者認為,冷軍“扳手湯匙”系列油畫已完全具備現代美學意義上的“崇高感”。冷軍將西方古典油畫的色彩與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筆法及留白的構圖理念完美結合,于是,人們看到,在物象外表“丑陋”的侵蝕下,一股夢幻般內在而強大的美的張力,在你眼前急劇膨脹。對比是如此強烈,矛盾是如此尖銳,最終,呈現在你視野里的,是物質在蛻變消融,宇宙在崩塌幻滅,世界將歸于“無”。至此,我們的內心終于走向了平靜。于是,一種美,深邃而寧靜的美,在我們的心靈最深處涌動。我們感官上、心靈中的美,戰勝了畫面上的“丑”,痛感升華為快感。一種歷盡劫難而靈魂永恒的“崇高美”,巍然矗立在我們眼前。冷軍油畫的“崇高美”,完美地詮釋了“藝術真實”的涵義。
二、冷軍超寫實油畫觀念和技法的真實來源
冷軍以超寫實油畫享譽畫壇。冷軍自己比較認可日本畫家給他這類油畫的定義,即“超限寫實”,意思是超過了傳統油畫的表達極限。那么,超過這種極限是如何做到的呢?
2012年,冷軍在接受雅昌藝術網記者采訪時,介紹了他超寫實油畫的創作過程。通過他的介紹,我們大概能一窺他超寫實油畫的“秘密”。
他說,畫布一般是自己做,做得平而不滑,上面有點毛糙感,再用進口白乳膠做底料來刷,刷到一定厚度,再干透。必須干幾天,然后用水磨沙子,磨得布紋有點出來時停下。接著用稀的丙烯顏料,赭紅、赭黃或綠的都行,其它顏料也可以,調好后,輕輕刷,干透后再刷一遍。用經緯線、十字刷,刷若干遍后,上面會有層毛糙感,那種平而不滑的效果就出來了。然后開始大筆觸畫,這時筆觸有厚有薄,用紙去粘下來,盡可能將三合油多用點,也可以用004兌點油,再毛一遍,又畫一遍,再粘下來。這個過程重復到何時比較好,就要自己把握了。這時就可以進入畫細節了。要慢慢進入,開始畫得很模糊,很慢,最后再精密,這一點特別重要。前面過程約占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也就是說,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做鋪墊。就好比畫人,得先把肉畫出來,再畫上面的眼睛、鼻子等。他過去畫鐵皮,筆在上面亂攪,攪完后,畫上幾塊精彩的鐵皮上的鐵銹。要先畫幾個位置出來,但這幾個位置往哪兒畫,全靠眼睛判斷。其實只需畫幾個地方的鐵銹,其它全是鐵皮。畫皮膚也如此,皮膚很光滑,上面有點糙糙的,紅色、黃色的,在上邊畫幾個小豆豆,其它全是皮膚。有時候就這么簡單,這與他學理科出身有點關系,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繪畫的程序化、邏輯性。反正要根據自己的感覺,眼睛很深入,就能表達得很深入,眼睛不深入,表達也不會深入。一句話,感覺就是力量,感覺就是生產力。總之,沒有固定方法,法無定法,有什么境界,就有什么方法。
分析上述冷軍對自己超寫實油畫創作過程的介紹,筆者認為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畫法由緩慢模糊逐漸過渡到清晰精確,這類似于中國水墨畫的罩染法、點染法,即先統一用較透明的色彩平涂染一遍,讓大塊色彩和諧統一,再染以更復雜、豐富的色彩,最后點染出明暗濃淡、鮮嫰如生的主體物象色彩。第二,先“亂攪”,畫出局部幾個精彩點,再向整體畫面延伸。這種“程序化、邏輯性”步驟,充分反映了冷軍事先在頭腦中便已形成了畫面的整體觀、辯證觀,這是一種典型的“經營位置”觀念。中國傳統繪畫中,畫面中的物象位置,特別強調疏密聚散關系,所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要有大疏大密的對比,即疏與密、聚與散、動與靜、明與暗的對比處理能使畫面產生運動感、節奏感、韻律感。物象的位置要“虛實相生”,有虛則實存,有實則虛生,如此,畫面才能自然生動。
冷軍在雅昌藝術網關于他超寫實油畫創作過程的訪談結束時,特別說道: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東方文化、國畫一定要多懂一點,要留意書法、篆刻、寫意、工筆等。西方現代派藝術為何吸引那么多年輕人,實際是許多人厭惡西方古典,認為西方古典繪畫審美趣味不太高。而西方現代派藝術直接受日本繪畫影響,間接受東方藝術影響,使審美趣味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如莫蘭迪、巴爾蒂斯、馬蒂斯、畢加索、塞尚、梵高等,都受到東方藝術影響,都有東方趣味在里面。
