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高潮涌動時期,建筑建造技術和雕刻藝術也不斷有巨大發展,因此對唐朝時期留存至今的各種建筑進行大量調查發掘研究。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如今中國現存的唐代部分建筑約有百十余座,磚石結構建筑在其中可能占絕大多數,唐代木構建筑至今僅存4座,通過唐代部分建筑的結構特點、工藝、材料、歷史的深入調查,來深入分析唐代部分木構建筑逐漸消逝的主要原因,并對唐代部分建筑遺存現狀及其長期存在著的問題特點進行了具體描述,思考出了保護唐代古建筑的重要意義,進而就此提出保護古建筑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唐朝;木結構;建筑
唐朝曾經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大繁榮的鼎盛時期,唐代建筑在建造技術和裝飾藝術上也不斷發展,達到了一個成熟的發展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唐代建筑藝術體系。唐朝的宮殿建筑風格尤其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過于張揚,古樸卻十分富有青春活力,正是當時這個時代精神的完美綜合體現。如唐代大明宮、唐長安城、佛光寺、華清宮等等都曾經是唐朝古代建筑的珍貴瑰寶。
但唐代的古建筑至今留存的數量卻不多,大多數建筑為唐代磚石和木結構的古建筑,木構造的建筑至今僅存4座,都分別位于山西省內,即南禪寺、佛光寺、天臺庵和廣仁王廟。唐代建筑結構特點主要特征是屬于單體建筑的重檐屋頂結構,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翹角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于木板門和直柩窗,風格莊重樸實。木建筑結構實現了傳統藝術材料加工與建筑結構設計造型的完美統一,包括飛梁斗拱、柱子等在內的仿木建筑內部構件充分體現了藝術力與美的完美相互結合,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的部分仿木建筑就正好體現了上述建筑特征。那唐代這些古建筑為什么現在遺留那么少呢?我個人認為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以下四點:
一、建筑材料不易良好保存。
唐朝的文化傳統起源于中原地區,那里所處地勢平坦,除了天然土壤之外便是原始森林,在當時,由于所用木料較相對磚石而言,取材方便、經濟便宜而又易于木料加工、適應性強、施工完成速度快、便于后期修繕,再加之唐朝的木構技術進入成熟的階段,所以采用木結構的偏多,柱、梁、門窗包括屋頂全部以木材為主。木構架承擔了屋頂的重量,因為木架構的斗拱以及木材本身的特性,造就唐朝建筑的獨特藝術風格。但是,木材非特殊加工處理難以長期良好保存,這一點便是唐朝歷代建筑中所留存木建筑數量不多的主要原因。木架木構建筑易受周遭風水火災,在南方地區還有白蟻對其的嚴重威脅,木材受潮后材質易于受到損壞也是一大重要缺點,使木架建筑難以長期經歷風吹雨打和其他微生物污染腐蝕,導致唐代木構木架建筑至今僅存佛光寺、天臺庵、廣仁王廟和南禪寺4座,且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
除此之外,木構建筑一般都主要是由各種榫卯連接構造而成的,就像我們使用現代工業建筑工程中的一些預制構件拼裝一樣,拆卸和人工搬運這些建筑構件都比較方便。所以,許多古代建筑雖然沒有以原址原貌的建筑形式被好好保存下來,但是它的主要建筑木構件仍然會在許多后世的建筑中得到使用。比如唐代的長安古代建筑被拆卸以后,這些建筑上的一些主要木結構件被人們搬運到了黃河沿岸的洛陽、開封等一些地區,又被人用來建造新的古代宮殿了。
二、自然災害往往難以避免。
古代多發多次大地震,很多唐代磚石建筑結構的古建筑被地震震毀,例如一座位于西安市的大雁塔就始建于唐中宗李顯景龍元年,明神宗嘉靖萬歷年間,北京發生華縣大地震,塔頂端上下兩層在大地震后倒塌,現大雁塔為次年地震后所修復,雖然塔得以保存,但整體塔身從十五層逐漸減少為十三層,不算完好。
三、王朝更迭、戰火中的紛爭也對唐朝后期建筑藝術造成了無法挽救的嚴重后果。
中國大一統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中國歷代帝王改朝換代之際總是以放火燒毀前人建的宮殿來作為開端,大明宮本來作為唐代的政治權利中心,隨著大唐的逐漸覆滅,大明宮最終還是毀于一場戰火;長安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后來因塔身嚴重踏損,武則天在位時再次修建,后來又遭戰亂嚴重破壞,五代時再次修葺,改為七層,現在的長安大雁塔依然保持那次修葺后的原有狀貌;在唐末,黃巢反叛軍隊進軍長安城,隨后因戰局不利,其在退出長安城時有計劃在當地縱火,千年古都,一炬成灰。
四、缺少對各類古建筑的保護意識。
多數古建筑已經走過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而毀壞與消失卻在旦夕之間。以前的中國人非常缺少對中國古建筑的保護意識,缺少對這些古建筑的正確價值觀和認知,經歷了落后的痛苦,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的需要追求先進或者現代的生活享受,而這些古建筑并不能為人提供,于是很多古建筑被人為性的拆遷或者破壞。就古建筑保護而言,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當是如何擺正保護意識的問題。梁思成有言:“古建筑絕對是寶,而且越往后越能體會它的寶貴。”反之,無視這些古建筑物的價值,肆意毀壞它們的代價,越往后也將越發的體現出來。保護這些古建筑其實就是為了保護中華民族千百年文化傳統的真實見證,不保護這些古建筑便是故意自毀破壞國家民族歷史文明的真實見證。
那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這些木結構建筑在山西就可以保存得十分完好?首先,山西境內整體的歷史延續性比較好,由于地處中原,在歷史上整體經濟發展的過程比較均衡,太原和平陽就曾認為是金源文化的重要商業活動中心,在明清兩個時期,山西的商業也是得到了極大的快速發展,在歷朝歷代都是占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幾乎沒有出現大幅度的衰落;其次,山西地理位置比較封閉,山巒峻嶺環繞,交通不便,地處偏遠,不算重要的地方戰略要地,僥幸逃離歷史風塵,由于山西境內沒有發生過太大的地方戰亂,使得這些古建筑得以僥幸存留;再次,山西由于氣候比較干燥,地質災害也很少見,并且幾乎沒有白蟻,避免了各類蟲咬毀損的風險,木結構的古代建筑本身就是既怕水又怕火,但是對山西當地來說,基本上不太會存在潮濕導致木建構嚴重腐爛的災害情況,也很少出現大火等災難導致木建筑被毀之一炬的情況,所以這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對這些古建筑的保存保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后,山西當地的民眾也開始越來越意識到這些古建筑的意義,加強了對這些古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
雖然現在唐代部分重要建筑遺跡得以完好保存,但很多輝煌的唐代建筑神話已經被塵埃深埋,我們今天只能從這些殘破的唐代遺址中想象當年偉大的建筑奇跡。對于這些留存完好古建筑,我們更多的應該加強保護,首先,應該加強對我國古建筑建造工藝的藝術保護與文化傳承理論研究,搞好我國古建筑工藝修繕工作;其次,增強社會公眾對我國古建筑的保護意識,讓廣大人民都能積極參與進來;最后,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選拔培養,提高我們古建筑工藝保護修繕理論研究工作水平和理論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慶華.古建筑保護的意義和措施[J].藝術品鑒,2016,(02).
[2] 邱盼.試論我國古建筑保護面臨的問題[J].山西建筑,2009,(10).
[3] 張永. 淺談唐代建筑的特點[J]. 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1):207-207.
作者簡介:陳雨晗,女,本科,東北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學。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