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邊城》中,沈從文對端午節的描寫傾注了極其深厚的感情。沈從文的不止于“感性美”的描繪以及對于“人性”這一千古難題的理性探求,其敏感細膩的筆觸以及追求哲思的雄心,使他的書“能作為真正具有永久價值的文獻傳諸后世”,使他不但屬于湘西,也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世界。
關鍵詞:《邊城》;端午節;感性美;理性美?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課外閱讀中提升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研究”(2018YQJK345)研究成果。
沈從文的《邊城》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推薦讀物,也是一本有較多學生閱讀[1]和受一定數量學生青睞[2]的課外書。這部“高值化”[3]的經典名著,被認為“美學意蘊異常豐富,審美價值極高”[4],是“一部田園詩的杰作”[5],是“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6]。在小說中,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其童年記憶中極富理想主義色彩的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美麗畫卷不僅包含恬和秀美的湘西自然風景,也飽蘸淳厚甘冽的湘西風土人情。作品對湘西傳統節日做了詳盡細致的描述,而其中對端午節的描寫,著墨尤多,幾乎占了小說三分之二的篇幅。由此可見出,作者對端午節傾注了極其深厚的感情,極具“感性美與理性美”[7]。
一、端午節最能彰顯濃郁的地域風俗美
端午是茶峒這個地方一年中最熱鬧、最有意義的日子之一。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要吃魚吃肉。在這一天,全茶峒婦女小孩莫不穿上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好“王”字。全家早早吃了午飯,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兩岸擠滿了看熱鬧的鄰里鄉親。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的朱紅龍船讓人滿懷期待,鼓聲如雷,令人血脈賁張,開賽時兩岸的人吶喊助威,喧嘩聲震天,水中和岸上頓時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湘西人旺盛的生命力、粗獷和自然的野性在此刻表現得淋漓盡致。
除了賽龍舟傳統節目外,城中長官們為了與民同樂,把幾十只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的綠頭長頸大雄鴨放入河中。這個時候,站在岸邊的人只要敢下水,就可以跳下去捉,伴著歡笑聲、喝彩聲,人們在水里你追我趕,其樂無窮。這是屬于茶峒人獨創的節日狂歡,它散發著邊城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命的張力。
作品通過對湘西邊城獨特端午風俗的生動描繪,不僅把讀者帶到了一個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勝地,而且還為描寫“邊城”的人情人性美的找到了一個聚焦點。
二、端午節最宜展現淳樸的本真人性美
沈從文曾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8]人性美正是《邊城》的魅力所在。這種美,在端午節的描述中被具體而充分地展現出來。在端午節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且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村民之間永遠是平等的。在邊城劃船比賽中獲得的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副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
茶峒人自然而真摯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氛圍里展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儺送的第三次相遇就發生在龍舟比賽中,兩人對視微笑。少女的矜持和羞澀,愛情的神圣和莊嚴,在端午節這一特殊的時空里,被作者獨到的審美觸覺、高超的寫作技巧凝固住了。
另外,小說中如船總順順的公正無私、慷慨、仗義,老船夫的善良、勤勞、忠于職守、樂善好施,鄉民們的彼此關愛、純樸善良等美好的品行,基本上都是圍繞端午節所發生的事情較為集中地呈現出來的。比如,寫儺送長大,習成了下水捉鴨子的過人本事,順順“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們說:‘好,這種事你們來作,我不必再下水了。’于是當真就不下水與人來競爭捉鴨子。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這一段文字,圍繞端午節捉鴨子這一習俗,寥寥幾筆,就將掌水碼頭的龍頭大哥順順身上所具有的磊落光明、豪爽仗義的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動地展現出來。
三、端午節最利于講述純真浪漫的愛情故事