冷軍如此表態,其實是一種暗示。筆者認為,冷軍超寫實油畫從觀念到技法,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繪畫,這是冷軍超寫實的真實來源,是他獨有的“秘方”。
三、冷軍對國畫的長期研習及在油畫創作中的運用
青年文人畫家袁野在《論中國畫的筆墨實現》一文中提到:我們美術學院在教學中,當學生進行幾個單元長時間素描訓練后,轉入國畫寫意人物課時,學生普遍“轉不過彎來”。但少數幼承家學、有傳統書畫基礎的學生則運用自如,心手相通。原因是西畫素描教學死摳“三大面、五調子”的細部明暗變化,而中國寫意畫則要求高度的凝練概括,極求筆法墨法,濃淡疏密,轉換自如。中國寫意和西方素描在藝術審美標準、認知方法、表現手法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冷軍沒有留學過西洋,甚至沒有進過國內的“八大”美院,他的繪畫幾乎靠自學。小時候臨摹連環畫、電影海報,后來拜師武漢的民間國畫家,研習傳統水墨畫。這使他從小就打下了扎實的中國畫基礎,也使他在觀念和畫法上,比較容易沖破西方古典油畫的某些程式規范,比較容易汲取中國傳統繪畫的優秀養分,形成自己獨特的寫實油畫風格。他酷愛國畫大師黃胄的水墨速寫畫,自己二十多年來堅持油畫寫生。人們很容易在他創作的寫生油畫、燒制的景德鎮瓷板畫中,看到他學習運用黃胄速寫筆法的痕跡,瀟灑而俊美,明快又簡潔。這是他學習繼承傳統中國畫心聲的自然流露,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冷軍的超寫實油畫與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照相寫實主義油畫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區別的根本點就在于,冷軍的超寫實油畫有機地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觀念和方法,是直接寫生的結果,是西方油畫中國化的一種創新,在觀念和方法上獨樹一幟。而照相寫實主義只是臨摹照片,通過在畫布上放大像素點,然后依照圖片色彩原樣,去打好格子,往里面填充顏色。這是一種典型的觀念創作方法,是對客觀的原樣復制。筆者早在1994年就曾與冷軍交談過,當時他說:“自己曾受照相寫實主義油畫的影響,但不久就在觀念和方法上,與照相寫實主義分道揚鑣了。”
冷軍走上了一條寂寞而艱苦的創新之路,即把西方寫實油畫傳統與中國寫意繪畫相結合的道路。經過多年的探索,終于結出碩果。1999年全國美展上,他的超寫實油畫《五角星》斬獲油畫組金獎,震驚了畫壇。《五角星》是一幅超寫實油畫杰作。冷軍出生軍人家庭,據說為了追求真實感,做好由幾塊金屬碎片焊接成的“五角星”裝置后,他特意請部隊戰士在靶場上,用真槍真彈對著這枚“五角星”射擊,打出傷痕累累的真實彈洞來,為的是能讓“五角星”上留下真實的硝煙和破洞。然后,他再對著這枚“五角星”進行油畫寫生創作。于是我們便看到了完成后的油畫《五角星》,黑暗的背景下,一顆碩大的布滿彈洞的金褐色五角星,光彩奪目。雖硝煙彌漫,滿目瘡痍,但堅實而肅穆,仿佛是共和國的戰士從血泊中頑強站起,你耳畔似乎能聽見沖鋒號嘹亮不屈的聲音。冷軍將西方油畫中燦爛的古銅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方法,與中國畫虛實寫意的用筆高度結合,既關照整體,又兼顧細節,宏觀氣勢撼山岳,微觀暖流入人心,成就了一幅真正“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杰作。筆者當年在湖北美術學院舉辦的全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美展上,近距離欣賞了這幅《五角星》原作,視覺震撼力之強,至今回味無窮。冷軍用深刻而凝重的油畫語言,史詩般生動地再現了人民軍隊的鐵血與豪情,它承載了我們民族百年來走過的苦難與輝煌。這是一幅完美體現“藝術真實”性的作品,在神圣而莊嚴的畫面氛圍背后,你仿佛能感受到畫家澎湃劇烈的心跳和寬廣深沉的呼吸。冷軍的油畫被同行贊譽為已達到“細而不膩,逼真而又非真”的境界,這種境界,正是“藝術真實”的完美寫照。
冷軍將國畫觀念技法運用到油畫創作中,是經過艱苦探索的。2014年,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他曾專門談到如何將水墨畫方法融入他的“竹子”系列油畫創作中,期間克服了許多困難。為了追求油畫竹子的文人畫風格,他借用了水墨畫畫竹的穿插和構成方式,講求畫面的疏密虛實關系,尤其注重色彩搭配。他認為,沒有這些關系的靈活掌控,按傳統油畫方法怎么構圖都沒用。因此他的油畫竹子和現實中的竹子又不一樣,觀之,既生動又有中國文人畫意。冷軍油畫竹子的用筆很神奇,一般油畫不可能畫出很細的線而且還那么挺拔。他開始畫不出來,但慢慢就畫出來了。前期油畫竹子比較呆板,后來生動活潑多了,很寫意,有國畫的用筆在里邊。水墨畫本是水性的,很流暢,但傳統油畫用筆流暢不起來,經過不斷的實踐摸索,他現在已經能將油畫竹子畫得很流暢。冷軍認為,用油畫表現竹子是他近十年來最大的成果之一,自認為不亞于他的“超寫實”。如果說“超寫實”是將油畫材料的表現力推向極致,那么油畫竹子則是把油畫材料與國畫書寫方式有機結合,達到除了水墨才能達到的肆意揮灑和流暢自如的效果。
四、冷軍融感性理性于一體的油畫色彩
是東西方繪畫藝術的結晶
筆者認為,冷軍油畫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并非他的準確造型,而是他生動鮮活的色彩感。冷軍對色彩有著非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這是他的天賦,更是后天努力學習實踐的結果。冷軍年輕時喜讀西方科學哲學、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等書籍,這些科學理論無形中訓練了他對色彩的邏輯理解力,將色彩的感性判斷上升到理性掌控。冷軍認為,色彩的學問比造型的學問要大得多,傳統的說法是“素描靠理解,色彩靠感覺”,但真正高水準的色彩表現也需理性去引領,進而形成理性籠罩下的色彩感覺,只有這樣,色彩能力才具有穩定性。色彩是油畫的本質屬性,是唯一不會被其它畫種取代的核心元素,是油畫最大的魅力,是油畫的靈魂,缺乏色彩表現力的油畫,價值將大打折扣。
冷軍對西方古典油畫的色彩提煉準確、運用自如,他的那些精品油畫,如《天光》《紐約古董店》系列等,散發出濃郁的西方古典主義色彩美。加之長期研習中國傳統水墨畫,對中國繪畫的虛實關系、黑白關系、理趣關系等理解透徹,將這些實踐運用到油畫創作中,油畫色彩便平添了一份中國式的韻味感。清晰之中有朦朧,精準之外見意趣。冷軍曾說:齊白石的畫,歸樸返真,是歲月的積淀,越看越覺得偉大。齊白石不懂西方的素描,其純正的中國式造型和色彩,應該給冷軍油畫以啟發。冷軍的超寫實人物肖像油畫,女子膚色呈現出一種國畫的暈染和罩染效果,肌理質感強烈,“彈性”十足,雅靜溫馨,秀色滋潤。若單獨品膚色,有某種畫在宣紙上的錯覺感,這種畫意,應該來源于國畫的熏陶。
2017年6月,冷軍在與筆者的一次談話中說:“現代文明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先賢們按照人性的特質量身打造的。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積累,生長出與人性最為妥帖的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而正因為這個系統開闊宏博的精神歸旨,使其包含了對有史以來人類所經歷一切活動的尊重與包容,換句話說就是,現代(西方)文明有著極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是個好東西,是智慧和道德的表現。”“我們雖然說是沒有宗教,但是中國的文化就是宗教。怎么不是?那就是信仰啊!”可以看出,冷軍一直對東西方文化有著冷靜理性的認識,這為他融東西方繪畫藝術精華于一體,為開拓自己獨創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2013年5月,在回答《hi藝術》雜志記者關于“寫實油畫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冷軍答道:寫實油畫一個“寫”、一個“實”道出了寫實油畫的特質。