在茶峒,每年龍舟賽的獲勝者都被視為“英雄”,被人們所仰慕,也會因此而捕獲少女的芳心。每當節日到來,女孩子們都會打扮得漂漂亮亮,希望能在這樣的一次盛會中引人注目。伴隨著端午節而出現的一些元素如龍舟、水鴨、虎耳草等都能引發人們對于愛情的美好聯想。作品中翠翠愛情的發展,與三次端午節的描寫密切相關。一個特定的節日,三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注定有故事發生。第一年的端午節,翠翠觀看龍舟賽與爺爺走散而邂逅儺送,儺送暗中派人護送翠翠回家,使翠翠又吃驚又害羞,愛情的種子在她心里發芽;第二年的端午節,翠翠因為不能忘記上個端午節遇見儺送的“甜而美”的經過,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上去看賽龍舟,在順順家遇見大老,大老對她心生好感,這為以后三個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埋下了伏筆;第三年的端午節,儺送邀請翠翠去看賽船,翠翠一直“溫習著兩次過節、兩個日子所見所聞的一切,心中很快樂”,但在此時卻意外聽聞儺送要娶有碾坊陪嫁的王團總女兒。翠翠“當真仿佛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氣”,愛情在她的心里已經蓬勃生長了。這三個相似的端午節場景記錄了翠翠與儺送感情的經歷,營造了美好的氛圍,為行文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同時也不斷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四、端午節最是作者記憶深處的故鄉印記
沈從文是湘西成長起來的作家,故鄉的一切早已深深烙進他的心靈深處,尤其是那些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風情,更是在他的記憶深處揮之不去。在《過節與觀燈》一文里,沈從文就談到:“近年來我的記憶力日益衰退,可是四十多年前在一條六百里長的沅水和五個支流及一些大城小鎮度過的端陽節,由于鄉情風俗熱烈活潑,將近半個世紀,種種景象在記憶中還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樣。”(見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民俗文化》第一單元第二篇)正因為這樣,沈從文才把端午節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植入作品中,并以它為敘事背景來構建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從而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9]。顯而易見,鄉土和傳統的有機融入,既豐富了小說的文化內涵,又能更真切地表達作者對于故鄉的情懷。
五、端午節最適合表達喜樂與哀愁的“雙重性”
在端午節、春節和中秋節三大民俗節日中,沈從文為何單單用大量篇幅來寫端午節呢?從寫作構思看,應該有更適合表達主題方面的考慮。端午節不同于其它兩個節日,它原本是為了紀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而設立的一個節日,具有除巫辟邪的習俗和意義。從這一文化層面上說,它本質上不算“喜節”,有相當的悲傷情緒在里頭。因而,它對于小說的悲劇性呈現亦即“美中寓悲”“悲中含美”有獨到的作用。或者說,端午節很適用于表達“歡樂中的哀愁”以及對于“美好逝去”的無可奈何的思緒。
六、結語
沈從文是獨特的,其《邊城》無疑具有“一種無法同化的原創性”[10]。他的恬淡浪漫的手法,他的頗具地方色彩的古樸語言,他的如夢如幻的湘西題材乃至本文所述的端午節內容,他的“田園氣息”所表現出來的“對現代人處境關注之情”[11],他的不止于“感性美”的描繪以及對于“人性”這一千古難題的理性探求,他的敏感細膩的筆觸以及追求哲思的雄心,他的并非像鳥兒般“走在花園里”而是“遨游于天空”的鳴唱[12],使他的書“能作為真正具有永久價值的文獻傳諸后世”[13],使他不但屬于湘西,也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世界。
參考文獻:
[1]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量、閱讀認知與行為的調研[J].文學教育(上),2019(4):44-49.
[2]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中愉悅、失望與困難的調研[J].文學教育(上),2019(5):98-102.
[3]鄭惠生.論文學經典的生成、意義和特性——兼與王確《文學經典的歷史合法和存在方式》商榷[J].社會科學評論,2009(1):11-19.
[4]石國慶.《邊城》美學意蘊新論[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98.
[5]李健吾.邊城——沈從文先生作[M]//李健吾文集.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6.
[6]王前程,主編.中外文學經典導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7.
[7]鄭惠生.應該重視大學生文學審美趣味的培育——以調查研究為基礎的探討[J].美與時代(下),2005(4):8.
[8]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M]// 沈從文選集:第五卷.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44.
[9]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九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5.
[10]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
[11]夏志清.文學的前途[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88.
[12]鄭惠生.文藝學批評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9.
[13]叔本華.論文學藝術[M]//叔本華論說文集.范進,柯錦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88.
作者簡介:陳寶紅,廣東省潮州市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潮州市陳寶紅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