先說這個“實”,應該是指物象形式上的一種視覺邏輯關系。它包含物體在某個環境下所呈現出的形式感、空間感、質感、體積感以及色彩感等。這些是“實”的部分,畫繪制出來以后與這些視覺相一致就“實”了。而“寫”則很明顯是指“書寫”,書寫就有宣泄的意味了,有規則的適度宣泄大概就是所謂的繪畫行為了。寫實油畫的藝術性就體現在“寫”和“實”的有機結合上,光“寫”不“實”不行,光“實”不“寫”也是不行的。誤以為寫實繪畫就是有一張好照片再用功磨制就行了,這樣畫出來的作品繪畫性弱,色彩感差,品質很多不如稍好一點的照片。上述答記者問,充分說明冷軍一直在探索西方油畫中國化、本土化的道路,并最終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中國式油畫色彩的理念和方法。最后他對記者說:能最大限度繼承,在繼承的過程中能結合本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或略有局部性的突破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其實有能力創作出高水平、高質量的作品就相當好了。
五、結語
筆者以為,冷軍油畫的“藝術真實”性,正是西方油畫寫實性與中國繪畫寫意性的完美結合,是一種“妙在實與非實之間”的中國油畫的獨特風格,是屬于他個人的“冷軍實”。而這種“冷軍實”,是完全契合中國傳統藝術“意境美”的。清代著名書畫家笪重光首先將“意境”納入中國繪畫范疇進行探討:“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他引用“意境”一詞時解釋:“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筌》)冷軍的油畫正是融中西多種繪畫方法于一體,去“逼近”“真境”,因“虛實相生”“無畫妙境”而形成超乎象外的“神境”,這種“神境”就是中國繪畫的“意境”,是中國繪畫的至高境界。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說:“所以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米芾語)。”“中國藝術家何以不滿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因為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從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可以有三層次。”“藝術家經過‘寫實’、‘傳神’到‘妙悟’境內,由于妙悟,他們‘透過鴻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這個使命是夠偉大的!”當代有學者總結道:“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個有生命的結晶體……這就是‘意境’,一切藝術的中心之中心。意境是造化與心源的合一,……是客觀的自然景象和主觀的生命情調的交融滲透。”意境成為中國文化的歸宿,是中國藝術的本質核心,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而冷軍油畫的“藝術真實”性,正是這一意境的集中體現。冷軍油畫藝術風格的美,既具有崇高的視覺震撼力,又具有溫婉的感情親和力,是油畫史上一道亮麗的“中國風”。
參考文獻:
[1]周來祥.論中國古典美學[M]. 濟南:齊魯書社,1987.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邱,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黨群部媒介發展研究所記者、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